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博硯「說」法》審議功能才是國會改革重中之重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上週五,話題不斷的立法院又掀起新的風波,原因是陳亭妃委員臨時改為書面質詢,導致排序其後的羅明才等藍綠委員均未能趕到會場,主持議事的韓國瑜院長依序唱名,在登記質詢委員均未到場下宣布會議休息。引發隨後趕來的洪申翰等委員的不滿,認為質詢權被院長沒收。

直觀來看,院長主持議事,依據議事規則來處理,很難認定他錯在哪裡。立法院議事人員除安排質詢順序外,實務上會告知委員大略輪到質詢的時間,通常委員會在自己的辦公室等待。過去發生類似狀況時,不論是誰擔任主席,都會先宣布休息給予緩衝時間,等待委員到來。不過,議事規則上並沒有必須要宣布休息的規定。而部分委員助理,也會事先詢問各委員辦公室狀況,以免屆時自家委員來不及到場質詢。因質詢人數有限,機會難得,因此這次的休息才讓後續趕到的委員有質詢權被沒收之感。不過,若觀看電視上的立法院質詢畫面也不難發現,總質詢時除了官員、立法院的工作人員外,其他委員並不會到場聆聽,這種狀況是立法院常態,即使委員會開會時,沒有質詢的委員也不一定會在現場。柯建銘總召直指要所有委員到場才能質詢,那是外行話。

國會當然要改革,必須走向一個民主化且有素質的國會,但改革不能只是敷衍了事,或做為鬥爭工具。(本報資料照)

依據憲法規定,行政院長必須提出施政方針與報告並備質詢,所以立法院會期開始後都有院會質詢,如果從我們制度面來看,我們的質詢雖然分有組別,但議題不同,每位質詢的委員想質詢什麼就質詢什麼,即便是經濟組的質詢,委員想問國防內政問題,也是有可能的。我們質詢並沒有要求立委必須針對特定題目。另外,質詢採即問即答方式,使得行政院長跟部長都不易做完整陳述,經常淪為委員與官員的對罵。

由於質詢沒有針對特定議題,每個委員在乎的事情不同,執政黨與在野黨意見也不同,因此不易產生英、德國會中的議題辯論。顯然我們儘管有政黨,但在立法院的辯論中,政黨角色並不重要,焦點在質詢的那位委員身上。而其他委員呢?雖然立法委員職掌中並沒有選民服務這一項,但在我國的民主制度中,與選民直接接觸是很重要的工作,通常沒有登記質詢的委員會回到選區進行各項選服或者出席活動。相較英美德等國,他們的國會議員雖然也有選服,卻不需要像我們的民代這樣在選區裡穿梭,可以想像美國的國會議員每天來往首都跟選區嗎?而國民黨這次提出的改革法案,其中打算針對國會調查權做進一步修正,並且要求質詢必須切題,不得反質詢等,同時增加國會調查等制度。我們目前的質詢就已經是即問即答的辯論,相對於其他國家政府,官員更不容迴避問題。這項改革到底要呈現什麼意義,有待討論。

國會當然要改革,必須走向一個民主化且有素質的國會,但改革不能只是敷衍了事,或做為鬥爭工具,要問的是,我們到底要讓國會扮演什麼樣的的憲政角色?現在的國會缺乏審議,例如過去人事同意權因為民進黨獨大,往往只是走過場,這也是國民黨這次改革法案中提到人事同意權審查要開聽證的意義。我們國會長期發展下來,成了審議功能不佳,缺乏議題辯論,質詢各講各話的作秀場,其實這個情況更值得我們審慎面對與思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