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妮郝
台積電與艾司摩爾近期股價下跌,除了美國可能加強對中國科技管制外,更揭露了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美國社會對於台美半導體產業關係的深層誤解。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公開宣稱「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並主張台灣應為此支付「保護費」,此番言論不僅與事實相悖,更可能損害台美長年來建立的互利共生關係,最終將讓中國有機可乘。
美國晶片產業外移的迷思
川普將美國晶片產業的式微歸咎於台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佔比不到四分之一,落後於美國,但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則擁有超過九成的市佔率。高市佔率的背後,是台灣企業數十年來持續投入研發和生產的成果,而非憑空而來。
追溯歷史,美國在1950年代對台灣的經濟援助,以及1970年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授權半導體技術給台灣,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將這些歷史事件解讀為台灣「奪走」美國晶片產業,顯然是過於簡化的說法。
台美半導體產業:從互利共生到全球領先
台積電的創立,標誌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邁入新的里程碑。作為全球首家專注於晶圓代工的企業,台積電早期客戶包括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巨頭,開啟了台美科技產業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
1990年代,當美國新興晶片設計公司面臨國內代工產能不足的困境時,台積電和聯電伸出援手,為高通、輝達、賽靈思等企業提供代工服務,成就了這些企業今日的輝煌。可以說,沒有台灣企業的支持,美國許多半導體巨頭可能無法生存,更遑論成為今日的產業領導者。
1990年代,當美國新興晶片設計公司面臨國內代工產能不足的困境時,台積電(中)和聯電伸出援手,為高通、輝達、賽靈思等企業提供代工服務,成就了這些企業今日的輝煌。(法新社)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企業持續投入巨資,研發先進製程,並建立龐大的生產規模,滿足了美國企業對高品質、低成本晶片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則被指控竊取台灣和美國的技術,以發展自身的科技產業。
台美半導體產業的合作,並非單方面的利益輸送,而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模式。台灣企業承擔了生產風險,與美國企業密切合作,共同推動了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試想,如果沒有台積電,高通和博通可能無法主導全球通訊晶片市場,輝達、英特爾和超微也難以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領先中國。
勿讓誤解損害關鍵夥伴關係
美國若誤解台美經濟關係的本質,將會損害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業合作關係之一,最終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台灣並非美國的競爭對手,而是美國科技產業維持領先地位的重要支持者。美國政府應當認清這個事實,停止無端的指責,轉而加強與台灣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科技產業的挑戰。
(作者為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