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琦
近日以來,隨著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方向,都會居民披起「與病毒共存」的戰袍,逐漸建立起新的裝備與秩序。然而,台灣的城/鄉及平地/山地資源落差巨大,當前以都會(台北)看天下的防疫政策,是否一體適用?值得迅速檢討。
依據疾管署公布的台灣疫情地圖,全台確診比率最高的地區不是雙北,而是花蓮縣秀林鄉、宜蘭縣南澳鄉、花蓮縣萬榮鄉,其次是新竹縣尖石鄉等。筆者訪談桃竹苗原住民部落居民代表,反應出醫療人類學所謂的疾苦糾結效應(syndemic),說明COVID-19在原住民地區,不只是大流行病(pandemic),也是社會結構的失序,其導致的結果超越原本疾病加總的更大效應。
COVID-19在原住民地區,不只是大流行病(pandemic),也是社會結構的失序,其導致的結果超越原本疾病加總的更大效應。圖為情境照,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一、部落是人口稀少及老幼化的高風險區
一般而言,常住部落的人口以高齡者、幼童和婦女為主,屬健康上的高風險族群。部落生育率高,孩子年齡落差大,可能從各級學校中染疫回家;居家空間較無法獨立衛浴,家戶與家戶又因宗教或文健站活動時常連結,形成緊密相依的生活圈,但也增加了染疫的風險。筆者訪談的幾個村落皆由一兩例迅速擴散到全村破百人確診,滅村的耽憂如沈重的壓力時時籠罩部落。然而目前全國由上而下一條鞭式的防疫政策,卻無法回應各地部落的真實需求。
二、資訊與資源不對等造成恐慌
當部落居民染疫的資訊由衛生所向上層層通報,通常獲得處置已超過四天,導致疫情擴散。得不到快篩、等不到防疫包、隔離缺乏食物、就醫不便等,使染疫部落居民感覺被國家放棄。當全台愈接近高確診,部落醫療資源的孤立感愈大,公衛體系的專家關注皆落在都會區,使得染疫部落的關懷、慰問與指導隔離的責任,反而落在文健站的社工人員身上。由於醫療資源不對等,部落只能靠自助的網絡自力救濟傳遞訊息或送食物,但這樣的人情網絡往往也是錯誤資訊的傳遞中心,擴大了恐慌。
三、疾苦糾結效應
由於部落生活緊密,一人確診,幾乎等於一家隔離,導致上述幾個高染疫原鄉,幾乎處於「半封村」狀態。目前正值農產採收季,小農表示:「我們本來人就夠少了,如果我們都染疫了,那水果誰去採?是不是爛在那邊?政府不能用外面一套適用下來,我們真的很慘!」小農的收入就依靠這一年一季或兩季的收穫,誰來補助他們的損失?疫情蔓延下,有錢人怕病死,窮人怕病死更怕餓死,一樣防疫兩樣情。
部落接種二、三劑疫苗的比例偏低,也是造成疾苦糾結效應的原因之一。留居部落生活者,不少患有慢性病,有關疫苗副作用的傳言退怯了他們施打疫苗的勇氣,導致部落遠遠落後於「全民接種」的目標。過去兩年在嚴密封鎖下,居民不覺有施打疫苗的必要,如今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開放,部落居民疾呼:「我們原住民還沒有能量去確診」!
四、結論:籲中央快速調整原住民抗疫政策
從台北看天下的抗疫政策,導致原鄉落入疫情孤島的疾苦糾結處境。部落在這幾個月間從恐懼、無奈、妥協到自助,在卑微中求生。
醫療人類學者指出,疾苦糾結效應是一種生物、生態和社會背景下的疾病集群和疾病相互作用,相應的措舉應為「從孤島轉向系統」,提升公眾的公共衛生意識、融合溝通及訊息技術能力,以及強化基礎設計。在此建議政府:
一、在醫療方面:宜採用原民醫生儘速介入高染疫地區,及高風險地區,提供醫療資源安撫民心,同時提升當地的公衛意識,及對疫苗的接受率。
二、在農損方面:農業是部落的主要產業,正值產季的部落農民,若因隔離而影響採收,是否能規劃補助,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三、儘速通過原住民族健康法,保障原住民族的健康權。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