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督圜/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
香港回歸27年,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大談香港的變與不變,並提出「六個守住」期許香港。然而在《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國安雙法下,香港社會與國際資本對未來發展悲觀,促使香港面臨更趨嚴峻的發展瓶頸。
一、前言
香港主權回歸至今27年,相較當年鄧小平所說的「馬照跑,舞照跳,50年不變」,至今明白人都能明確地察覺到香港已然大變。從2020年7月由中共人大單方面通過《香港國安法》,到今年香港立法會制定《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四年來中共在香港不僅高舉國安大旗,也相繼重塑香港的政治制度。在實踐「愛國者治港」方針、落實「全面管治權」原則下,如今香港立法會與區議會,已然皆無民主派身影,甚至曾經被允許的中間派,如今也宛如明日黃花。當前香港一眾的愛國者們,正以化解深層次矛盾結構、破除利益固化藩離、落實「行政主導治理體系」、積極實踐新時代「一國兩制」,作為香港轉型與奮起的核心議題,進而打造「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然而,在政治持續緊縮下,香港社會與國際資本卻相對悲觀,包括中產階級與專業人士持續流出,跨國公司縮減在港投資規模,也讓香港面臨嚴峻的發展瓶頸。基於香港的變遷及中共治港政策深值我方關注,以下將探析近期與未來可能趨勢,作為後續應處之思考。
香港主權回歸至今27年,相較當年鄧小平所說的「馬照跑,舞照跳,50年不變」,至今明白人都能明確地察覺到香港已然大變。(彭博)
二、中共當前治港工作的現況與挑戰
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七一回歸紀念日前受邀至香港立法會,與立法會議員一起探討香港回歸以來「變與不變」的問題;他指出香港要精準認識「六不變」「六變」。所謂六不變是指「一國兩制」沒變、高度自治沒變、法治和營商環境沒變、民主自由沒變、生活社交方式沒變、國際化特色沒變。而六大變則是,香港浴火重生,中央全力挺港惠港、有求必應;香港人當家作主,新選制和愛國者讓優質民主得以實現;國家安全獲保障,長治久安可感可期;特區治理得到完善,展現實幹新風;香港經濟穩定發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對外交往日益廣泛,國際影響力擴大。基此,他提出「六個守住」勉勵香港:守住「一國兩制」,用好獨特地位;守住國際優勢,用好內聯外通、外聯內通,扮演超級聯繫人;守住發展之本、用好中國機遇,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守住法治精神、用好普通法體系;守住國安原則、用好法治「利劍」;守住文化特色,當好中華文化復興先行者。
綜觀鄭主任對香港的提點和期許,本質上仍不脫中共對港工作「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戰略方針,其意義在於透過香港搭起中國與世界往來的橋樑,並利用香港強大的經濟網絡為中國發展服務。只是這「一國兩制」的實踐,在27年的運作過程中出現了矛盾性和過渡性,讓中共更強調中央與特區的主次性、從屬性與統一性。自2023年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建制後,揭示了「以黨治港」的時代來臨,香港政府自特首以下的三司正副司長和十五名問責局長先後拜會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對港府最新工作情況及政策措施進行報告。
而近期,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6月中旬在北京,與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簽署《關於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法律合作恆常對接平台備忘錄》,建立恆常化、機制化的高層官方溝通機制,完善跨境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訓的交流合作、定期組織相關人員交流互訪。接續在7月初,於惠州舉行首次高層聯席會議,雙方同意持續檢視和優化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並全力推進以試點形式盡快落實「港資港法」措施,並在大灣區大陸九市推動落實「港資港仲裁」舉措;而同時,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也前往港澳辦匯報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推進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推廣法治教育工作等政策措施的進展。顯然香港當前擘劃的政策與角色,都與鄭雁雄所強調的「六個守住」相一致。
而今年七一,北京確實也再次發布惠港政策,包括:1. 放寬大陸旅客自港澳返回大陸,購物免稅額提升至15000港元;2. 非中國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請辦理「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證件有效期5年,不限國籍及行業;3. 實質完成《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的磋商,就大陸對香港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措施達成了初步共識;4. 北京將再贈予香港兩隻大熊貓,用以陪伴香港社會、增進友好關係。僅以這次的惠港政策而論,放寬大陸民眾赴港購物免稅額,是為了能拉抬香港岌岌可危的零售業,透過提高陸客消費額度支撐民生經濟;而開放非中國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辦理通行證,則是簡化通關手續,有助於在港外籍人士順暢往來陸港之間,尤其是近年北京持續推進大灣區一體化,有助於爭取外籍人才;而CEPA的新一輪磋商聚焦服貿領域,主要是CEPA早已讓陸港全面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而服貿領域大陸已對香港開放153項,其中69項達國民待遇標準,因此深化服貿領域,著眼於讓香港專業人士赴大陸就業執業,鞏固香港的專業服務業相關領域,也促進人員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意願。
由於2019年習近平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在「頂層設計」的規劃下,希冀以政治力推進陸港融合,並以此逐步化解香港深層矛盾及陸港融合矛盾,許多政策平心而論確實頗具誠意,但也促使中國與香港高度相依存。但由於北京與港府高舉國安大旗,政治凌駕一切下,造成香港司法獨立性、經濟自由度不若以往,持續的大陸化難以得到香港社會信服,是以各種惠港政策港人多抱持保留態度。由於民眾對政府的信賴與發展前景信心持續下探,港府在經濟政策的推動上就不容易發揮效果,這也對香港的財政產生劇烈影響。
綜觀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中)對香港的提點和期許,本質上仍不脫中共對港工作「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戰略方針。(路透社)
根據今年財政司司長公布的數據而言,香港23/24年度的財政赤字為1,016億港元,較原本估計的544億港元增加近一倍,這不僅是連續第二年財政赤字破千億,更是連五年出現財政赤字;而今年公布的24/25財政預算報告,預期財政赤字為481億港元,但僅新財政年度的前兩個月就已出現775億港元的財政赤字,凸顯出香港的經濟失速問題並未緩解。對此,港府將恢復徵收酒店房租稅3%來彌補赤字,此外也規劃將自2025學年度起,分3年逐步調漲大學學費,預估每年漲幅5%至9%。但這些作為或許有助於減緩港府財政的壓力,但卻也將帶來新的挑戰;對大陸觀光客而言,今日的香港已不若過去有吸引力,2023年「南下」訪港的大陸旅客僅有2,600萬餘人次,遠遜於港人「北上」的5,300萬人次,當住宿費更貴陸客更將卻步;而學費調漲也將讓國際生重新評估赴港留學的意願,惟可能吸引的是更多家境富裕的陸生赴港。但可預期的,這都將促發香港的社會變遷持續下去。
三、結語
對中共而言,「一國兩制」從來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本就是為滿足中共發展利益所擬定的過渡性方針;因此自香港回歸以來,其角色定位與功能,都是為了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是以,香港的變與不變,都取決於中共對現況需求的判斷。在中共強調發展雙循環經濟尋求突破發展困境之際,自然期待香港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大灣區邁向新一輪產業轉型;但卻又囿於擔憂國際質變香港,時時刻刻強調以國家安全為綱,致使政策呈現教條主義式的僵化。可預見的是,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不會變,但變的是香港的實質地位與功能將持續萎縮,昔日的全球化典範城市早已成為海市蜃樓,終歸黃粱一夢。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