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胡,怎麼說》學「中國式」清零?你痟仔喔!清到最後把台灣變零!

胡文輝

變種病毒Omicron的毒性變弱、傳播力超強擋不住、疫苗及藥物漸漸齊備等因素,世界各國包括台灣,都在邁向「與病毒共存」,歐盟國的飛機航班、機場馬上就連口罩都不管戴不戴,很多解封、解禁、解隔措施都出來了,只有一個中國逆勢而行,即使封城清零搞的天怒人氣、民怨沸騰,仍堅持毫不動搖的「動態清零」,還大外宣吹噓中國式防疫的優越性,最顧及人民生命云云。

台灣親中政、媒、網附和中國,當跟屁蟲大讚中國式動態清零,還藉中國大外宣用語批判台灣政府草菅人命、防疫不如中國云云。這些人根本痟仔,頭殼壞去、包藏禍心,住在台灣卻對台灣無情無義、只想亂防疫害台灣,更不管台灣人民死活,台灣調整為共存模式啟動已嫌太慢,如果台灣退回原始時代去學中國清零,不敢想像會慘到怎樣境地,清到最後台灣全都被清掉變零了吧!

先看和病毒共存,那是人與病毒既戰鬥又共存的模式,人類從古到今本就是和病毒一起生活著,就像大家時常都會遭遇的流感病毒、腸病毒,都是既戰鬥又共存的狀態。相信引發COVID-19(武漢肺炎)的病毒包括正在突變的Omicron,在不久之後,都會像流感病毒、腸病毒一樣的只需常態化因應,要注意、但無需恐懼,目前歐洲不少國家已開始把Omicron視為地方性流行病毒,台灣也應朝這方向前進。

再看「清零」是什麼?用白話說法,就是「趕盡殺絕」打殲滅戰,通殺的直接對象當然是病毒,但是,病毒依靠寄生,須在生物體內(各種動植物,人是其中之一)繁殖,要對病毒「趕盡殺絕」,就必須對會感染病毒的生物體下手一起殺滅,讓病毒沒法寄生繁殖、無處傳播。

即使封城清零搞得天怒人氣、民怨沸騰,中國仍堅持毫不動搖的「動態清零」,還大外宣吹噓中國式防疫的優越性,最顧及人民生命云云。(EPA)

「撲殺」就是清零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之一,像高病原性禽流感,雞、鴨、鵝等養殖場,一發現染疫,就整場撲殺;豬口蹄疫也是如此,1997年時,台灣的豬隻被發現有來自中國的口蹄疫病毒,當時不得不撲殺上百萬豬隻的慘痛歷程,不少人應仍有記憶。歷經多次局部性撲殺等防疫措施,直到23年後的2020年6月16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才把台灣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豬口蹄疫病毒的「清零」才算完成。

對動物可以、或不得不採取撲殺清零;對人,現代社會則不可能採取滅絕式清零,取而代之的清零手段就是封城、阻絕、隔離。

大疫起於武漢、病毒之禍起於中國。中國對抗病毒的模式及目標就是清零,手段包括封城、阻絕、隔離等,自2020年1月23日,習近平一聲令下武漢封城起,手段、措施、因應準備等調整不少,但基本模式都沒變。現在回頭看武漢封城,當時沒疫苗、快篩、抗病毒藥物等,封城政策並沒有錯,只是沒做好資源配置及維生系統就硬上,尤其是時機太晚了,在2019年11月底中國境內就有疫情傳出,但消息被中共嚴密封鎖,到武漢封城已隔近兩個月,病毒早已四處擴散到中國及世界各地。

中共專制統治、習大大一人獨裁下,連抗疫都標榜中國特色、習近平思想...,當年沒疫苗沒藥物,武漢封城或許不得不然,卻算是有效的措施,於是就這樣繼續習大大英明的一路封下去、各地爆疫情就封、封、封,最近有人提議放棄清零調整為共存模式,馬上被打槍,習近平自己一鎚定音-清零。

中國負責領軍抗疫的副總理孫春蘭日前講明白,堅持清零做出成績,是為10月召開的中共20大做準備。說白了,就是政治掛帥,堅持清零是要鞏固習近平權力、他定的清零政策不能改、不能批評,連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講了實話,中國清零無法維持長久,消息在中國都被封鎖,一切清零都是為了習近平要打破兩任慣例、繼續連三、連四,人民被封的哀哀無告也沒用。

中國清零這兩天又搞出新花樣叫做15分鐘採樣圈」,就是在各大城市廣設核酸採檢站點,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圓周,圈內人人需採檢、兩天檢一次、陰性結果效力48小時,估計全中國要設30萬個以上採樣圈才夠、被圈到的人口在2億人以上。不但嚴重勞民更傷財,中國財經界估計要花1.45兆人民幣(6.4兆新台幣)、佔GDP的1.5%,當然,相關行業的商機也很大, 不過,為了習大一人面子,花那麼大,值得嗎?人民被突然封控的損失,更不只此數。中國為何不把錢花在跟人民福利有關的項目?不過,從台灣來看,中共花大錢在採樣圈等清零上,花在軍費擴軍侵略的錢應會少一點吧,這對他們自己對台灣也不算壞事啦!

「你可以餓死、病死、但不能新冠肺炎死!」這句順口溜在中國流傳,所謂「中國式動態清零」就是這樣搞的,台灣的親中統派既然那麼不滿台灣的防疫,大罵連快篩劑都買不到,大讚中國封控做的好,那就請他們去被中國的動態清零保護好了,去上海、鄭州、北京等地住下去,處處封、天天給你篩篩篩,篩個夠!你痟仔喔,就不必回來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