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市場政治學》這現象跟台灣選舉很相似?/英國大選:執政黨歷史級崩盤,工黨重返執政

在7月5日的英國國會大選中,執政的保守黨慘敗,從344席大幅減少至121席,創下歷史新低。工黨在施凱爾(Keir Starmer)的帶領下,以中間偏左的路線贏得410席,成為多數黨,自由民主黨席次也從15席增至71席。雖然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的選票僅略微增加,但因為英國採取「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使得選票轉移導致席次大變動。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英國國會大選結果於台灣時間7月5日出爐,執政的保守黨崩盤慘敗,從344席雪崩至121席,創下了創黨以來國會席次最少的最嚴重敗選紀錄;工黨在施凱爾(Keir Starmer,BBC中文版譯為施紀賢)的帶領下,以中間偏左的溫和路線贏得大選,拿下410席,比上屆多了超過200席。長期擔任小黨角色的自由民主黨席次也從15席大幅成長到71席。

英國工黨五日成為國會選舉最大贏家後,六十一歲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旋即成為新任英相。(美聯社)英國工黨五日成為國會選舉最大贏家後,六十一歲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旋即成為新任英相。(美聯社)

這邊我們要來談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若從席次來看,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兩個在野黨大獲全勝,執政的保守黨慘敗。然而若從整體選票來看,工黨其實只有成長1.6%,自由民主黨只有成長0.6%。

這個現象和台灣的選舉有一點相似,在今年一月的立委選舉當中,中國國民黨雖然席次成長14席(含兩個無黨的就是16席),但其實選票數反而是下降的,而且民眾黨(40.3萬)和國民黨(540萬)在區域席次的選票加起來還比民進黨少(609.5萬),但整體席次方面民進黨比上次少10席,且國民黨和民眾黨加起來穩穩過半。

跟2020年比起來,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區域選票都同樣退步23-24萬票,但民進黨卻掉了10席、國民黨增加16席,這是怎麼回事呢?

關鍵出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選舉制度。

台灣的立委席次當中,有三分之二(73席)是由單一選區制選出來的,而英國的650席下議院國會議員,全部都是單一選區選出來的!

先補充一下,英國國會分成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是吉祥物的角色,沒有實權,我們說的國會大選指的是下議院。

而在下議院的選舉當中,選舉制度是「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也就是說,沒有比例代表、政黨名單,每一位國會議員都是從一個選區選出,每一個選區都只有選出一個人,票最多的人贏。這種選制也稱為FPTP:First past the post。

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之下,最有趣的現象就是會有大量的選票(沒有選上的人)被浪費掉,無法轉成席次。在每一個選區,因為兩大黨通常會有一定比例的鐵桿支持者,也就是基本盤的部份,但要贏得該選區,就必須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然而,只要有一部份的人(尤其是所謂的中間選民)轉向,選舉結果就有可能會不一樣。

在最極端的情形下,如果甲和乙兩大黨競選,在全國每一個選區都是51%:49%,由甲黨獲勝,則最終席次會是100%:0%,即使總選票是51%:49%差距無幾。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是所有選舉制度當中的比例性(將選票比例轉為席次比例的程度)最低的,但這其實是故意的設計,是想要讓選舉結果有更高的機率是可以讓一個政黨單獨過半,這樣一來就可以單獨組閣。

英國是最典型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國會多數黨的黨主席有權組閣,擔任首相。每一位閣員自己本身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參選一個選區。在世界上大多數的議會內閣制國家當中,常常可見到「聯合內閣」的出現,因為要由單一政黨取得過半席次的機率不算高。甚至,在所有議會內閣制國家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少數政府,也就是執政黨並沒有辦法取得多數、也沒辦法組成具有國會多數的聯盟。像英國這樣,大部份時間由單一政黨組閣的狀況(還是曾經有出現聯合內閣),其實反而是少數的。另一個穩定有單一政黨可以過半的大概就是日本了吧!即使像德國,先前梅克爾在四次大選中獲勝、組閣,即使連續當了16年總理,但她每一次都必須組成聯合內閣。

即使像德國,先前梅克爾(中)在四次大選中獲勝、組閣,即使連續當了16年總理,但她每一次都必須組成聯合內閣。(法新社)即使像德國,先前梅克爾(中)在四次大選中獲勝、組閣,即使連續當了16年總理,但她每一次都必須組成聯合內閣。(法新社)

只要比例性愈高的選制(選票轉換成席次的比例高),例如比例代表制(選票100%轉換成席次)、聯立式兩票制,就愈有可能會選出多黨進入國會。優點是可以反映多元的聲音,缺點是可能組閣的時候會比較麻煩一點。

沒有絕對好或不好的選制,只是要看我們要追求怎麼樣的價值。

在現行的制度下,單一選區制當然是比較有利大黨的,不過很多選區也的確都會有非常激烈的競爭,一點小比例的選票轉移就會讓結果翻盤。在台灣這次的大選當中,很多選區也出現「藍白合」的情形,這也讓藍營贏下了很多五五波的激烈選區。而且台灣的選區畫分還有很嚴重的人口比例不均的問題,某些選區的人口太少(而且多半是深藍選區),以致於選票和席次的轉換更加地不成比例。

不過,不同的選制之下,各政黨與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也會不一樣。最近在舉行的法國大選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下一篇文章當中再來幫大家做個整理。

回到英國選舉結果來看,這次可以說是歐洲近年來很少見的由右往左轉的案例,通常這幾年都是右派勢力在選舉中表現得比較好,不過其實工黨的內政政見也已經不是傳統的左派,尤其從上次執政的Tony Blair以來,比較是溫和的中間路線。

44歲的保守黨現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在選後立刻宣告辭職下台,而在新首相就任前有短暫一天的空檔,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辦公室)的主人就是「內閣捕鼠大臣」Larry(???)(它的正式官銜是:Chief Mouser to the Cabinet Office)

Larry捕鼠官:喵!(圖源:Larry the Cat / X(舊稱Twitter))Larry捕鼠官:喵!(圖源:Larry the Cat / X(舊稱Twitter))

這次的選舉結果其實是就如各界的預期,原本大家還預測保守黨會跌到100席以下,還好最後是有守住。保守黨的執政之下這幾年歷經英國脫歐、COVID-19疫情、通膨經濟危機等等,還有Liz Truss首相上台時的金融震盪,導致她成為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她這次也沒有守住自己的選區)。而接任的蘇納克雖是以史上最年輕、而且是首位亞裔之姿,但也沒有止住執政頹勢。

值得注意的是,有407萬選票(14%)投給極右派政黨「改革黨」Reform UK,但他們只有拿到4席(對照組:拿到12%選票的自民黨豪取71席,因為他們的選票全部集中在這些贏的選區XD)。

因為單一選區的關係,走在意識型態光譜極端的候選人,要在單一選區獲勝會比較辛苦,但這14%的民意是無法被忽視的。整個歐洲的極右派政黨都在崛起,這是很值得關注的現象。

另外一個選舉輸家是蘇格蘭民族黨,從43席大幅下滑到9席。

英國下議院於2011年制定「國會固定任期法令」,將國會選舉改成定期選舉,任期固定五年。不過,後來這個法律經過一番波折,目前由新的法律取代,在《2022年解散和召集國會法》當中規定,每屆國會「最多五年」,時間到若沒有解散則會自動解散重選,而在任期屆滿之前,首相可以視需要解散國會改選。

一般來說,首相會選擇在民調最有利的時候解散國會。這次蘇納克原本可以等到年底再解散國會,可是他選擇了提前大選,雖然出乎意料之外,但對英國來說,提早換人執政對民調已經跌落谷底的執政黨與整個政治局勢來說,應該也是個內閣提前「重開機」的契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臉書 英國大選:執政黨歷史級崩盤,工黨重返執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