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灰色的天空:石川欽一郎的從軍時代

熟知臺灣美術史的讀者,可能知道石川曾經從軍過。但「軍職」對他生涯的影響,實際上遠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巨大。他奔走於戰火前線,親身參與我們在中國史課本中讀到的幾場重大戰爭,隨後又出現在臺灣美術史,成為我們所熟知的石川欽一郎。

◎劉錡豫

【圖1】石川欽一郎像,陳澄波舊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1907年,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到臺灣,任職於總督府國語學校。他帶領學生以寫生作畫的方式走出戶外,觀察臺灣風景、自然之美,日後被稱為「臺灣西洋美術之父」或「臺灣美術的恩人」。受他春風化雨的學生,不乏臺灣美術史的重要人物,如陳澄波、藍蔭鼎、洪瑞麟等人……

以上,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石川欽一郎故事【圖1】,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來到臺灣?

熟知臺灣美術史的讀者,可能知道石川曾經從軍過。但「軍職」對他生涯的影響,實際上遠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巨大。他奔走於戰火前線,親身參與我們在中國史課本中讀到的幾場重大戰爭,隨後又出現在臺灣美術史,成為我們所熟知的石川欽一郎。

鮮血與顏料:八國聯軍中的石川欽一郎

石川欽一郎所屬的軍種是「陸軍」,職位則是「通譯」,負責以英語跟外國人溝通、協調。此專業與他早年在遞信省附設東京電信學校學習英語有關。與如今義務教育式的被動吸收不同,石川視英語為學習新知、與西方各國接軌的媒介,積極學習。

離開學校後,石川先後進入負責印製紙鈔的大藏省印刷局,以及東京郵便電信局工作。家境並不優渥的石川,只能在工作之餘學習西洋畫。這段時間,他曾陪同旅日的英國水彩畫家伊斯特(Alfred East, 1849-1913)並充當翻譯,日後更以書信向其請益。

1899年,他正式在陸軍參謀本部擔任通譯生。隨後迎來第一場重大戰役──1900年6月的八國聯軍。眾所周知,日本與七個歐美國家以壓制義和團事變,保護在大清帝國內的僑民為名義,先後派兵進駐天津、北京,組成聯軍,導致北京城陷入封鎖,而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則遁逃陝西。

7月,清帝國的軍隊與日軍,在天津城爆發槍戰。根據紀錄,石川「與派遣隊進入戰線,縱橫奮戰」。然而途中右腿遭受流彈所傷,因而退出前線,在野戰醫院治療。

期間,石川受到擔任司令官的「日本情報戰之父」福島安正命令,要繪製獻給明治天皇觀覽的戰爭畫,於是前往在天津各處進行戰地寫生,最後的成果讓福島十分滿意。

但對初次上戰場的石川而言,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作畫絕非易事,據他日後回憶:

以前在中國天津義和團事變之時,也有過在彈丸飛馳之地寫生的經驗,當時受司令官福島安正少將的命令,製作呈獻明治天皇有關戰爭場景的作品。那次別說是護衛,那根本是躲躲藏藏不敢讓敵人知道地畫畫。

在野戰醫院內,石川還結識當時擔任戰地記者的小說家佐藤紅綠(1874-1949)。在佐藤出版的《從軍記者決死隊》,便搭配了石川當時的寫生作品作為插畫。如《日本佔領太沽砲臺正門》【圖2】,描繪當代砲臺要塞被日軍佔領的情況,強調戰地凌亂、城門斑駁的景象,尚未散去的煙硝味隱隱從畫中流露而出。

【圖2】石川欽一郎,《日本佔領太沽砲臺正門》,1900。
收錄在《從軍記者決死隊》,1901。

離開前線之後,石川欽一郎被送往廣島陸軍病院進行休養。康復後石川回到帝都東京。隔年他與多位西洋畫家,在東京淺草公園六區的全景館(パノラマ館),一起繪製以八國聯軍為主題的全景繪畫(パノラマ画)。

所謂全景繪畫(全景圖),是指讓觀眾進入圓形建築中間的景觀臺,觀看環繞牆面的無邊框繪畫。藉由巧妙的透視安排,營造如同今日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er)般的體驗。此概念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末出現在日本東京的上野與淺草。當時可說是流行文化前線的淺草公園六區,匯聚了包含全景館在內的奇觀設施。除此之外,對日本政府而言,以圖像向國內民眾展示對外戰爭勝利的場景,也有助於凝聚國民意識。而且相比當時的照相科技,全景繪畫除了尺寸更大,還能描繪理想且刺激的戰爭場景,傳達身歷其境的感受。

雖然是多位畫家的合作,但實際參與過八國聯軍的石川欽一郎,在創作全景繪畫的過程中,或許扮演了重要的主導角色吧。照片中戴著帽子,手持調色盤,身著寬鬆衣服的石川,看起來既專業又瀟灑【圖3】。

【圖3】石川欽一郎(右)與二代目五姓田芳柳(中)、東城鉦太郎(右)在淺草製作《北清事變》全景繪畫(《幕末・明治・大正回顧八十年史 第11輯》,1936)。

灰色的滿洲經驗:日俄戰爭時的石川欽一郎

1904年,國勢蒸蒸日上的日本,與將勢力延伸至東亞的沙皇俄國,為爭奪朝鮮半島與清帝國東北的勢力範圍,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日俄戰爭。

軍職在身的石川欽一郎回到東京沒多久,隨即又再度奔赴戰場。

戰爭期間,石川轉調到滿洲軍總司令部,擔任營口新民府軍務署的通譯官,負責與外國人交涉等事務。根據日本公文書館典藏的石川欽一郎履歷,可以看到他在交涉上獲得很高的評價:「謀事圓滑、熱心精勵,深受諸外國人的信任與敬愛」,能將「錯雜的事件」處理妥當【圖4】。

所謂「錯雜的事件」,背後與營口(牛莊)作為通商口岸,當地坐落許多外國商行,形成外國政治、商業勢力的交界處有關。再加上,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在外交上也與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所往。也因此,雖然石川只是地方軍政署的翻譯官,但在履歷中,仍能反映石川的外交成績。而如此評價,似也體現在他日後任教的人格表現上。

【圖4】〈石川通訳 勲績明細書・履歴書〉,《大本営将校同相当官高等文官勲績明細書綴》,1905-10-16,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6041119400。

除了與外國人交涉、談判,石川還跟隨軍隊的步伐,前往滿洲各地寫生。根據題材,可分成描寫描寫日軍的佔領行動,以及對滿洲風景、風俗的記錄。

觀察現存的幾件作品,如《首山堡》(1904)描寫遼陽會戰期間,日軍攻下俄軍位於首山堡的陣地。畫中日軍自高處遙望遠方遼陽城的高聳白塔,暗示日軍戰事順利,準備進攻俄軍所在的遼陽城。而《遼河の岸》(1907)則著重刻畫在遼河邊停泊的帆船,以及在一旁生火取暖的清國民眾們,營造出略帶荒涼寂寥的異國情調。

在上述描寫滿洲風景的作品中,石川多以灰色調來表現天空與遠景的色彩,此習慣與日後他對滿洲的風景記憶頗為呼應。如他曾表示滿洲「色彩模糊淡薄」,或是「假如嘗試表現上述三地的色彩,滿洲可說如同黃花,內地為桃花,臺灣則是紅花較多。然後依據風土來看,臺灣普遍的色彩多為黑色,內地或滿洲的空氣則是灰色」,而冬天更是「萬物消瘦、滿目蕭條」、「如同已死一般」。

從這些詞句與色彩勾勒出的滿洲意象,皆與他後來所建構的明朗臺灣風景意象形成對比。換言之,滿洲經驗可能也是石川建構臺灣風景觀的對照之一。

【圖5】石川欽一郎,《日俄戰爭從軍速寫 首山堡》,1904,日本吳市立美術館

【圖6】石川欽一郎,《遼河の岸》,1907(《みづゑ》No.28)。

小結:戰爭經驗與遺緒

1907年,石川欽一郎調回陸軍參謀本部,再度回到熟悉的東京,沒多久卻又調到臺灣總督府陸軍部,銜命前往位於南方亞熱帶的海島。不過,與我們所以為的相反,最初他最主要的職務並非通譯或教職,而是跟隨理蕃軍隊深入山地,以畫筆紀錄軍事成果,延續過去如同從軍畫家的角色。

直到1916年,理蕃工作結束後,石川以身體不適為由,向軍方提出離職,正式結束長達17年的軍旅生涯。之後他前往日本、歐洲、中國等地旅行。一直到1924年,石川再度來臺──這次才以教師的身分,在臺灣撥下美術的種子,並扶持著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開辦。

又過了8年,高齡60歲的石川欽一郎退休,在學生的簇擁與不捨下,回到日本居住。然而昭和年間,日本軍國主義的氛圍再度高漲,對畫壇造成不小的影響。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表現戰爭題材、時局色彩的美術受到官方的鼓勵而大量出現。

時代變得太快,但年老的石川並未汲汲營營跟隨潮流。當他在東京與臺灣的畫友、同事必須配合描繪傳達聖戰意涵的畫作時,他並未表現強烈支持的態度──不僅是因為他已退居二線,也是因為早在30多年前,他就以軍人的身分走過戰場,在槍林彈雨中作畫過了。

在他辭世前完成的《神域より天の香具山を望む》【圖7】,以日本神話與國族起源的天香具山為題材。畫面取景的視角,選擇附近飛鳥時代的藤原宮跡,加上考古基地上立著的日之丸旗幟,雖然隱約傳遞出對聖戰與國族認同的隱喻,但遼闊、明朗的天空,相比他從軍時代的作品,則更顯疏朗、開闊。佈滿煙硝的灰色天空,已留在畫家記憶的深處。

【圖7】石川欽一郎,《神域より天の香具山を望む》,1940,
紙本水彩,48.0×58.0cm,靜岡縣立美術館。

1. 有關石川欽一郎早期的生平,參照顏娟英,《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臺北:雄獅美術,2005)。至於石川任職東京郵便電信局的經歷,參照彦根正三編,《改正官員録 明治26年甲1月》(東京:博公書院,1893),頁181。

2. 有關石川進入陸軍參謀本部擔任通譯生的時間,參照印刷局,《職員録 明治32年(甲)》(東京:印刷局,1899),頁201。

3. 中岡貞三郎、玉置正太郎著,《奉公美談》(京都:大谷仁兵衛,1901),頁22。

4. 石川欽一郎,〈塔塔加的回憶〉,《臺灣時報》,1929-11。收錄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2001)。

5. 相關介紹參考自闕宇彤,〈沉浸式數位科技始祖?談談來自18世紀末倫敦的視覺奇觀全景畫〉,《典藏ARTouch》。

6. 〈石川欽一郎氏(中)〉,《臺灣日日新報》,1909-06-24(版1)。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灰色的天空:石川欽一郎的從軍時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