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協指南》俄烏戰事如何告終?印太和平又該如何促成?北風與太陽的策略孰能奏效?

印太國家(特別是東南亞與台灣)究竟要對中國採取北風還是太陽的策略,對印太國家而言,當疫情結束後的2023與2024年,各國不僅需要加強力行疫後復甦與振興政策,也有不少國家歷經大選(泰國、柬埔寨)或即將歷經大選(如2024年的台灣與印尼),新的決策者與政府要如何做出妥適的決定,必然將比面對俄羅斯艱難許多。

楊昊/政大東亞所教授

引起全球矚目的俄烏戰事從前年突然爆發迄今已近2年,國際社會從未放棄努力止戰;然而,雙方的持續交戰使得情勢一直陷入膠著,而烏克蘭自身也難以翻身。隨著近期俄國總統普亭於去年底在G20會議中表示俄烏戰事為一場悲劇,須思考如何終結。此番言論似乎也使得俄烏戰事的可能終結露出了一絲曙光。本文將檢視近期國際輿論對於俄烏戰事的觀察與分析,除了釐清可能有助於止戰的因素外,更將檢視俄烏戰事對印太和平的意涵。

當我們檢討歐洲與國際社會究竟要採取凜冽的北風壓迫還是溫和的暖陽作為對應俄羅斯,我們更須務實地看待中國在印太的影響力,同時要極力避免俄中加強聯手,這不僅對歐洲與烏克蘭戰事不利,更將會成為日後擾動印太安全、挑戰印太區域中賴以運作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重大威脅。(AP)

近兩年來,國際間有不少觀察家持續檢視並積極思索俄烏衝突戰爭爆發的原因,同時提出不少批判性的見解,進而檢討這場戰事是否原可避免。其中,Jeffrey Sach曾發表了幾篇發人省思的專文,這些專文分析的共同主張是強調北約擴張與俄烏戰事密切相關。他認為正是北約的擴張,可能納入烏克蘭與喬治亞共和國等東歐國家的積極推進布局,將讓莫斯科深感威脅,而這也可能是造成俄烏戰事無可避免的重大原因。

當然,這裡引述Sach的論點,不代表他的說法足以成為正當化莫斯科出兵啟戰的理由。不過,沿著相關論者的主張,如果我們能順利排除關鍵因素,是否有可能藉由更積極的外交努力與協商對話來緩解戰事,並逐步達到止戰的目標?在曙光乍現的今天,的確值得深思。

西方世界的論述確實不乏像Sach這類意見領袖持續推出種種批判見解與換位思考主張。Sach在近日又更進一步地點出了近期可能加劇俄烏戰事的四個事件,包含了烏克蘭軍隊反攻失利且持續深陷戰火、歐洲對於美國新保守主義戰略(neocon strategy)的不支持、美國國內對於軍援烏克蘭的保留態度、以及俄羅斯可能施以更大規模的反擊等,這幾個事件均聚焦於反映美國立場的能與不能。其中,能的是美國持續提供武器與軍援並繼續讓俄羅斯感到威脅;而不能的則是,透過現有的作為確實無助於立即解決戰事、恢復和平。這樣的情況就像是北歐神話中的北風與太陽對於影響旅人的角力一般。

Sach認為,人們應當了解為什麼美國的武器無法快速地結束這場戰爭,就此,他的論調是北約若不積極東擴、美國亦不加劇地緣政治角力,透過外交努力,將有可能能夠避免戰事。依照Sach的主張,他甚至直指俄烏戰事是由美國所挑起的。既然被挑起了,且戰事仍存,國際社會需要更積極地透過外交努力與談判來盡力止戰。

當然,難以否認的,或許大眾的認知是,一個去威脅化的俄羅斯對歐洲而言才是真正安全的;但要達到所謂「去威脅化」的作為,究竟是要促成俄羅斯與歐洲及非西方世界的溝通、外交對話、或信心建立、還是繼續採取以戰略圍堵的軍事安全合作來牽制甚至更積極地壓制莫斯科?很明顯地,若前者被視為是影響俄羅斯的暖陽,而後者則就是導致我們在今天所不樂見之戰爭悲劇的北風。

對於俄羅斯來說,Sach的提醒強調美國的所謂「挑釁」主要有兩個作為。一是美國有意將北約擴大到烏克蘭和喬治亞,以及在黑海地區由北約國家(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喬治亞,逆時針順序)包圍俄羅斯。第二個則是他所強調的由於美國在2014 年2 月推翻了烏克蘭親俄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從而在烏克蘭建立了一個仇俄政權。就此,烏克蘭的戰事其實早早在9 年前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時即開展,而非只是在2022 年2 月。

按此邏輯,Sach所設想的烏克蘭和平,關鍵必須在於烏克蘭的中立以及北約不擴大的基礎上進行談判。這也是不採取北風姿態、進而施展太陽暖意的前題。他甚至大膽指出,若美國正視問題的關鍵,則戰爭可避免或早已提前停止而美國也大可免於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軍援支出、且東西方關係更不會再次陷入像上個世紀一樣冷戰的低盪氣氛。

如果我們將俄烏戰事的場景轉向印太區域,則應對中國將會是區域國家無可避免的焦點(這裡所謂的應對中國不是必然地對抗中國或挑戰北京,而是更謹慎地準備因應中國對印太區域安全所採取的各種威脅及挑戰),且中國對於印太國的影響較俄羅斯對於歐洲的影響更為深遠。中國的威權主義意識形態輸出、軍事擴張行動早已成為對台灣以及鄰近國家的重大威脅;不過,中國與印太國家的經貿投資合作頻繁,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區域合作,歷經新冠疫災後又重起嶄新能量,這也讓各國要遂行避險與分散對中過度依賴風險的策略面臨棘手挑戰。但印太國家(特別是東南亞與台灣)究竟要對中國採取北風還是太陽的策略,對印太國家而言,當疫情結束後的2023與2024年,各國不僅需要加強力行疫後復甦與振興政策,也有不少國家歷經大選(泰國、柬埔寨)或即將歷經大選(如2024年的台灣與印尼),新的決策者與政府要如何做出妥適的決定,必然將比面對俄羅斯艱難許多。

尤其是隨著習近平與拜登在APEC的高峰會晤落幕,習近平的言論卻未能對印太區域帶來真正和平,譬如在南海海域,中共海軍與政府船隻在域內的脅迫,始終存在,習所對於台海與兩岸危機所拋出的2027與2035年未戰論,也並非正式承諾,習政權的一念之間,顯然成為牽動印太穩定與安全的重大變數。

當我們檢討歐洲與國際社會究竟要採取凜冽的北風壓迫還是溫和的暖陽作為對應俄羅斯,我們更須務實地看待中國在印太的影響力,同時要極力避免俄中加強聯手,這不僅對歐洲與烏克蘭戰事不利,更將會成為日後擾動印太安全、挑戰印太區域中賴以運作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重大威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