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深度檢討民進黨超級大敗的根源,及思考未來閣揆應有的憲政和歷史視野

價值、人設幾近乎全面性的崩壞才是大敗真正的根源,但是不幸的,現在可以見到的民進黨各路人士的檢討,有的淪於局部、枝節、淺薄,有的出於誤解,有的甚至幾乎都迴避了基本價值崩壞的根源。

林濁水

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得票和民眾對民進黨總統閣揆和市長施政滿意度全部出現悖離現象,衝擊民進黨的肯定不只是論文門洪水。(本報資料照)

范雲說,民進黨仍多有替論文案打抱不平的。她呼籲民進黨應該要全面停止辯解,深切反省。因為一連串的論文事件已經造成許多知識界和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信任危機。這些辯護大抵說論文門事件沒什麼,選舉大敗,論文門影響微乎其微,黑道也不是問題,關鍵另有所在,是延長役期令民眾恐慌年輕人要上戰場和防疫管制讓民眾生活困苦。 辯方愛黨護主之心很強烈,但是主觀立場掛帥,沒有提出論斷依據,也不經過論述,就直接下結論。事實上,無論從最後的選票消長或從選舉前後一連串民調看,和他們立論相剋的數據比比皆是,可惜都不被理會。

2022年民進黨比2018少了15萬票,論文門重災三區政績優異卻掉了18萬票

選後檢討,蔡英文提醒民進黨要找出選民不出來投票的原因,以利對症下藥。我們且順著她的話,先找到什麼地方上次支持民進黨的選民最不出來投票、什麼地方從大贏變成大輸,再來找原因。這樣找到最嚴重的3個縣市:桃園得票率少了12.4萬;基隆從少了3萬;新竹市少了3萬。三市共少了18.4萬。

地方找到了,那麼這三市難道是市長做得太差,以致於民眾失望之餘以致於縱擁有執政優勢不但不能發揮,反而讓市民強烈希望換黨執政?並不是,今年5月《遠見》雜誌調查市民的滿意度,3位都是四星半的優秀市長,他們歷經選舉廝殺,但是滿意度受傷有限,鄭文燦滿意度一直守在6成以上,神話破滅的林智堅也守住5成以上。政績居然不是民眾放棄支持民進黨候選人的原因,那麼是如總統說的,人才培養不足以致候選人被認為沒有接班條件?也不是:3市民進黨的候選人若論歷練,尤其是地方歷練,兩個是現任區域立委,一位是久任的副市長,比起現任市長2014參選時,地方歷練只有兩位當過市議員,條件好太多了。

卓越的執政成績,和條件不錯的候選人彼此橋接不上,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橋被洪水沖斷了。

洪水何來?不用說,論文門是大洪水。直接衝擊的是桃園、新竹,因此,兩市民進黨共流失15.4萬票,己經和全國總流失量一模一樣了;洪水溢流所及主要是北部地區,於是加上基隆,3市流失的票數竟超過全國流失的總數,換句話說,其餘各縣市加總起來,民進黨得票數其實還是上升的,這3市卻3人共憔瘁,可見洪水之威猛。 不只如此,高虹安選到整個辦公室眾叛親離,這種爭議不斷的人,在任何常態社會肯定不會當選,但是在非常態的大洪水推波助瀾之下,居然高票當選,而這選區偏偏竟是平均教育水準全國最高,家戶平均所得增加最快,額度已經超過天龍國,生活最沒受疫情衝擊的新竹市,這是典型中產階級城市,市民豈非理當最理性,居然集體瘋狂如此,只能嘆洪水威力非凡。

民眾追究責任大出常軌,總統44.5%閣揆5.9%,兩人責任大脫鈎

敗選責任誰最大?(圖片來源:ETtoday民調) 

常態國家,民眾評價政府,重點在經濟內政,台灣做為總統強勢的雙首長制國家,民眾評價內政經濟的施政時一直把總統和閣揆綁在一起,兩人滿意度同上同下,而且相差很少大於5%。賴淸德和蘇貞昌當救援投手,雖然剛上任時,民眾期望值高,滿意度高於總統超過10%甚至20%,但是經過半年後,總統閣揆滿意度便開始綁在一起,民眾認定兩人理應有榮共享,有責同擔。但是ETtoday對「誰應該為民進黨敗選結果負最大責任」的民調,卻如上圖,第一次出現了民眾把兩人的責任完全脫鈎的數據:總統、閣揆、陳時中、林智堅四人中,民眾認為應該為敗選負最大責任的是總統,達到44.5%;而蘇貞昌最小,只有5.9%,脫鈎得天差地遠 - 這是幾十年來僅有的一次應該也是絕後的一次。現象迥異常軌,說明這次敗選,極少民眾認為問題出在屬於總統和內閣必須共同擔責任的內政問題。民眾的不滿另有所在。

民眾有7.9%最怪罪陳時中,只比閣揆稍多,表示儘管在野黨傾全力抨擊防疫,但防疫仍然不是多數民眾在選舉投票時最在意的重點。疫情帶來那麼多痛苦,卻只有那麼少人究責陳時中,最可能是因為陳時中是固然有許多疏失,但畢竟曾經創下被各國當模範的防疫佳績,何況最受民眾詬病的疫苗爭議,還因為被定義為國安事務而主控權在總統和陳建仁不在陳時中。

民調數據還有一個地方非常刺眼 - 僅次於總統,被認為最應該負責的是林智堅。一個人口只有44萬的小市市長林智堅,居然衝到排名第二,遠遠在大閣揆和明星部長陳時中之上。突兀的民調數據,鮮明地指出民眾對論文門事件的不滿遠高於對防疫和內政的不滿。不過他被究責的強度仍然遠遠落後於總統,一方面是因為論文門中最令民眾詬病的在抄襲行為,而總統居然下令舉黨對抗台大學倫會,於是區域個別候選人的爭議擴大成全國性的事件,外溢所及整個北部地區都成為重災區。

論文衝擊所及,不只是這一次選舉而已,選後竟然還有民進黨的未來之星接連遭遇重擊,影響民進黨未來執政梯隊的就位,禍害巨大。

選前總統閣揆都在滿意度50%高檔,選舉崩盤完全無厘頭 - 除非民眾遇到天崩地裂的事

歷年來執政黨選舉崩盤都緊接在遇到重大民怨,總統聲望低迷時,例如2005扁家弊案爆發,陳水扁聲望跌到3成,於是地方五項公職選舉大敗;此後聲望更應聲崩潰成為十趴總統,然後迎來2008立委和總統大敗;2014年馬總統親中政策帶來產業空洞化,兼經濟淪為四小龍最後一名,長期淪為十趴總統,於是2014地方選舉大敗,接著2016總統、國會選舉國民黨同時大敗;2018年,台灣經濟是四小龍最後一名,總統滿意度度掉到20%,於是在全球橫掃的民粹中,民進黨地方公職選舉崩盤。

相對的,如果總統、閣揆聲望能維持在50%,便意味著一旦運用執政優勢,選舉將立於不敗之地。例如2019年辣台妹鼓舞了士氣,年底總統和閣揆滿意度上升到50%以上,於是2020年總統選舉大勝。 過去軌跡如此,再加上前面還有四項公投翻盤成功,民進黨氣勢如虹,舉國認為民進黨選舉肯定大勝。不料一旦票開出來,民進黨居然創造了空前紀錄的大敗。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得票和民眾對民進黨總統閣揆和市長施政滿意度全部出現悖離現象,衝擊民進黨的肯定不只是論文門洪水。

大好情勢崩潰.從時間點追蹤年輕人棄英之謎

各界共識是,這一次民進黨年輕人選票流失非常嚴重。例如陳時中在封關前民調,20~29歲民眾支持度居然掉到離奇的9.5% 而黃珊珊囊括了天方夜譚的65.6%。是陳就因為年紀和古板而不受年輕人支持嗎?並非如此,在2021年,他的總體支持度雖然已經落後蔣萬安,但是20~29歲民眾方面,居然以46%比32%比15%的神奇數據領先,展現了民進黨在這族群中一貫的優勢。(tvbs)最後,支持度竟硬從46%掉到9.5%,真是天崩地裂!

那麼孰令致之?

2019年初之後,蔡英文一直獲得年輕人的超級支持,豈料今年選舉時年輕人對民進黨的支持度突然崩塌。許多民進黨人沮喪地說,由於民進黨準備延長兵役役期,所以趙少康一旦高嗆「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民進黨選不好就不敢延兵役。」魔咒,民進黨年輕人的支持應聲而倒。

是嗎?

儘管美方、軍事專家、台灣多數民意都強烈希望延長兵役役期。但是政府口風很緊,一直到十月中旬,受不了壓力,才鬆口說有研討,這時趙少康才開始唸魔咒。然而,好幾家民調早在兩個月前的8月都發現年輕人已經大幅背離民進黨了。論文門事件爆發後,52.6%的民眾認為蔡英文不尊重台大學倫會,20~29歲族群更高達59.2%同樣看法。(戴立安民調)於是蔡英文聲望應聲下挫7.3%,年輕人對她滿意度更重跌19.8%!9月,她聲望再跌到破50%,剩43.8%,年輕人的滿意度也再持續下挫6.5%,才兩個月共達26.3%,可謂慘烈。(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

由於論文門衝擊雖然巨大無比,但是畢竟屬單一偶發事件,民眾感受不像內政、經濟議題有持續性,因此10月,論文門影響力明顯弱化,於是在民眾對內政評價還好的支撐下,總統的全國滿意度回到50.2%。只是不幸的,在論文門的重災區基、北、桃、竹四市,論文門威力不只沒弱化,反而持續發酵。例如10月初的台北市,蔡英文的好感度低到只有36.3%,談不上比陳時中的33.5%好,更遠低於黃珊珊的48.8%和蔣萬安46.6%;年輕人方面更慘,不待趙少康施以魔咒,已經剩下26.5%對總統有好感,而遠遠落後於黃珊珊的38.2%,和蔣萬安的42.7%了。至於年輕人對陳時中選舉支持度更破底再破底,剩下20.3%。

價值衝突困局中的一箭雙鵰和一劍雙刃

趙少康魔咒,很巧妙,設計可以一箭雙雕。「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箭射抗中保台,意在強調有抗中就沒有和平,不能保台;「民進黨選不好就不敢延兵役。」箭射不願當兵的年輕人讓他們悖離民進黨。然而,這個巧妙的魔咒,也可能造成既傷人也傷己的一劍雙刃效應。因為自從太陽花運動迄今,支持延長兵役的一直是民眾的多數,於是他在討好了不願當兵的少數年輕族群後,也得罪了支持延長兵役的多數。他的魔咒更有奇妙的盲點,那就是,年輕人固然不願當兵的是多數,但是依《ETtoday》曾做過的調查卻發現,這樣的年輕人集中在18、19歲族群,他們奇怪地既有96.3%的人在戰爭時願意上戰場,但高達87%反對延長兵役,然而,他們其實是沒有投票權的。至於20~29歲有投票權的年輕人也很奇怪,只有30%反對延長役期,但是卻有66.5%不願上戰場。由於年輕人心態矛盾,運用之下,趙少康的魔咒産生了殺傷力 - 雖然力道遠不及論文門。

地方選舉抗中保台無效之謎 小笠原欣幸說,民進黨打抗中保台牌卻還大敗,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是地方選舉,所以王牌失效。

然而依歷史軌跡,選舉並不會因為是地方性的,抗中保台牌就會失效。

在日本,中央/地方政治大有差別,地方都道府縣知事選舉去意識形態化甚至去政黨政治化的調性強烈,47個知事居然46個是無黨籍,和日本中央選舉無黨人士空間幾乎不存在完全背道而馳;但是在台灣,地方選舉去政黨化現象要到鄉鎮市長才強烈呈現,到村里長才澈底,例如這次選舉,村里長無黨籍人士竟然贏得了81.65%的選票,兩大黨都幾乎沒有什麼空間;但是和日本都道府縣知事同一級的縣市長選舉,呈現和日本相反的另一種神奇:高度政黨化,兩大黨幾乎壟斷所有席位,無黨人士只能羸一兩個小縣。

奇怪的還有,台灣直轄縣市長選舉雖然高度政黨政治化,但是縣市長候選人提出的競選政見卻幾乎完全相同,看不到有什麼政黨的差別。從政黨競爭就是政策競爭的角度來看,這現象很無厘頭,其原因是統獨意識形態形成隱性卻強烈的區隔作用取代了西方基於生分配立場的意識形態 - 這是台灣並非正常國家,內有統獨之爭,外有強敵臨境的特殊條件型塑成的。結果就是緊接在太陽花運動佔領國會後舉行的2014年地方選舉,就是完全由抗中保台意識主導的選舉 - 雖然當時「抗中保台」這個詞還沒有被發明。2014選舉受到抗中保台的襲擊,國民黨潰不成軍,此後在地方選舉抗中保台的威力肯定會降低,但也肯定不會消失,一旦兩黨基層實力接近,那麼抗中保台影響縱使小到1%、2%,也可以決定勝負。

至於這一次選舉,最弔詭之處在於,敗的並不是抗中保台威力不見,而是成為強力的迴力鏢,傷害了民進黨。國民黨當選首長的候選人都是知道箇中利害的人,所以不只努力逃脫戰鬥藍的糾纏,避免直接站在抗中保台的對立面,甚至像蔣萬安,面對馬斯克「讓台灣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建議時,回應得竟遠比陳時中更抗中保台,兩個人突然好像互換黨籍一樣。

更詭異的,要說起來還更多:民進黨被抗中保台迴力鏢射中,並不是始於趙少康唸魔咒,也不始於選舉後期,蔡總統頻頻射鏢時,而是在中國舉行圍台恫嚇軍演的8月。

抗中保台,民眾很很在乎總統口頭怎麼表達立場,然而真正在乎的還是國家遇到具體危機時,總統抗中保台的具體措施是什麼?有沒有像李登輝面對中共演習時備妥所謂「18套劇本」可以因應?

在2019年總統回嗆習近平反對一國兩制,總統高聲聲援香港人反送中,都大大得到民眾肯定,因此得到「辣台妹」美名,民望一舉從只剩20%的險境中脫困,然後直奔向當選。

但是8月時,具體的威脅來了,中國進行空前規模的圍台演習恫嚇,不幸的,蔡英文似乎不只沒認知到民眾認為她也有「18套劇本」,反而不論是中國飛彈掠過台灣外太空、一旦中國機艦入侵領海、領空、中國無人機侵擾金門營區等等狀況⋯整個國安體系因應時展現的是總統猶豫不決的風格,而且奇怪的,只有手忙腳亂卻不召開國安會議。當時民眾的心情表現在9月民調上的是:

對國安團隊有信心者只有41.2%。民眾之中,以中產階級、和企業主、高教育水準民眾評價最負面,意外的都認為政府太保守軟弱,其中自營商/企業主有55.5%,高階白領61.8%都認為政府太軟弱;對政府保台沒有信心的,自營商/企業主54.2%,高階白領64.8%,大學以上學歷的56.9%。

那麼認同民進黨的群眾又如何?49.2%認為政府軟弱-這太嚴重了,豈不表示大批辣台妹粉已經陷入沮喪之中?

更不幸的是,選情告急之下,蔡總統10月底演講提到:「如果民進黨年底的選舉結果不好,國際間會猜台灣人民是不是改變主意了?」開始積極打抗中保台牌。以抗中保台為選戰主軸,怪到不行,豈不是等於在努力喚醒民眾本想忘記的軍事恫嚇前後整個8月的沮喪記憶?

不幸的事還有更多:選舉中馬斯克丟出,台灣應該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主張,黃珊珊、蔣萬安都強硬回應,但是陳時中居然既說需要進一步討論,又說歡迎馬斯克來台投資,同時,鄭運鵬還被揭露以中國台灣人的身分到中國做生意被封「中國鵬」,國民黨藉機大作文章,於是民進黨用力打的抗中保台牌,張張都變銳利的迴力鏢。

這樣,在論文門、抗中保台迴力鏢夾擊下,民進黨的選票從2020的817萬掉到2022的474萬,只能說是一點都不意外。

想想又想想的危機處理模式

謹慎又謹慎,想想又想,努力要想出避免因為價值決斷造成衝突是蔡總統處理政策的基本原則。謹慎肯定是非常好的事,處理危機更要謹慎,但是危機一旦出現,情勢逸出常軌,只有謹慎並不夠,還必須在資訊受限制的條件下仰賴領袖直覺性的洞察力迅速做價值和策略的決斷。這點,連一向溫吞的拜登都了然於胸地示範了一下:在中美對峙大局下,台海危機蠢蠢欲動。在記者會被問到會不會軍事介入台海時,拜登說,會,一定會。突然之間他跳出美國幾十年來奉行的所謂戰略模糊原則,躍進戰略清晰的新原則。這句話不只嚇到對舊原則習慣甚至引以為傲的大帝國成群智庫學者,甚至拜登政府的高層官員在被記者追問時,都左支右絀,要到好一段時間後,他們才把發言的調性調到和拜登合致。然而現在大家發現,拜登當時的跳躍性的決斷是正確的。

儘管在權力分配的人事問題上,她往往既有主見又堅持的意志力超強,然而遇到政策爭議,避免對價值做明確犀利的決斷,似乎已經成了蔡總統牢不可變的原則。去年朝野對決的第一大戲-公投,四項都涉及尖銳的價值衝突。一面對衝突,蘇貞昌建議直球對決,但是英系人馬依總統的慣性,堅持尋找折衷的替代方案,於是執政團隊長期陷入替代方案的想想再想想之中;相對的,在野黨方向清楚地持續進擊,於是在民進黨政府猶豫不定時,支持者也跟著失去方向感,於是民調持續發現,四項公投通過的支持度愈來愈高,國民黨躊躇滿志地等待收割勝利。等到就要投票了,執政團隊緊急之下才回到蘇貞昌提議的直球對決,沒有想到,居然很快地翻轉逆勢,終獲大勝。

謹慎又謹慎,想想又想,努力要想出避免因為價值決斷造成衝突是蔡總統處理政策的基本原則。(本報資料照)

事實上,年改這個極少數受到肯定的改革,過程就是受到硬要想出避免價值對決的方案拖延了時日,讓陳抗人士獲得拉長戰線的機會,使總統疲於應付。這一點在2018選舉大敗後,她曾做了深入的反省,但是似乎受制於強烈的路徑依賴習慣制約,一直到今天,當時的反省並不帶來做法的改變。否則,循四大公投直球對決的路線處理,趙少康的魔咒也必將失敗。可惜事情並沒有這樣發生。

笨蛋,問題在經濟!

敗是經濟生活困苦,自從柯林頓因為喚了這口號當選後,幾乎被奉為選舉求勝的唯一真理了。這意思是只要經濟不好,執政黨就應該下台,經濟好,執政黨選舉就會大勝。這顯然是「大敗完全無關於論文門黑道也不是問題,關鍵所在,除了延長役期爭議外,就是防疫期間經濟生活困苦。」的立論基礎。然而30年來,台灣選舉的常態卻和柯林頓的名言背道而馳。經濟強勁成長時,執政黨選舉卻大敗己經有5次事例。另外,還有經濟成長率並不怎樣時,執政黨選舉大獲全勝的事例。

台灣例外:執政黨大敗多發生經濟強勁時!傑出政績護不住價值崩潰災難

一、1998選舉,基層縣議員民進黨以114席比522狂輸;這表示兩黨基層實力極端懸殊,當時國民黨執政,地方派系組織堅實,黨產豐沛,候選人更金牛挨挨陣陣,但是民進黨卻以13比9在縣市長選舉上狂勝。是因為國民黨不懂得「笨蛋,問題在經濟!」的名言,以致於民不聊生?並不是,當時經濟成長強勁,投票前後3年經濟成長率高達5.3%,失業率低到只有2.8%。那時相較國民黨,民進黨簡直四大皆空,只是那時一方面黑金橫行,另一方面民主化後台灣人的國族認同短短7年從17.6%暴升到36.2%,「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從46.4%暴跌到39.6%,雙方處在即將黃金交叉的前夕,於是民進黨完全靠清廉、本土、民主的價值觀訴求和崛起的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合致而擊垮了哥利亞。

換句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時國民黨候選人的「人設」被民眾唾棄,而民進黨的價值和「人設」被信賴。

二、2005地方選舉,那時台灣早就從全球網路泡沫爆破危機中脫身,經濟強勁回升,2002~2007,GDP成長率從未低於4%,平均是5.6%,相當強勁,但是2005年扁案一旦爆發,國民黨順勢大舉反貪大旗,民進黨清廉勤政「人設」崩壞,縣市長選舉敗到剩7席。

三、接下來2008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持續強勁,達 5.29%,但是扁案續爆,貪腐形象難脫,人設繼續崩壞,民進黨國會、總統齊大敗。

四、2014年,經濟成長率4.72%,也算是處於高檔,但是當時馬總統政策過分的傾中,反彈出台灣人國族意識急速上升,2014年正式衝破60%大關,朝野價值尖銳對立,激發出來的太陽花抗中保台運動便成了澈底擊垮國民黨的動力,國民黨縱使因為基層實力雄厚,縣市議員選舉以235比124比狂勝,但是縣市長選舉狂敗。 五、2019年經濟成長率突破3%此後到2021年,3年平均成長率4.36%,四小龍名列第一;去年更是四小龍中唯一正成長的,相當強勁;2022年直到第三季,仍然維持在3.0%以上成長率,堪稱穩健。而且過去人均GDP長年落後韓國,2021年人均GDP越過3萬美元,正式名列高所得國家,今年人均GDP居然有如夢幻般一舉超越了日、韓。失業率狀況較差,只比香港略好,而且受僱薪資雖偏低,但幸而通膨率CPI 3.0%是四小龍中唯一GDP成長率高於通膨率的。貧富差距既是全球化的病,又受疫情衝擊,但是台灣仍然是四小龍中狀況最好的,失業率在馬總統執政期間曾經逼近6%,現在雖不夠理想,但是畢竟已經壓低到4%以下。但是2022年民進黨地方選舉破紀錄大敗。

完全符合「笨蛋,問題在經濟」原則的選舉只有一次

符合「笨蛋,問題在經濟」原則的選舉,不是沒有,但是純粹因為經濟因素造成執政黨大敗的只有2018一次,當時台灣延續馬英九總統經濟陷於四小龍最後一名的困境,總統聲望掉到20.9%,閣揆30.4%,民進黨被席捲全球的民粹狂潮澈底擊垮。

至於2016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大敗時,固然經濟狀況差、民怨深影響都重大,但太陽花運動抗中保台餘威仍盛,國民黨2014大敗士氣難恢復,於是總統立委同時大敗。

從1998年以來近30年間,執政黨選舉大敗竟有5次發生在經濟成長強勁期間,這說明了一個人類社會之常:求溫飽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求價值的實踐也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這兩者執政者都必須儘可能讓民眾滿足。然而台灣固然並不是人人都生活得幸福,但是幾十年來的經濟狀況,畢竟已經離溫飽和價值實踐不能兩全的艱難處境非常遙遠,也因此,我們看到的是當經濟成長愈強勁時,民眾對價值是否得到保障的高度計較,難以接受執政者傲慢地悖離社會珍惜的價值而行。

災難事件與價值

2022年民進黨主席沒收初選壞了民主價值;論文門壞了誠實、公平、學術自由的價值;台北市警察局被入侵濫砸、台南88顆子彈、黑道入黨,壞了人民平安生活、政治清白的價值、對中共軍演的因應猶豫壞了抗中保台的價值;閣揆霸道、黨政側翼極端,壞了政治優質競爭的價值;《數位中介通訊傳播服務法》壞了表達自由的價值⋯。由於處處自壞過去一直用來自我標榜並攻擊對手的價值,於是乎選舉中不斷打「抗中保台」牌、「用選票展現民主,終結黑金政治」牌,打出去的,一個個都成了犀利的迴力鏢。

價值、人設幾近乎全面性的崩壞才是大敗真正的根源,但是不幸的,現在可以見到的民進黨各路人士的檢討,有的淪於局部、枝節、淺薄,有的出於誤解,有的甚至幾乎都迴避了基本價值崩壞的根源。

權與責:王子有過,書僮挨揍;老大開槍,關小弟

《ETtoday》民調認為總統要負責的民眾有44.5%,蘇貞昌只有5.9%,但卻有50.8%民眾認為閣揆要下台,這令我大吃一驚。 帝王時代有這規矩,陪王子念書的書僮又叫「挨鞭童」,王子不乖,老師揍挨鞭童。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當然不容這種帝王體制;如果有,只會在黑道之中,也就是老大開槍,關小弟。

如今敗選,民眾認為總統要負責的,多出閣揆的75.4%,顯然呼應了這樣的現實:主席沒收初選、論文門都是由總統主導;抗中保台上成為迴力鏢是閣揆管不到的國安體系出包;至於黑道爭議,台南88槍等事件固然閣揆有責,但民眾更多關切的卻是黨和府。

民眾在歸屬了責任所在之後,卻由於總統有任期保障,於是民眾便無奈地非要閣揆下台當挨鞭童不可,社會竟有那麼多人認可帝王時代的挨鞭童制度,真是匪夷所思。

迄今,總統似乎還沒有要閣揆下台的意思,但是一方面閣揆風格霸道,怨言既多且強烈,其中大有人強烈希望他被取代;另一方面,總統幾次對敗選檢討,第一次把焦點轉移到基層不努力,第二次把焦點轉移到民眾不喜歡民進黨一黨獨大,第三次,也是最正式的一次則洋洋灑灑細數內閣施政的不完善,於是引發了一些名嘴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假如總統真的主動換閣揆,那便不只是王子有過,老師揍挨鞭童而已,根本成了王子自己犯錯,自己揮鞭揍挨鞭童了,真夠稀奇古怪的。

蘇貞昌任期最長破記錄之謎 - 謎底:65年唯一回歸張君勱憲法的權力運作

依張君勱起草通過的中華民國政憲法,範本是比德國威瑪憲法更傾向內閣制運作的雙首長制憲法,總統擁有仲裁權,而行政的權責合致於閣揆身上;不幸,兩蔣透過長期被憲政學者定義為違章建築的增修條文加以架空,再加上自己的威權領導,把實質的運作扭曲成總統有權無責,而閣揆有責無權的方式運作。在這體制下,閣揆成了總統的執行長。這使得自由派學者甚至在戒嚴時期,都忍不住持續主張應該回歸權責相符的內閣制運作。不料,民主化後,這個權責混亂的體制一直被延續下來。由於體制不合理、破綻大,在強人李登輝卸任後,施政難以順遂,一旦施政,總統又受憲法任期保障,不願辭職下台,於是閣揆便成了代罪羊羔而下台,結果2000~2019年初,18年內換了12位閣揆,平均任期才1年半,短到名列世界前茅,非常不幸。

2018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雖然決策是總統做的,責任由閣揆承擔,總統沒事,閣揆下台很不公平,但是我考慮到,這體制中,閣揆是總統的執行長,並非真的無權,而是雖然沒有決策權,卻仍然握有執行權,所以為負責而下台畢竟和王子犯錯,童子挨鞭的關係大有不同,因此雖然無奈,卻只得公開呼籲賴清德應該辭職。但是這一次我反對閣揆為敗選下台。理由是,這次造成敗選的抗中保台失去民眾信賴是總統領導的國安系統的責任,那不是閣揆管得到的;沒收初選、論文門是黨主席挾總統的威勢下的産品,更不是閣揆管得到,換句話說,在黨務、國安事務兩方面,閣揆都不是總統的執行長,並未和總統共享權力,毫無共同負責所以必須下台的理由;至於須共同負責的部分,有了最重要的經濟強勁成長的政績,更不應該有「因政績榮耀」而下台的怪事。若真的因論文門、抗中保台失敗,而總統讓他下台,那麼便不是王子犯錯,老師揍換挨鞭僮,而是王子自已掄鞭揍挨鞭童了,這簡直太豈有此理,根本不是什麼責任倫理,反而是「反責任倫理」了。

何況,責任倫理不只是體現了義和善的本質性價值,而且它也有工具性的價值,就是可以運用正確的獎懲以激勵、改善施政効能並糾錯。若獎懲「反責任倫理」而行,例如,法檢以「大哥開槍關小弟」為辦案和判決原則,那麼愈法辦槍擊案,將愈使大哥有恃無恐,愈使治安敗壞。

最後,在2019年前,18年間12任閣揆只有兩位任期達3年,平均任期才1年半,而在下台時總統滿意度至少落到20%,甚至10%,因此到現在大家對蘇貞昌當閣揆,不只當到時間之長破記錄,到現在只差幾天就4年,還把總統的滿意度從20%一路往上撐,撐到上個月還在50%以上,非常好奇,都當成深奧的謎題。

在我看來,謎底是這樣:在蘇貞昌接掌閣揆時正值民進黨選舉大敗後,在舉黨惶恐不安氣氛中,總統和他達成了除了國安、外交之外「人和事都由你決定,我不介入」的共識,而他夠強悍的個性也使這個共識基本上一直還算數。於是乎,總統凡事想想又想想的風格影響所及基本上只在國安體系內,而不及於內閣。結果既是歷史進程的偶然,也是憲法原始架構的作用,又是蔡蘇兩人不同行事風格的偶遇,居然使他成為65年來和總統關係唯一接近張君勱原始規劃的關係,也因此他得以順利施政,把民眾對總統的滿意度撐得最久最高。

蘇貞昌若堅辭,誰來當閣揆?

既然如此,儘管蘇貞昌的硬脾氣令親英人士欲去之而必快,希望籍此換個溫柔好説話的人,但是總統目前似乎仍然沒有換閣揆的強烈意向。 然而,如果蘇貞昌成為最有撐盤能量的閣揆之謎已經解題,那麼一旦他堅辭,誰來當閣揆最能保護蔡總統就很淸楚了:一個和蘇貞昌一樣有勇氣可以和總統達成同樣共識才上台,並個性夠堅強持久,可以讓這個共識持續維持的人,至於脾氣,溫和當然最好,但不是優先考量條件。

無論如何,當我們驚奇於终於出現了30年來最能撐盤,同又讓張君勱體制65年來第一次浮現的奇蹟時,我們不免嘆息,歐盟一些雙首長制國家,原先他們憲法的文本,賦予總統介入行政權的空間遠比添加了增修條款的中華民國憲法還大,但是經過歷史的淘煉,主動向尊重閣揆行政權的方向調適,並形成慣例是很明確的主流,台灣這3年的憲政運作很可能持續到2024,但是縱然如此,會仍然只是曇花一現嗎?還是如同歐盟國家的主流終將成為慣例,甚至未來修憲的依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