◎島玫癸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7月26日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儘管習近平在會中坦承中國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和問題」,但他仍強調這些問題是「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克服」。然而,面對中國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複雜多變,習近平的信心喊話究竟是基於實情,還是試圖穩定人心,值得進一步觀察。
經濟數據亮紅燈,官方說法難掩困境
儘管習近平宣稱中國經濟「延續了回升向好態勢」,並將在下半年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但從中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實際情況恐怕不如官方說法那般樂觀。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僅較去年同期增長0.8%,遠低於外界預期;青年失業率更是不斷攀升,在6月份創下21.3%的歷史新高。此外,中國房地產業持續低迷,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日益嚴峻,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儘管習近平宣稱中國經濟「延續了回升向好態勢」,並將在下半年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但從中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實際情況恐怕不如官方說法那般樂觀。(法新社)
政策缺乏突破,信心喊話恐難持久
面對經濟困境,習近平在座談會中僅重申既有政策方向,例如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內需、促進創新等,並未提出具體且有突破性的應對措施。然而,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政策上的調整空間已越來越小,加上美中關係持續緊張,西方國家對中國投資卻步,僅憑信心喊話恐怕難以扭轉經濟頹勢。
台灣應審慎應對,持續強化自身韌性
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對於台灣經濟發展也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中國經濟放緩將連帶衝擊台灣的出口表現。因此,台灣政府應密切關注中國經濟情勢變化,並針對不同情境做好應變準備。同時,台灣也應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強化台灣經濟的韌性和競爭力。
(作者為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