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從想像到批判——佛洛依德竟成為現代藝術的「繆思」?

無論理論是否無法驗證,精神分析方法提醒我們從表象以外尋找線索,以想像與推論突破實證科學的限制,如同布列東在超現實主義宣言所說——回歸想像力的研究方法。

肚臍

1900年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出版,是依據他多年精神分析臨床經驗撰寫而成,他將病患的夢境作為材料,加以分析、解釋,歸納為潛意識理論,探討個人自我(ego)本能與原始慾望,他認為夢境是由潛意識主導,而潛意識隱含著現實壓抑的願望,這樣的主張與現代主義藝術探索的「原始、孩童、瘋狂」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等都曾受影響。【圖1】

【圖1】Pablo Picasso, The Three Dancers, 1925,
Oil paint on canvas, 215.3 x 142.2 cm, Tate.

再來,超現實主義者直接採用佛洛依德的理論,將夢境與想像化為實際作品。1924 年布列東(André Breton)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

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人們以口頭或書面形式,或以其它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在排除所有美學或道德偏見之後,人們在不受理智控制時,則受思想的支配。」 1

布列東的宣言不但強調潛意識的自由敘述,且以「自動性書寫(automatic writing)」實踐,不限於散文與詩歌——將腦海直覺的想法書寫為文字,文字又轉化為視覺作品,「兩個不同現實的並置」成為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基本創意,而在超現實的概念下,攝影與裝置等非繪畫類的作品更具「現實」的衝突感,如:朵拉.馬爾(Dora Maar)的《無題》【圖2】、瑪赫.歐芬漢(Meret Oppenheim)的《物件》【圖3】都是經典的例子。

【圖2】Dora Maar, Untitled (Hand-Shell), 1934,
Gelatin silver print glued on cardboard,
37.5 x 27 cm, Centre Georges-Pompidou.

【圖3】Meret Oppenheim, Object, 1936,
Fur-covered cup, saucer, and spoon, MoMA.

布列東的心理自動性,與佛洛依德早期的臨床治療法「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與「談話治療(talking cure)」有著相似的概念,這種療法將患者描述的片段或紛亂思緒視為診療重點,談話過程時而發生的口誤(slips of tongue)也被當作症狀與病因的重要線索,診療室的病患或許抑鬱、狂躁、歇斯底里、神經疼痛,佛洛依德接著發現:許多病患在說出自己無意識的想法之後,症狀便緩解甚至消失了。

今日人們普遍認同創作具有抒發情緒的療癒效果;稍早的佛洛依德更強調人「本能」與「慾望」的驅力,他認為創作是源於內心願望受到社會壓抑無法滿足(通常與性慾有關),為了補償這一匱乏而產生創作驅力,藝術家在創作中延續幻想而得到滿足,藝術作品就是一種原始慾望被壓迫後的「昇華」,他透過解碼作品視覺符號,推論創作者的潛意識想法,如同精神分析師解析患者的夢境。

二十世紀初期,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無疑與現代藝術彼此交互作用著。除了受其影響的同時代藝術,精神分析方法可以用於解釋更古老的作品嗎?

1910 年,佛洛依德發表《達文西的童年回憶》,2他考察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生平與筆記,認為達文西繪畫中的蒙娜麗莎、聖母瑪利亞等謎樣微笑的女性都是以他記憶中的生母為形象,他也將達文西異於常人的特質歸因於早年父親的缺席,並指出童年記憶對人格的重大影響;這種方法稱為「心理傳記」。【延伸閱讀:漫遊藝術史文章〈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

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對創作者或是對病患潛意識的推測,結果皆難以驗證。心理傳記的解釋不能代表史實,若無法還原創作者實際的情況,則只能是「精神分析師」(藝評或觀者)投射的虛構罷了。而這樣將作品視覺表現當作潛意識與心理症狀的「診斷」,等同否定了創作者的意圖,彷彿假定「每一件作品都是畫家的自畫像、每一部文學都是作家的自傳」?3

多數人對佛洛依德的心理傳記持有異議,但這不表示它完全失去效力,只是大部分的時候它無論在科學或史學的領域都是無效的,因此對於較早的藝術家,需要更謹慎的使用。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迫害不只針對種族,也視弱勢基因、精神病症為必須剷除的「墮落與退化(degression)」,相關的藝術風格發展在此時受到影響;猶太裔的佛洛依德也因納粹迫害逃往英國,並在一年後離世,但他的影響並沒有就此中斷,反而在二次大戰後有了更多元的拓展與應用。

許多人批評佛洛依德過度強調性慾的影響,而忽略社會、文化、種族等背景,也有人認為佛洛依德是將自己個人的夢境、慾望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諸如此類對佛洛依德的批判也導致更多的論述的產生,發展出眾多精神分析理論分支:拉岡(Jacques Lacan)為精神分析作出新的詮釋;克萊因(Melanie Klein)則延伸精神分析提出客體關係理論,探討嬰兒時期重要客體——母親的影響。佛洛依德的學生榮格(Carl Jung)背離老師走往集體潛意識,以及茱莉亞.克利絲特華(Julia Kristeva)關於憂鬱、恐怖等著作。無論採納或否定,各種學說理論交織成一龐雜多元的精神分析體系,持續影響著藝術思潮與社會文化。

佛洛依德的理論甚至成為批判父權社會的論據,間接促使女性主義藝術行動。首先,佛洛依德著名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小男孩對母親性慾及對父親嫉妒轉化為原型,同樣的情境卻不存在小女孩(即女性主體)的版本;而拉岡將女性特質視為「匱乏」、「閹割」,並認為女性始終欽羨著男性的陰莖。

隨著二十世紀後半思潮的更迭,女性主體的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佛洛依德理論原型也成為女性主義者最常藉以批判的論據,作為印證「女人不是天生,而是由社會文化形塑成」最有力的說詞之一。4

1960至70年代後,現象學的介入使得觀看的主體性再次滑移,以身體作為媒材成為創作趨勢,精神分析發展出的鏡像與身體殘破感知被運用於創作中(有時是批判或諷刺性的),如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小女孩》雕塑【圖4】、海倫.查薇克(Helen Chadwick)的裝置作品《情色》等【圖5】。

【圖4】 路易.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握著《小女孩》
(Fillette, 1968,石膏、乳膠, 59.7 x 28 x 19.1 cm, MoMA)
照片由攝影師 Robert Mapplethorpe拍攝,於紐約,1982年。
37.5 x 37.4 cm,Tate。

【圖5】Helen Chadwick, Eroticism, 1990,
cibachrome transparencies, fluorescent strip lights, flesh-coloured velvet, etc, Tate.

1970 年代至今,女性主義藝術評論也幾乎不乏引用精神分析理論,某種程度而言,佛洛依德對於女性主義批判的滲透遠比他本人的著作還要徹底。

受到諸多批評的佛洛依德理論,還能夠作為解釋藝術的方法嗎?至今,這仍是藝術史學界爭論的問題。除了審視它與藝術相關的歷史,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表示,我們可以將精神分析看作是與現代主義藝術共享意識形態的對象,並「理論式地應用」,以作為藝術領域延展其它面向的參照。 5

無論理論是否無法驗證,精神分析方法提醒我們從表象以外尋找線索,以想像與推論突破實證科學的限制,如同布列東在超現實主義宣言所說——回歸想像力的研究方法。 6

1. “Surréalist Manifestos”, 節錄自安德烈.布列東(André Breton),《超現實主義宣言》,〈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頁30。

2. Sigmund Freud, “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1910).

3. 原文 ”This foreshadowed consequence-of the maker’s presence-could be recognized in Leonardo’s enigmatic statement that all painters paint themselves, that all art is to some extent self-representational, just as literature is always somewhat autobiographical. ” 參考自 Mieke Bal, “Dreaming Art”, Psychoanalysis and the Image: Blackwell, 2006. pp.33-34.

4. 這是女性主義者時常援引的句子,源自於西蒙.波娃《第二性》。Simone de Beauvoir, Le Deuxième Sexe, 1949,原文 ” On ne naît pas femme, on le deviant.”

5. 原文 ”to view psychoanalysis historically, as an object in an ideological field often shared with modernist art, and to apply it theoretically, as a method to understand relevant aspects of this art, to map pertinent parts of the field. ” Hal Foster, “Psychoanalysis in Modernism and as Method”, Art since 1900 : “Art since 1900”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2005), pp. 21 .

6. 安德烈.布列東(André Breton),《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1924):「這還要感謝佛洛依德的發現。根據這一發現 […],人類的探索者可以從事更多的研究,在做研究時,他不必只考慮表象。想像可能正在奪回自己應有的權力。」節錄自布列東《超現實主義宣言》〈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頁14。

參考書目:

1 . Hal Foster, “Psychoanalysis in Modernism and as Method”, Art since 1900.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2005.

2 . Mieke Bal, “Dreaming Art”, Psychoanalysis and the Image. Malden:Blackwell, 2006.

3 .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0。

4 . 安德烈.布列東(André Breton) 著,袁俊生譯,《超現實主義宣言》 (Manifestos du Surréalis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從想像到批判——佛洛依德竟成為現代藝術的「繆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