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當畫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消失在二二八公園內的臺北大天后宮

長久下來,我們只能透過日治初期的影像與地圖,想像這座「臺北規模最大」大天后宮的色彩。但若將研究目光延伸至臺灣美術,「石川欽一郎」的名字便與這座失落的古廟串聯起來,他或許是解開臺北大天后宮色彩之謎的契機。

◎劉錡豫

日前,臺中天外天劇場遭到地主強行拆除,引起文資界譁然。臺灣地小人稠、氣候又潮濕悶熱,如何妥善修復、保存古建築,可說是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然而,當我們爭分奪秒保存日治時期的近代建築,日治時期的臺灣也面對過相同的課題:都市開發與古建築保存間的無盡衝突。

今日,當我們談起位於臺北的天后宮,想到的是位於西門町的天后宮,但在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過去曾經存在一座臺北規模最大的天后宮。1983年,臺北市文獻會在公園內立《大天后宮舊址》碑,指出臺北大天后宮建於1888年,主祀媽祖,是臺北紳民的信仰中心,據說劉銘傳的妻子、唐景崧的母親壽誕均曾在此設宴。不過,碑文卻稱大天后宮於1906年被總督府拆毀,這點不太正確,因為從當時的臺北地圖來看,大天后宮的建築體至少存在到1911年,直到1913年市區改正後,才因為建築破損、附近興建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拓寬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等因素而拆除。1

《臺灣名所寫真帖》拍攝臺北大天后宮,1899。

長久下來,我們只能透過日治初期的影像與地圖,想像這座「臺北規模最大」大天后宮的色彩。但若將研究目光延伸至臺灣美術,「石川欽一郎」的名字便與這座失落的古廟串聯起來,他或許是解開臺北大天后宮色彩之謎的契機。

石川欽一郎畫筆下的臺北大天后宮

石川欽一郎在1907年首次來臺,他一方面任職陸軍部,時常隨同部隊深入山地,描繪深山風景與理蕃過程的圖像;另一方面,他同時兼任總督府中學校(今建中)與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的老師。這段時期,石川時常遊走在臺北的巷弄與田埂間,四處探索寫生作畫的題材。有時,他會將畫作寄回日本,刊印在他和畫友共同經營的水彩畫雜誌《みづゑ》(水繪)上,向日本讀者分享臺灣的風景。1908年10月,《みづゑ》42號刊登石川的水彩畫《古廟》,使用接近原色的印刷方式,將石川輕盈迅捷的畫風如實呈現在雜誌上。

石川欽一郎,《古廟》,《みづゑ》42號(1908-10-03),無頁碼。

由於《みづゑ》的讀者主要是日本的水彩畫愛好者,石川並未特別介紹畫中古廟的名稱,而是著重描寫寺廟的屋脊、燕尾,表現與日本寺院截然不同的趣味。石川曾將臺灣寺廟的燕尾比擬成歌德教堂:

臺灣廟宇往上翻轉如尖針般地翹起的屋頂,帶有一點歌德風教堂的味道。也可以說是東洋的歌德建築吧。不管是西洋寺廟的歌德式屋頂,還是臺灣廟宇的起翹屋頂,其思考的根據都是相同樣的吧。人類的思考方式差異不大。見到這樣的屋頂時,人們的心情就像快要被推上天空似的。西洋的歌德式建築全然是將人心導向天上的企圖,臺灣的歌德式建築卻還可以看見南國人民快活閃動的心情。2

1924年石川欽一郎再度來臺,這次他放下軍職,以純粹的教師身分在臺灣傳播美術。同一年,他在《臺灣日日新報》開始連載〈臺北的今昔〉,以久別重逢的心境,追憶臺北城市的變化。其中一幅插圖,根據附錄的文字,可知是描繪1924年早被拆除的大天后宮,然而構圖卻與1908年《みづゑ》的《古廟》相同。

自此,我們才知道當年水彩畫雜誌中,那座白牆、紅瓦的廟宇,畫的正是臺北大天后宮。

石川欽一郎,〈臺北市の今昔〉,《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1月7日,版1。

石川對消失的大天后宮似乎情有獨鍾,1932年離開臺灣前夕,還將當時的插圖,收錄進自己的畫冊《山紫水明集》中,並將題名標為「新公園」,今昔對照,盡顯畫家對大天后宮遭到拆除的感慨。

矢壁正勝編,石川欽一郎繪,《山紫水明集》(臺北:秋田洋畫材料店,1932),頁4。(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空間的變革與臺北大天后宮

有趣的是,當1908年石川欽一郎首次描繪臺北大天后宮時,大天后宮已被他人占用,這點他在《山紫水明集》中有記述:

從博物館往水池的方向走,有一個叫天后宮的大廟,面目頹敗。此建築曾一度被現在的中學會借用。3

所謂「中學會」指的是私立臺北中學會,這是由1901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倡議設立的私立教育機構,性質介於預備學校、私立中學與夜間補習班之間,校址借用民政長官官邸西側的建物。1908年——《古廟》繪製的那年,中學會曾短暫移至大天后宮內上課,直到1911年該廟毀損、拆除為止。換言之,石川筆下的大天后宮,在當時被用作私立學校使用。

另外,根據葉碧苓的研究,同時具備記者、漢詩人、收藏家、書畫家等多重身分的尾崎秀真,也曾在臺北中學會兼課,後來更是接任會長。尾崎秀真是石川欽一郎的友人,也就是說,石川所描繪的大天后宮,同時也是好友授課的教育場所,兩人或許時常在這附近漫遊、吟詩作畫吧?而這也能說明石川對這座古廟懷抱的感情。4

大天后宮拆除的數年後,在新公園內,一座名為「ライオン」(公園獅)的洋食館成立,石川欽一郎與尾崎秀真都是這間新餐廳的客人,石川每個月會在公園獅舉辦藝文沙龍「番茶會」,尾崎秀真也參與其中。日後,石川也在這裡與他的學生們一同參與臺灣水彩畫會的成立。

1927年11月20日,「臺灣水彩畫會」成立大會於公園獅舉行,出席者有石川欽一郎(右三)、倪蔣懷(右二)、藍蔭鼎(左二)、陳英聲(左三)、李梅樹(左四)等人(李梅樹紀念館臉書貼文)

如今,大天后宮僅存部分的殘蹟如柱礎、基石,仍散落在公園內,供人休息使用。中學會在1933年併入私立成淵學校,也就是今日的成淵中學前身,公園獅更是不見蹤跡。

我們與當年的石川欽一郎一樣,跟不上都市的變遷與革新,同樣對老舊事物的消失懷抱著惋惜的情感。狹窄、濕熱且多天災的島嶼,無法徹底容下漫長時間積累的文化記憶,大天后宮、新公園、公園獅、臺北中學會成為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歷史遺留,先後消失,而我們只能盡可能的抓住飄蕩在歷史煙塵中的碎屑,保留其曾有的餘溫。5

1.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2011),頁289。

2.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2001),頁40。

3. 矢壁正勝,《山紫水明集》(臺北:秋田洋畫材料店,1932),頁4。

4. 葉碧苓,〈尾崎秀真經營私立臺北中學會之研究〉,《臺灣學研究》26期(2020-12),頁1-36。

5. 本文改寫自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臉書貼文〈古廟:石川欽一郎與消失的臺北大天后宮〉(2022-06-09)與Matters同名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當畫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消失在二二八公園內的臺北大天后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