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鬼王來鬼扯》蘆筍汁與金絲貓

如今講起蘆筍汁,除了清涼消暑的好滋味外,就只剩下比基尼女郎的意象了。1970年代津津蘆筍汁的創舉,不僅走在時代的前端,還讓人留下深刻的記憶。蘆筍罐頭產業早已沒落,但只有她還屹立不搖地矗立於沙灘上。

鬼王/文青別鬼扯

講起蘆筍汁,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鐵鋁罐上的金絲貓了。幾十年來,這位穿著比基尼泳裝的金絲貓妹妹總是以最有誠意的露胸姿勢,彎腰矗立在沙灘上,讓消費者的嘴巴與眼睛都能同時享受到清涼暢快的美好感受。而蘆筍汁的好滋味,更是大多數台灣人都同時擁有的美好記憶。

雖說現今網路色情已經氾濫到不用花錢買帳號,就能在網路上找到無料謎片的程度。但幾十年前台灣民風是十分保守的,保守到可能連護家盟都不得不稱起大拇指說讚的狀態。此外,出版品受到嚴格管制,不僅連A書都很難買到(當時俗稱「小本」和「黃色書刊」),甚至連要在一般報刊雜誌上看到稍微露骨的養眼照片的機率,就如同1千張連號統一發票只能中個4張200元陸獎一樣高。因此,在千輝的10元美女打火機都還尚未出現之前(約1980年代),津津蘆筍汁上的比基尼金絲貓可說是台灣唯一能隨手可得的辣妹養眼照。

不過,討論蘆筍汁之前,我們還得先研究個嚴肅的議題,這樣爭論已久的嚴肅課題就是:蘆筍汁上的金髮女郎是否真有其人?

首先大家得弄清的的是,津津蘆筍汁鐵罐上的比基尼金絲貓並不是照片,而是用畫的。至於為何能畫得如此惟妙惟肖?這並不難理解。早期台灣戲院外的電影看板都是由專業的美術師傅親手繪製的,而這群師傅的畫工還真不是蓋的。隨便一小張好萊塢電影的劇照拿來,他們就能臨摹創造出一整幅長寬都達好幾公尺的大型電影看板。換句話說,津津蘆筍汁推出的當時,要找個人來畫出如同相片般的比基尼金絲貓並非難事。

但現在問題來了:美術師傅要繪製比基尼辣妹時,總要有張這位金絲貓穿比基尼的照片,做為參考之用吧。這隻金絲貓到底是津津食品公司親自找來的小模,拍張照片後再丟給畫工師傅,還是說根本就是隨便從某些國外雜誌剪下一張清涼養眼照就直接模仿繪製?

津津蘆筍汁上的比基尼女郎可說是台灣唯一能隨手可得的辣妹養眼照。(圖:取自津津蘆筍汁官網)

關於這點,鬼王印象中古早以前報紙曾報導過,這是畫工師傅隨便找張外國雜誌的清涼照片所繪製的。此外,當時台灣又不像今天,到處都可以看到來自東歐的金絲貓小模。早期台灣連專業的本土模特兒幾乎沒有了,怎麼會冒出金絲貓模特兒呢?所以這也不太可能是津津公司特地找來的小模,蘆筍汁罐上的比基尼辣妹應該是隨便找張外國雜誌的清涼照片所繪製的。但很奇怪的是,先前有篇新聞提及,根據老員工的回憶,金髮辣妹真有其人。《自由電子報》就曾報導: 「原來是津津老闆當時在民國50年在國外拍到的金髮辣妹,回國後請漫畫家描繪成圖,最後變成包裝,換算一下金髮辣妹的年紀,她今年已經70多歲!」此外,現今津津蘆筍汁的官方網站同樣採用此說法。

呵呵,老員工的回憶。鬼王還真想問一下,請問這位受訪的老員工今年貴庚?如您沒有個7、80歲,怎麼會知道此段歷史發展呢?或說這只是公司內以訛傳訛的傳說故事?其實,如果搞懂台灣蘆筍汁產業的發展歷史,就知道這樣的說法基本上是豪洨的成分居多。

首先,津津食品雖然是老字號食品,但先前是以生產味精起家,其後則跨足生產蘆筍罐頭。不過,津津蘆筍汁這項產品卻是在1970年代才上市發售。如果說這位金絲貓是老闆自己於民國50年(1961)在國外拍到的,但遲至1970年代以後才拿來繪成標章圖案,這聽起來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其次,1973年津津蘆筍汁於報紙上刊載的廣告清楚顯示,當時津津蘆筍汁的罐頭商品設計就只是幾根白蘆筍纏著緞帶的圖案,連個人影都沒有。倘若金絲貓比基尼女郎對津津老董如此重要,為何初期的商品設計是如此樸實無華呢?

1973年津津蘆筍汁於報紙上刊載的廣告,當時津津蘆筍汁的罐頭商品設計就只是幾根白蘆筍纏著緞帶的圖案。(圖:作者提供)

第三,近10年來手機的數位拍照功能技術突飛猛進,不管你在路邊、捷運上還是課堂中都能隨時拿起手機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但1960年代時連1980年代才開始風行的傻瓜相機都沒還問世,當時的底片機不僅沒有自動對焦功能,拍照時光是調整光圈與快門就得耗掉幾十秒甚至幾分鐘的時間。津津老董能在海灘遊憩時瞬間捕捉到金絲貓的性感身影,這種人才應該就早就Life雜誌挖去當專職攝影師了。

再來,這位比基尼辣妹彎腰的姿勢非常不符合人體工學。她的手臂與身體軀幹呈90度就算了,大腿與身軀同樣也成90度,從側面看根本就是個ㄇ字形。請問:這是正常人於正常狀態下會作出來的正常姿勢嗎?但凡用處於痙攣狀態的橫隔膜思考也知道,當然不是啊!既然不是,就絕對不是照片(那個年代還沒有PS),絕對是用畫的。

人家官網都說是畫的了。(圖:取自津津蘆筍汁官網)

最後,2016年復興航空宣告倒閉,曾有網友因此聯想到津津於2011年時也曾被法拍,但29名彰化廠老員工仍是咬牙硬撐,重找廠房,繼續自產自銷,藉此鼓勵復興航空空姐們要有「津津精神」。多數鄉民或許不知道,成立於1950年的津津食品公司,於1960、70年代全盛時期曾有1,300名員工。但1980年起開始涉足房地產炒作,大玩金錢遊戲,而於1982年時爆發財務危機,當時的老闆還因違反《票據法》而被起訴,彰化廠因此停產,公司總員工數從1,100人裁減至只剩下50人。其後公司重整,賣掉味精廠,過了一年多以後才漸漸復工,招聘新人。而彰化廠的復工方式也很神妙,居然是由彰化廠的部分在職員工協力籌資組成「協津食品公司」,再委託津津公司代工生產,然後津津公司再讓彰化廠復工。大家看懂了嗎?就是員工籌資,幫公司解決財務危機啦。

但不管是員工籌資、還是員工自力救濟,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的「老員工」於30多年前那波公司爆發財務危機、重整的過程中,就已洗去了一大堆。媒體訪談所說的29名老員工中,又有多少人曾經歷過1983年的停廠風暴,親臨過1971年的津津蘆筍汁上市的光榮時刻,或甚至在1961年時親眼看到老闆從國外帶回台的金髮女郎照片?用脂肪瘤想也知道,這樣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綜合以前各種奇怪零散的證據資料,我們幾乎可以認定金髮辣妹若原為津津老闆於民國50年在國外所拍攝的照片,這種說法的可性度極低,理應是現今內部員工自己腦補出來的神話故事。簡單來說,當時應該就是隨便找個國外雜誌上的比基尼女郎照片再請畫師所繪。討論完比基尼金絲貓的問題後,我們得進入正題了。

要生產蘆筍汁,就得先要有蘆筍。但蘆筍原產於歐洲、北非和西亞,在歐洲被當為非常高級的蔬菜。但台灣根本沒有蘆筍,請問台灣的蘆筍又是從哪冒出來的?

蘆筍原產於歐洲、北非和西亞,在歐洲是非常高級的蔬菜,進口大個頭的白蘆筍價格高昂,一公斤要價將近2000元。(圖:網友提供)

據說日治時代的改良場曾在臺灣試種過蘆筍,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台灣第一位試種植蘆筍的人是花蓮的郭大樹先生。郭兄早年曾在花蓮縣農會任職,負責肥料配給業務。1953年中國農村聯合復興委員會的肥料組組長Gleason前往花蓮視察,對郭大樹認真工作的態度,大為讚賞。除了當場肯定嘉勉外,Gleason還跟他玩了個許願池的遊戲,詢問郭大樹有啥願望?而郭大樹見機不可失,當場講了個讓人跌破眼鏡的心願 -他想種蘆筍。

大樹兄為何想種蘆筍呢?因為他早聽人說過,蘆筍是單價非常高的經濟作物,在國外種蘆筍可以賺大錢。而Gleason也算是說話算話的好漢子,之後便從美國華盛頓調了20幾株蘆筍幼苗,空運來台送給郭大樹。

據說在大樹兄的細心栽培下,還真的成功種出蘆筍了。但蘆筍長出來後,麻煩也接著來了。雖然蘆筍是是非常高貴的經濟作物,大家只知道阿兜仔很愛吃,吃西餐時盤子上會擺個一兩條。但台灣人一方面吃不起,更重要的是,也完全不知道蘆筍該怎麼吃。所以就算郭大樹種出來後,也不知道要賣給誰,在田裡就跟廢物沒兩樣。

之後1960年時,彰化縣伸港的王煥然先生,北上金山探訪好友借錢時,正巧碰到農復會鄉村衛生組組長許世鉅博士。王煥然趁機向許博士表示,他種了兩公頃的蘆筍,但蘆筍不怎麼好賣,連送人都還沒人要,想說乾脆廢耕改種地瓜算了,希望農復會能補助他購買抽水機,好讓他種地瓜。

話說許世鉅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公共衛生專家,在農復會主要的工作是負責鄉村公醫療衛生、推廣家庭計劃,貢獻良多,還曾獲得「馬格賽賽獎」。順便一提,許博士的老婆是位洋妞,然後這位洋妞最早還是他的英文老師。本來洋妞老師幫許世鉅上英文課,上到後來就出現學生愛上家教老師,本來是課堂調教,後來出現放課後調教的狀況。哇勒,怎麼聽起來就像是SOD的情節。

回到正題。許世鉅雖是公共衛生專家,但他對農業植物生產算是個外行,對農產加工更是一竅不通。不過,許世鉅知道蘆筍罐頭在歐洲是高單價的食品。台灣若能推廣種植,發展蘆筍罐頭產業,日後出口賺外匯也不無可能。因此,他並沒有答應王煥然的請求,反而要他先顧好那片蘆筍,絕對不能剷掉,他會回農復會找其他專家去彰化實地探勘一下。

許世鉅回到農復會後,就將此消息立即告訴了李秀技正。李秀一聽大為驚人,心想蘆筍過去都只能在溫帶地區種植,位處亞熱帶的臺灣怎麼可能種得出來。但另一方面,李秀非常清楚蘆筍在歐美國家是高經濟價值作物,蘆筍罐頭的售價可說是洋菇罐頭的三倍以上。若能開創出蘆筍罐頭開工產業,並出口歐美國家,必定能創造不小的外匯收益,同時能提高農民收益。李秀因此先去各大圖書館尋找相關蘆筍生產與罐頭製作的學術文獻,同時安排一次南下出差,實地探訪蘆筍種植的情況。

當李秀親自到了彰化親眼看到王煥然的蘆筍田,整個人都驚呆了。他立即跪在田地上,親手挖出了5根白蘆筍。這次他畢生第一次親眼目睹白蘆筍,內心充滿了激盪,狂喜之情就如同在輪椅上坐了十多年的中風患者突然因為神蹟而突然站了起來。當時李秀內心就發誓,無論如何都得發展出臺灣的蘆筍罐頭產業。李秀因此拜託王煥然繼續堅持種植蘆筍,絕對不能把這片蘆筍田廢了。只要乖乖聽他的話,日後必定能賺大錢。

出差返回台北後,李秀立馬將自己的所見所問與宏大的理想抱負向組長許世鉅報告。當沒想到過去幾天許世鉅參加農復會例行的主管會議回來後就警告李秀,千萬不能提出鼓勵蘆筍種植與加工的計畫。原因很簡單,李秀踩到別人的線了。

完整的食品罐頭生產鏈除了加工製罐以外,前端的原料生產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要發展蘆筍罐頭加工產業,同時得兼顧蘆筍的生產面。蘆筍種植面積要夠大、產量要夠高、品質要夠好,才能讓後端的加工業者無後顧之憂。雖說食品加工生產業務由李秀主管,但涉及到農業生產部分卻是「植物生產組」的權責。不過,當時全世界的農業專家都認為只有溫帶國家才種得出蘆筍,全球蘆筍主要產區也因此以美國、法國與日本為主。因此,主管會議上當農村衛生組組長許世鉅提出發展蘆筍罐頭產業的建議時,植物生產組的專家紛紛認為這項計畫根本就是在痴人說夢,感覺就跟變性人罔腰居然能懷孕生子一樣,認為絕對不可能。即便臺灣已有人成功種植出蘆筍,但應該只是少數特例。不僅難以複製到其他地區的農友身上,同時也不可能大量生產,更遑論產出的品質是否夠格製作能外銷出口的罐頭了。由於當時農復會的主事人是沈宗翰博士,其專業領域也是作物生產,因此就迅速將許世鉅的提案畫了個大叉叉。

蘆筍罐頭廣告。(圖:網路)

面對上級長官的拒絕,李秀的內心世界可說塞滿了千萬匹的草泥馬。但許組長將長官的決定告知李秀後,又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能否不提計畫,而能推行」。鬼王不得不說,這句話真的很深。若精確解釋許組長的意思就是:你李秀自己在外面想啥辦法推動蘆筍罐頭產業都行,反正我都會假裝沒看到。簡單來說,許組長默許了。

就在許組長默許後,李秀就前往台中找了家水果罐頭廠的張氏兄弟老闆,拜託他們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收購蘆筍,同時將自己從國外相關文獻資料研究出來的蘆筍罐頭製作技術傳授給張氏兄弟。過了數週以後,張氏兄弟終於傳回捷報。原來他們按照李秀給予的教戰守則,真的成功製造出蘆筍罐頭。而他們同時還仿冒法國的蘆筍罐頭,順利以每罐70元的價格賣進台北的酒家。仿冒行為雖不可取,但當山寨品能夠成功騙過消費者,其實也表示山寨貨品質已獲得肯定了。於是乎,臺灣蘆筍罐頭產業的幼苗就以此種詭異的山寨模式種下了。

雖說李秀仍無法動用農復會的資源推動蘆筍罐頭產業,但太陽下沒有藏得住的秘密,種植蘆筍收益高的消息在鄉間已慢慢傳開。1961年6月農復會出現了一位不速之客,說要向李秀請教關於蘆筍的問題。而這位來自彰化伸港的劉東來先生僅是向李秀確認,是否看好蘆筍罐頭產業的未來發展?當然啦,李秀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然後此人就匆匆離去消失了。劉東來回去後就邀集朋友們集資,除購買蘆筍種苗外,同時還向美國進口蘆筍種籽。過了四個月後,「臺灣蘆筍公司」就在台中市掛牌成立了。

(圖:作者提供)

1963年6月李秀被政府派往歐洲考察,並在某次餐宴中認識了一位坐在他身旁的德國蘆筍罐頭進口商。巧合的是,那次餐宴的第一道菜就是白蘆筍。儘管李秀於1961年時就曾親自見證過臺灣第一批成功種出的蘆筍,但他卻從未品嚐過此物,連蘆筍該怎麼吃,他也沒有任何idea。因此,李秀只能像個鄉巴佬般看著德國貿易商示範蘆筍的正確吃法。德國佬首先將蘆筍尖部送入口中輕咬著,再用手指從底部將蘆筍皮剝下,最後再將剝完皮的蘆筍放置盤內。此時李秀因此好奇發問,為何不先將蘆筍皮削掉再做成罐頭呢?面對李秀的提問,德國佬也是滿臉矇逼,只好像個高中生教導小一生般向李秀解釋:每根蘆筍大小、粗細都不一樣,不可能用機器削皮。德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批的蘆筍罐頭,他做這生意已經有20年了,蘆筍罐頭向來都是帶皮的。就當德國佬指導完後,李秀的腦海也清楚得知,未來臺灣罐頭若要進攻歐美市場就必須靠削皮蘆筍。如果臺灣蘆筍罐頭價格更為低廉,但卻已將皮削好,必能廣受歡迎。

李秀有這樣的想法,絕非無的放矢。1970年代初期針對臺灣罐頭生產成本的研究就發現:雖然美國罐頭工廠的機械化程度高,每箱罐頭所耗費勞動力比臺灣少了10倍。但當時臺灣的工資成本只有美國的1/20,所以算下來每箱罐頭的實際成本只有美國的1/2。1950、60年代正是臺灣勞動力成本最低廉的時期,儘管1961/62年間,臺灣已成功生產蘆筍罐頭,但當時銷量不大、蘆筍種植面積也不夠廣。當時雖有小量出口,但主要是東南亞國家,而這一切都是本土少數罐頭工廠自己努力的結果。由於1961年時李秀已被警告不能提蘆筍罐頭產業的相關計畫,所以蘆筍罐頭產業至此還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態。但1964年時,西德罐頭進口商公會發了封信到臺灣,信中陳述了10項臺灣出口至德國的蘆筍罐頭之缺失。李秀見機不可失,就利用某次陪同外貿會主委徐柏園下鄉訪察的機會,向徐柏園報告了此事,同時說明蘆筍罐頭產業大有可為。

看雜誌學做蘆筍罐頭。(圖:作者提供)

徐柏園何許人也?他可是蔣宋美齡面前的大紅人,曾擔任過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財政部部長與中央銀行總裁,當時正權傾一時。就當李秀才向徐柏園面報沒多久,一個禮拜後經濟部就召開由徐柏園親自主持的會議,討論蘆筍罐頭改良與國際市場開拓等議題,會中並決議由李秀擔任技術改進小組的召集人,負責改良蘆筍罐頭品質。其後李秀即帶領小組共同訂定了「蘆筍罐頭產銷改進方案」,輔導農會及罐頭工廠,改善了德國方面所列舉的10大缺失,同時以農會作為原料收購的主體,罐頭工廠需採用經由農會品管的蘆筍作為原料,才能報關出口。

「蘆筍罐頭產銷改進方案」實施後,臺灣的蘆筍罐頭產業不管在「質」與「量」都出現了突飛猛進的轉變。1963、64年臺灣的罐頭生產量為3,000、109,000箱,但1965年時馬上成長為1,791,000箱,成長幅度達16倍以上。而於1970年時,罐頭生產量更創下歷史記錄,達到8,936,000箱,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的蘆筍罐頭出口國。

美國蘆筍罐頭廣告。(圖:網路)

就當臺灣努力生產蘆筍罐頭出口時,蘆筍汁就悄悄地誕生了。製作蘆筍罐頭時,需先將一條一條的蘆筍放置於木模內排列整齊,裁切成同樣的長度後,再進行削皮的動作。而這種規格化的過程,就會產生許多蘆筍下腳料。當時聰明的廠商就靈機一動,將NG品與這些下腳料榨汁,加點糖進去,再裝填進罐頭內,就變成風味清新的蘆筍汁罐頭了。

雖說大家都把蘆筍汁當飲料喝,但早期蘆筍汁罐頭被列為「蔬菜類」的商品,免徵貨物稅,所以成本低,售價低廉。跟要被課徵30%貨物稅的汽水飲料相較,競爭力超強。因此當時蘆筍汁可說是風靡全台,國人興起了一陣喝蘆筍汁的風潮,許多罐頭工廠雖然不具備出口罐頭的資格,但仍相繼投入生產蘆筍汁。此外,1967年時,農民種植蘆筍又出現超種的狀況,搞到經濟部不得不勸導廠商將多餘的蘆筍拿去榨汁。不過,蘆筍汁的市場雖大,產地原料的供應卻仍有限。因此,某些地下工廠就靈機一動,乾脆生產假蘆筍汁。

1967年時警方就在三重查獲一家地下工廠,裝門生產冒牌蘆筍汁和黑松、七喜汽水。根據當時警法查獲的原料可以判定,假蘆筍汁的原料很簡單,只有自來水、香料、糖精和色素等成分。簡單來說,就是將這些成分混調成甜甜的色素水後,就能批給柑仔店販售了。好奇的讀者必定會問,製造假蘆筍汁、假汽水到底好不好賺?據說當時查獲「不法利益數十萬元」。

雖說「數十萬元」可說是非常含糊的數字,範圍可從11萬延伸到99萬間,我們就先假設為50萬好了。那麼1967年的50萬到底時麼樣的概念?當時中階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差不多是800 - 1,000元,若取中位數900元,換算下來50萬元就相當於46年的薪水。也就是說,幹了一輩子只能領死薪水的公務員還不如去製造甜甜的色素水。

1970年代初期市場上出現的蘆筍汁品牌除了津津以外,還包括「台鳳蘆筍汁」、「統一蘆筍汁」、「冠軍蘆筍汁」、「津好好蘆筍汁」、「綠洲蘆筍汁」,甚至連生產「維他露P」汽水的維他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投入蘆筍汁的生產。諸多廠商之所以熱烈投入生產蘆筍汁,主因為這些蘆筍汁罐頭製造工廠均屬於綜合性的食品罐頭工廠,大部份同時也生產著蘆筍、洋菇、鳳梨、檬果、荔枝、龍眼等食品罐頭,蘆筍汁對他們來說基本上只是副產品,可說是一片小蛋糕的玩意兒。而當時廠商的廣告訴求不外乎是,蘆筍汁含有維他命B1、B2、C,以及蛋白質,不僅清涼解暑,且營養豐富、健魄強身。但光是營養豐富顯然還不夠,位於彰化縣二水鄉的益民食品工業公司還推出了「綠蘆筍汁」,強調其為「綠蘆筍加蜂蜜製成的植物性飲料;因其含有特別成份,所以可以平衡血壓及防止血管硬化,增加血管彈性」。簡言之,就是比其他家的白蘆筍汁產品好上數倍的優質飲料。喝含糖飲料居然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鬼王還是頭一次聽到,真後悔以前沒有天天把蘆筍汁當水喝,看來心臟內那兩根支架倒是白裝了。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況其實就意謂著當時的蘆筍汁市場確實處於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的局面,但這也同時暗示著市場上的蘆筍汁罐頭正出現削價競爭的狀況。激烈廝殺的結果,必定讓某些實力不足的廠商陸續退出。而自1970年代晚期,臺灣因為勞動力逐漸提高,傳統的蔬果罐頭產業優勢不再,蘆筍種植面積逐漸減少蘆筍原料供應的成本也就增加。另一方面,蘆筍汁之所以好喝入口,勢必得加入大量的糖,當時即有學者表示各類飲料中,最牙齒傷害最大的就是蘆筍汁,此言論當然對蘆筍汁的形象重傷不小。此外,臺灣的飲料市場進入1980年代後又出現了全新的發展,罐裝咖啡與茶飲相繼問世,蘆筍汁的盛況因此逐漸淡去。

如今講起蘆筍汁,除了清涼消暑的好滋味外,就只剩下比基尼女郎的意象了。至於辣眼的比基尼女人究竟是於何時正式登上津津蘆筍汁的罐頭身呢?鬼王還真的理不出頭緒,現今唯一確認的是,1974年的津津蘆筍汁報刊廣告已經出現了比基尼女郎,但當時的廣告設計背景海邊成站臥姿的比基尼女郎,地上則放置了津津蘆筍汁罐頭,至於罐頭上的圖案仍是樸實無華的白蘆筍。至於津津蘆筍汁何時將比基尼女郎直接印在罐頭上,可說是歷史懸案了。但火辣亮眼的比基尼女郎卻成為其他廠牌仿效的對象,至少味王的「冠軍蘆筍汁」就毫不避諱承襲了相同的設計理念。

冠軍蘆筍汁上的比基尼女郎。(圖:網路)

在這免費色情網站早已充斥於網路的時代,比基尼女郎真的還無看頭可言。但1970年代津津蘆筍汁的創舉,不僅走在時代的前端,還讓人留下深刻的記憶。蘆筍罐頭產業早已沒落,但只有她還屹立不搖地矗立於沙灘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