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正
健保署日前提到,即將在明年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方案,將原本居家醫療的範圍擴大,延伸至「肺炎、泌尿道感染與軟組織感染」等可藉由打長效抗生素控制病情的患者。事實上,過去健保署已進行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此次為面對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的趨勢,更努力推動「在宅(居家)醫療」,相當值得肯定!
健保署日前提到,即將在明年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方案,將原本居家醫療的範圍擴大,延伸至「肺炎、泌尿道感染與軟組織感染」等可藉由打長效抗生素控制病情的患者。(https://www.freepik.com/)
然而可惜的是,在過去的整合計畫與將試辦的急症照護中,對在居家醫療內亦扮演重要角色的「心理照護」部分,卻甚少被強化與重視。在整合計畫中,主要有「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與「安寧療護」三大項目,但唯有在「安寧療護」中才放入心理照護的內容。從筆者過去協助規劃居家醫療過程中第一線的心理專業服務時即可發現,如果可以在居家醫療的開始過程中即有心理照護的加入,不但能與案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更能有效地發現案家於罹病過程中所經歷的焦慮、憂鬱、恐懼等負面情緒,並且適當的加以處理。最終,更能當病人進入安寧療護階段時,提早關切案家的身心狀況,甚至於病人往生後提供案家適當的悲傷輔導與諮商。
這些連續性的心理照護過程,其實同樣是目前失能與長期照護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領域,即「預防性照護」。也就是說,並不是只「面對問題」來解決問題,而是進一步要「預測問題」來避免問題的發生。這樣的做法,才應該是目前健保面臨匱乏,以及未來長照財源亦有疑慮的重要解方。「心理照護」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倘若能將原本多在醫療機構內的心理專業服務,延伸至「在宅心理照護」,並嘗試建立「家庭責任心理師」的服務模式;讓需要的民眾不再陌生,且不再以為只是「心理有病」才需要心理專業人員,而是說明「在失能與需要照護的過程中,無論病人或家庭,都有能被心理照護的權利。」如此一來,即可將在宅醫療的整體性擴大,除了處理「疾病」之外,亦可協助案家的「健康」。
筆者認為,既然要做在宅醫療,就是為了「回應民眾實際的需求,親身瞭解並解決其醫療問題。」因此,同時考慮病人與案家身體與心理等多層面的健康需求,絕對是未來在宅醫療過程中會遇到的考驗與難題。期待未來政府單位在規劃在宅醫療的相關制度時,別忘了把「心理照護」放進去!
(大學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