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一樣金鐘兩樣情

劉韋廷

日前文化部揭曉第57屆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其中為了表揚在廣播領域有傑出貢獻之「特別獎」卻從缺,去年好不容易打破兩次從缺,由資深播音員丁文棋獲獎,讓喜愛收聽廣播的人重溫回憶。根據本次特別獎評審會主委表示:「文化部對今年獎項得主的期待,是希望在數位匯流時代下,鼓勵推動傳統電台轉型的從業者。讓電台不再只是播出節目,也能與社群媒體、Podcast等新興數位平台合作,這樣不僅能引入更多族群客戶,同時亦能活絡經濟與廣播領域。」基於上述理由,本次報名者離獲獎只差一點點,明年再來,對此筆者深感不鳴。

首先,文化部對廣播金鐘獎的獎勵要點,符合特別獎的資格是:「指對提升無線廣播產業技術、推動廣播產業發展有特殊貢獻或從事廣播事業有傑出成就之個人或團體。」也就是說,獲獎不限定個人,團體亦可。試問報名者之中,有其資格者應該不在少數,為何此獎項仍然是從缺;再者,特別獎評審是由文化部另外遴聘,與其他獎項不同,評審們應該對從缺要有所解釋,而非總是從缺。

第57屆廣播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翻攝廣播電視金鐘獎臉書)

其次,筆者收聽廣播超過三十年歷史,廣播相較其他媒體有特殊之處,是透過聲音傳達知識,抒發情感,甚至可以增進個人表達能力,對照時下網路蓬勃,智慧型手機至上,大多數年輕人的溝通能力有待加強,因為聲音對他們而言,大多是遊戲輔助工具,聲光效果而已。然而,廣播真的式微了嗎?看看目前流行的自媒體(self-media or we media)播客(Podcast)不就是效仿廣播方式,只是每個人都能握主持棒,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滿足個人廣播夢想。

最後,跟臺灣關係密切的美國,根據過往媒體報導超過九成的人還在收聽廣播,原因是美國人習慣開車通勤聽廣播,再加上簡單立即,不用其他複雜管道造成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問題,打開收音機是最便利的作法。除此之外,筆者在成長階段曾購買《廣播月刊》與《電台雜誌》見證臺灣廣播如何從傳統進化到現代,多元的主持風格與節目內容,是目前自媒體尚未達到的水準。製作優良的廣播節目並不容易,事前準備功課繁多,預錄節目和現場連線亦是考驗製作人功力,其辛苦非一般人想像只要開口說話就好,更何況經濟收益不如電視與網路,但仍然有無數廣播人默默奉獻,他們就是想把好聲音給聽友,獲得共鳴。期望下屆廣播金鐘獎特別獎不要再從缺,繼續給為理想拼搏的廣播人打氣,向電視金鐘獎學習,表揚在廣播領域傑出有貢獻的前輩們。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