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主之盾》ECFA十年之後:貿易並未帶來和平,台灣為何仍相信中國?

在大選前不到一個月的「敏感時刻」,中國商務部無預警地宣告對台長達8個月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台對中的「貿易限制」,構成「貿易壁壘」,並在不到一週後,選擇對台灣石化產品「開鍘」;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稱,兩岸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解決經貿關係中的各種問題—在美中「新冷戰」未停,且台灣因烏俄戰爭而被世界看見的此刻,中國如此行徑,無疑是片面毀約,且刻意將兩岸經濟「政治化」,以再積極介入台灣選舉。

李旭/中研院助理研究員

兩岸於2010年正式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然而十年何嘗不是河東與河西之分野?這十幾年來,雙方政治與經濟架構除了受到國際大環境變遷的不可避影響,如美中貿易戰與全球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也受到雙方內部環境的變動而逐漸分道:習近平宣布任期無年限,創下共產黨首例而重要部長屢傳「失蹤」;曾經的香港明珠,眼看已經失去光彩;台灣自身更在前述各種事件的陰影下,經歷了政黨輪替與連任、疫情管控,以及最重要的,對「自由」與「民主」意義的再思考與面臨抉擇。

如今,在大選前不到一個月的「敏感時刻」,中國商務部於12月15日無預警地宣告對台長達8個月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台對中的「貿易限制」,構成「貿易壁壘」,並在不到一週後,選擇對台灣石化產品「開鍘」;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稱,兩岸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解決經貿關係中的各種問題—在美中「新冷戰」未停,且台灣因烏俄戰爭而被世界看見的此刻,中國如此行徑,無疑是片面毀約,且刻意將兩岸經濟「政治化」,以再積極介入台灣選舉。

依據WTO規範與各國簽訂FTA前例,兩岸簽署ECFA後,應於十年內完成開放九成以上產品項目;但如今,中國逕自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並在未行溝通協調前決定於2024年元旦起生效,是明顯的經貿脅迫。

中國逕自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並在未行溝通協調前決定於2024年元旦起生效,是明顯的經貿脅迫。圖左為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路透、記者陳鈺馥攝;本報合成)

而這一波不知何時消停、明顯企圖影響選舉的單方面措施,更是要塑造台灣政府無力處理對中貿易問題,以及塑造不排除在未來陸續推出其他「報復措施」的可能,遍及多種產業如機械、紡織等台灣出口產品的既有關稅優惠,對台灣眾多人賴以維生的傳統產業領域而言,將成為對經濟衝擊的未來擔憂。

實際上,自經濟策略角度而言,中國最初希望與台灣簽署ECFA的目的,即是為了構築經濟層面上的「一中共同市場」,透過逐漸提高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以便達成不動武的社會滲透;然隨著美中貿易戰起伏與台美關係升溫,中國自2021年起開始單方面禁止台灣農漁產品進口,甚至無來由地於今年4月啟動貿易壁壘調查與8月反傾銷調查,無疑都是將人民之間賴以維生的貿易往來,用作施壓台灣的籌碼。

除此之外,中國單方面私底下接觸台灣治理基層里長或各領域專家的情況劇增,以低廉的價格「招待」至中國旅遊或指示「代理人」偽造假民意調查等,即是在發現軍武恐嚇的「硬方式」行不通後,便企圖以「軟方式」收買台灣媒體、意見領袖與基層團體,進一步影響台灣社會各階層。

北京政府當然知道,台灣大部份的藍綠陣營支持者不易改變其既定立場。於是既然軍事威嚇的邊際效益顯然越來越小,且在烏俄戰爭未停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明顯的軍事作必然為使美國介入台灣軍事的動機越大,則中國利用台灣相對較自由開放的民主環境,如對言論自由的保障與資訊傳播的高透明度等,藉由單方面製造假資訊或操縱輿論,達成影響及控制台灣社會的目的。

在此類運用銳實力(sharp power)的一系列操作中,由於台灣民眾的資訊釋讀能力跟不上中國學習社群媒體或民間團體運作的速度,因此如同所有的民主國家,台灣目前正面臨著中國多維度且高密度的滲透;除了急著介入即將到來的選舉,中國更要透過長期的上述作為,逐漸影響台灣人對政府、民主和美國產生懷疑,甚至進一步認定中國是更值得相信的政權。

退一步思考,若真心認定ECFA已不符合當前的中國利益,中共政府大可按照協議第16條終止條款規定—「任一方可書面通知對方於180天後終止協議」—全面中止此不合於中國各方面利益的協議,而非對特定產業下手,但又不與台灣協商尋求共同解決。

實際上,中國此刻不符合常理的作為,除為積極介入台灣大選之外,更是因為疫情後,中國內部經濟疲軟、年輕人失業率已超過兩成,不僅高達781億美金的外資陸續出逃,官方數字甚至顯示今年上半年零售銷售較去年仍是疫情清零時要降10%,顯示民眾消費信心與去年疫情高峰時無異。

在構成一國經濟的內需與投資兩重要層面上,中國是一個頭兩個大,因此急需台商「以投資取代貿易」,如國台辦經濟局長張世宏於10月公開建議,台灣企業的重新佈局可考慮廣西;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11月亦在南京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呼籲加強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更別提習近平於今年罕見訪美之前,主動於官媒新華社平台發布一系列「美中友好」報導,以及訪美過程低調,顯示北京當局無意全面中斷與台灣或美國的經濟往來,而是要透過對台的單方面強勢作為,逼迫台灣人選擇政黨輪替,以及在中企業做出中國當局屬意的決策。

在台灣無力獨自解決與中國各式困境的此刻,不論中國單方面的逼迫出於何原因,都只是一昧增加台灣人民對其政權的不信任。若真有心希望解決兩岸經貿爭議,中共應可透過ECFA中明訂的正式協商機制,或經由第三方國際機構WTO尋求解決;若真有心希望兩岸和諧共處,中共應可對建構和平作出實質的貢獻,而非在台灣大選日日迫切的此刻,一再以經濟或交流之名、行政治施壓與改造之實,限縮兩岸的正常交流,更凸顯了雙方政治體制的不相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