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鋪一條認同原住民的路:當我們談論「漢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Ljegay Rupeljengan 樂鍇.祿璞崚岸/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屏東縣來義鄉白鷺部落排灣族人   

原住民族人現在所使用的所謂「漢姓」,是當初的國民黨政府強加予族人的。今日我們已走到了去殖民、恢復族群傳統文化的道路,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原住民族能將殖民統治時期被賦予的「漢姓」完全廢除,進而全面恢復使用族文傳統名字。但按照台灣的原權脈絡與社會現況(從這幾十年來正名使用族文傳統名字的實際案例數量而言),尚難以達成最理想的情況。要接近最理想的情況,可能要等到未來的原住民自治更高度的實踐,才能有更直接、更具有強度的做法。目前現階段可以努力的,是在身分證上、或任何表述身分的文件上,鼓吹更多族人使用傳統名字與族文傳統名字。

做不做原住民,成年後都能夠自我決定,但家長們應真實面對子女成年前名字對他們認同形塑的影響。倡議鼓吹傳統名字和爭取原住民身分,應該攜手合作,不應互相攻訐。(資料照,原民會提供)

然而這並不代表目前的《原住民身分法》從原父或原母的漢姓、或傳統名字門檻沒有意義,原父或原母姓或傳統名字門檻能夠相當程度維護當前族群集體權。當你站在「原住民族去殖民化、停止漢姓擴張」、「最大程度維護族群傳統命名文化延續」、以及「支持族人能以族文單獨登記傳統名字」等立場來思考,就會同意目前「子女必須從原父或原母的漢姓、或傳統名字才能取得原住民身分」的制度設計。因為它有以下影響:

1. 停止新漢姓數量以及人口在原住民族中擴張

今日取得原住民身份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從具原住民身分的父或母的漢姓。即使是漢姓,但也是今日原住民族內部已存在使用的,所以可以凍結漢姓在原住民族群體中的數目—也就是說,原住民族社會中漢姓的數量不會再增加。當漢姓數目不持續增加,原住民親代選擇恢復、以及原住民子代選擇繼承傳統名字的意願,才可能跟著增加。如果釋憲結果是同意「從漢父或漢母的漢姓可取得原住民身分」,一方面原住民族社會漢姓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漢姓人口也增加,質與量上都將對於推動傳統名字恢復及繼承,造成反向效果。這與「原住民族去殖民化、停止漢姓擴張」、「最大程度維護族群傳統命名文化延續」、和「支持族人能以族文單獨登記傳統名字」等立場顯然背道而馳。

2. 原住民族漢姓已適應並維持著部落秩序功能

在今日的排灣族,多數原鄉與部落族人仍致力且完善保存著家族和家屋名。傳統名字包含了族名、家屋名、以及家族家團,穩定了排灣族的社會階序和人際倫理,標示家族單位演變的軌跡,並且依據傳統規範賦予世襲權利和家團身分。成長在外地的族人若要尋根,傳統名字絕對是排灣族家族傳承最具體的依據。雖然迫於國民黨早期的漢姓政策,但排灣族人歷經三、四代的調適,終將漢姓黏著於傳統家團名稱中,例如來義鄉領袖家團成員必定是羅家或高家,走在排灣族內誰都會清楚知道。排灣族人根據傳統命名法則,將漢姓與家屋名、家族家團名之間進行對應調整,施行數代後才得到穩定的結果。請注意,這數代之間的漢姓,都僅限於排灣族人內部有限的漢姓、未有外來漢人的漢姓持續干擾(除了極少人使用了贅父的漢姓)。倘若開放「從漢父或漢母的漢姓可取得原住民身分」,馬上就會有一批、一批、又一批的新「漢姓」加入排灣族中,破壞了原有族人漢姓所維持的穩定性,瓦解了族人的家族辨識度。更別說,這些從新漢姓取得身分的族人,更不可能恢復傳統名字。再一次,與「原住民族去殖民化、停止漢姓擴張」、「最大程度維護族群傳統命名文化延續」、和「支持族人能以族文單獨登記傳統名字」的立場,南轅北轍。

因此筆者不得不在此批判,討論《原住民身分法》時,有一些旁門左道的輿論,惡意對反對「從漢父或漢母的漢姓可取得原住民身分」的族人、與漢人親屬貼以「服膺殖民體系」的汙名標籤。然而在那些稻草人式的指控和汙衊中,卻又完全看不到他們提出具體能促成「停止漢姓擴張」和「去殖民化」的建設性論述。面對單一、或極少數人提出的釋憲訴求,這些鼓動者如何將「從漢父或漢母的漢姓可取得原住民身分」合理化成為「停止漢姓擴張」和「去殖民化」的政策?

老實說,做不做原住民,成年後都能夠自我決定,但家長們應真實面對子女成年前名字對他們認同形塑的影響。倡議鼓吹傳統名字和爭取原住民身分,應該攜手合作,不應互相攻訐。「法定」原住民身分和個人「認同」之間,不具有絕對性,沒有人能阻止任何人認同自己是原住民,那麼也請不要對眾多支持停止漢姓擴張、維護集體權利的族人進行惡意攻擊。筆者更不懂某些人的特定個人經驗,為何會無限放大到成為所有「混血」與「某世代」的代表?當各方開始投書時,到底是誰在帶風向說「支持現行身分法就是歧視混血」?四處張貼「原漢混血」標籤、陷原住民新世代於無謂的恐懼又是誰?將身分法議題淪為情緒勒索,四處亂貼標籤模糊焦點,無端鼓動世代對立,完全無益於理性討論與對話。

最後想對所有新世代的原住民孩子們說,無論你的經驗是什麼,我希望你們了解,我,與眾多母親、父親、家人們的眼裡,從來沒有一個「幾分之幾」的原住民小孩,我們看見的永遠是完完整整的原住民孩子,只要你願意走下去,我們會以身體、行動和最多的愛與眼淚,陪伴孩子鋪一條認同的路。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