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即食歷史》奧地利曾經擁有獨一無二的貴族頭銜「大公」,原來源於偽造出來的文件?

咦,大公不是很多歐洲貴族也有的爵位嗎?其實,這是中文翻譯的混淆,奧地利的大公和其他大公其實是指兩個完全不同的爵位,一個是「Archduke」,一個是「Grand Duke」,前者為奧地利貴族獨有,要比後者的地位高。

即食歷史

中世紀分封制度

中世紀歐洲實行封建制度,貴族有不同等級,並以爵位頭銜區分。除了最常見的有王爵(King/Queen)、大公(Grand Duke/Grand Duchess)、公爵(Duke)、侯爵(Marquess/Marchioness)、伯爵(Earl, Count/Countess)、子爵(Viscount/Viscountess)和男爵(Baron/Baroness)外,一些地區還有其他較特別的貴族頭銜,例如德意志地區的邊境伯爵(Margrave)、拜占庭帝國及受其影響而成的周邊國家所獨有的「專制君主」(Despot)。「專制君主」是個中世紀宮廷頭銜,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頭銜與後期歐洲的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是沒有關係的。

這些爵位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都非常普遍,但唯獨是奧地利統治者的貴族頭銜卻是獨一無二,是只有他們才擁有的稱號-「大公」(Archduke)。咦,大公不是很多歐洲貴族也有的爵位嗎?其實,這是中文翻譯的混淆,奧地利的大公和其他大公其實是指兩個完全不同的爵位,一個是「Archduke」,一個是「Grand Duke」,前者為奧地利貴族獨有,要比後者的地位高。

為什麼呢?事情要先從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說起。

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

奧地利本是德意志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境內一個公國(Duchy)。一一五六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巴巴羅薩(Frederick Barbarossa, Holy Roman Emperor)頒布稱為《小特權》(Privilegium Minus)的特權集合,創立了奧地利公國,並將其分封給巴奔堡家族(House of Babenberg)。該地領主擁有公爵頭銜,在帝國內的地位名義上是僅次於王爵的爵位。

一二四六年,巴奔堡王朝絕嗣,其王位便一直懸空。被後世稱為「奧地利王室的偉大締造者」的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Rudolf I, Count of Habsburg),是個外交和政治手腕熟練的人。他透過卓越的政治操作,漸漸擴大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帝國中的領地。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羅馬人的國王」(King of the Romans)由眾多貴族選舉出來。一二七三年,魯道夫一世取得各選舉貴族的共識,成為了第一位以伯爵身份繼承帝國王位的人,同時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位「羅馬人的國王」。

魯道夫一世。

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原因並非因為他強大得令所有貴族都折服,反而是因為他既不強又不弱。從前的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實在太強大了,當時許多貴族都沒什麼好日子過。見鬼怕黑的貴族不想帝國再出現一個如此強大的皇帝,卻又不想皇帝過於軟弱,容易受到外國如法國等勢力干預,而魯道夫一世恰巧很符合他們要求。

可是,並非所有貴族都信服由魯道夫一世繼承帝國王位,帝國境內另一個邦國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的國王奧托卡二世(Ottokar II, King of Bohemia)就是其中一位。波希米亞王國毗鄰奧地利公國,奧托卡二世透過迎娶最後一任巴奔堡公爵遺孀,以政治婚姻方式吞併了奧地利公國,在帝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如日方中的他,不能接受一個比他弱的人繼承帝國王位的資格,認為魯道夫一世只是個被貴族推上王位的傀儡,甚至曾要求教皇推翻這場選舉結果。

剛成為國王的魯道夫一世第一個任務,便是要打擊這個反對他以及日益強大的奧托卡二世。如果他沒辦法完成任務,那他的統治就會草草結束,地位也不保。於是,魯道夫一世與奧托卡二世的鬥爭便開始了。

魯道夫一世在奧格斯堡(Augsburg)召開帝國會議,召喚奧托卡二世前來效忠。奧托卡二世沒有遵從,魯道夫一世便藉口揮軍入侵奧地利,迫使奧托卡二世履行命令。奧托卡二世最終戰敗,被迫簽訂《維也納條約》,規定他放棄除波希米亞和莫拉維亞(Moravia)之外所有領地的統治權。

奧托卡二世當然承受不了這種屈辱。一二七八年,奧托卡二世的軍隊在帝國東部集結,與魯道夫一世的帝國軍隊正面衝突。戰爭結果是奧托卡二世不敵戰敗,在撤退途中被一名與他有仇的奧地利貴族砍死。從此,本來屬於奧托卡二世包含奧地利公國的領地,幾乎都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只剩下其發跡地波希米亞王國由兒子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us II)繼承,魯道夫一世也就成了奧地利公爵。

家族特權和地位依據-《大特權》

時間跳轉至十四世紀的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Rudolf IV, Duke of Austria)。魯道夫四世是個年輕小伙子,而且知識淵博。在他二十七歲英年早逝前,取得了哈布斯堡家族中自魯道夫一世以來最偉大的成就-寫成了《大特權》(Privilegium Maius)。後世認為他在這份「憲章」中偽造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帝國的地位和特權,不過如果遵照我們對魯道夫四世的理解,或許他是有誇大言辭之嫌,但是他應該是深信自己寫的東西是真實的。

在中世紀,口述傳統依然十分盛行,而且具有很大威力。雖然文字記載傳統理應更有份量,但以口述傳承的做法在當時仍佔主導地位。而且,法庭上的書面材料也必須宣讀出來才有其正式效力。因此,許多自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House of Hohenstaufen)起賦予哈布斯堡家族的特權和法律地位,亦是以口述代代傳下去。

自稱「奧地利大公」的魯道夫四世。

魯道夫四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祖先的傳統和歷史,嘗試結合奧地利領土傳統、巴奔堡公爵家族關係和習俗、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話與傳說等等口述傳統,化成有記載的正式法律書面文件,讓家族地位和名聲從家族內傳播推廣至公眾範圍。在這種家族傳統和歷史研究和猜想過程中,他得出了以下結論-哈布斯堡家族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家族世世代代的特權和地位早已得到古羅馬時期的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和羅馬帝國皇帝尼祿(Nero, Roman Emperor)所授予。而且,從霍亨斯陶芬王朝起,哈布斯堡家族便盡忠於歷代皇帝,與該王朝有密不可切的關係。

事實上,繼魯道夫一世後,他的兒子阿伯特一世(Albert I)也曾當過「羅馬人的國王」。因此,魯道夫四世認為,哈布斯堡家族確是基督在世的代理人。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屬於盧森堡王朝(House of Luxembourg)的查理四世(Charles IV, Holy Roman Emperor)。一三五六年,為了結束王位選舉長久以來的爭拗,選舉制度經他頒布的《金璽詔書》(Golden bull)明文規定化,確立只有七位特定貴族擁有選舉權。這七個貴族從此被稱為選王侯(Elector)。雖然往後選王侯人數偶有改變,但基本上人數都是維持在七個。

一三五六年由查理四世頒布的金璽詔書。

這七個成為選王侯的貴族是誰?他們分別是宗教貴族美茵茲大主教(Archbishop of Mainz) 、科隆大主教(Archbishop of Cologne)、特里爾大主教(Archbishop of Trier),以及世俗貴族波希米亞國王(King of Bohemia)、普法爾茨伯爵(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薩克森公爵(Duke of Saxony-Wittenberg)和布蘭登堡邊境伯爵(Margrave of Brandenburg)。值得一提的是,波希米亞國王擁有票數相等時的最終決定權。這是查理四世為了鞏固盧森堡家族在帝國的權力和地位所耍的把戲-因為當時波希米亞王國正是由盧森堡家族擁有。

第一位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

《大特權》除了記載著魯道夫四世對哈布斯堡家族的歷史研究結果外,還有許多條文幾乎跟查理四世的《金璽詔書》中列舉的選王侯特權一樣,使得哈布斯堡家族地位與那些選王侯平起平坐甚至更高。在《大特權》下,奧地利公國升格為「奧地利大公國」(Archduchy of Austria),其君主爵位稱為「大公」,並有「所有公爵之首」之意,比一般公爵或大公(這裡是指Grand Duke)地位要高,地位毫不遜於那些選王侯。魯道夫四世認為他只是把過去哈布斯堡家族早便擁有的特權、地位和名聲重新整合並記錄下來,他並沒有再提出要求新的權利。

魯道夫四世的《大特權》讓查理四世心裡十分不安。這也難怪,《大特權》除了促使哈布斯堡家族脫離帝國控制外,哈布斯堡家族對帝國義務還變成名義上的事,皇帝對封地授予也只是一種形式。而且,這會讓哈布斯堡家族看來比盧森堡家族更顯赫、更名正言順。於是,查理四世並不承認《大特權》,「奧地利大公」這一爵位當然也沒成合法稱號。

合法化的奧地利大公稱號

不過,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重新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後,情況便變得不同了。一四四○年,出身該家族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Holy Roman Emperor)成為「羅馬人的國王」,在一四五二年加冕為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四五三年,他正式宣布承認《大特權》,奧地利大公這個爵位也就合法了。也就是說,是他自己承認自己!《大特權》得到正式的法律地位,為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奠定了基礎。

從那時開始,「大公」便正式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王位專用頭銜了。

一八○六年,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人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逼迫下瓦解,同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地利大公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 Holy Roman Emperor)於是整合自己的廣大領土,改稱奧地利帝國(Empire of Austria),並自立為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cis I, Emperor of Austria)。既然奧地利君主升格為皇帝了,那原本的「大公」爵位則變成重要的皇室成員爵位,同時也開始包含了帝位繼承人的含義。

這個大公頭銜一直存在直至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而成)崩塌後,這個爵位才真正壽終正寢。

圖片來源:

Rudolf of Hapsburg Monument, Speyer Cathedral, Germany: Wikimedia Commons

Portrait of Rudolf IV. of Austria: Wikimedia Commons

Goldene Bulle 1356: Wikimedia Commons

Porträt Kaiser Franz I. von Österreich: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即食歷史 奧地利曾經擁有獨一無二的貴族頭銜「大公」,原來源於偽造出來的文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