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地方沒了文化又如何能創生?

吳柏瑋

在2019年行政院宣布該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後,「創生」一詞儼然成為年輕世代在進入職場時的選項之一,而在去年疫情肆虐的時空下,因為經濟模式的改變,越來越多青年願意回鄉創業,也為地方帶來全新的可能。

在2019年行政院宣布該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後,「創生」一詞儼然成為年輕世代在進入職場時的選項之一,而在去年疫情肆虐的時空下,因為經濟模式的改變,越來越多青年願意回鄉創業,也為地方帶來全新的可能。圖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資料照)

但當「地方創生」被政府奉為拯救台灣經濟及農村的良藥時,各地卻依然不斷發生地方文化面臨拆除甚至與銷毀的情形,這對於標榜「地方」的新經濟模式來說著實非常諷刺。

所謂地方創生,是產出具有「地方特性」的產業。

而筆者所謂的「地方特性」,就是立基於這個地區上的文化、語言、傳統產業及認同感且「不可取代」的特色,試想如果一個地方沒了老聚落、失去了傳統產業的脈絡以及屬於地方的記憶與知識,年輕世代回鄉或異地扎根所產出的只會是沒有在地性、沒歷史脈絡的產業,而這樣的產業就像老街中的民俗玩具店一樣,是沒有特色且模板化的,這樣的「創生」就只是單存的「創業」,留在台北市難道不能完成嗎?

地方創生的目標是讓文化得以傳承及創新,並且以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可取代性產生國際競爭力,將國際上的錢帶進地方,讓地方的資源豐沛後始得更多青年願意留在這個「地方」,在地文化就是讓青年能夠創業與自給自足的靠山。所以,文化才是地方創生的根本,是地方創生的靈魂。

但綜觀台灣各地方政府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幾乎沒有前瞻性的態度,甚至大多數以地方發展為由來迫害文化保留;而中央政府疲弱無力,對於這些對「地方」來說有重要性且可永續發展的文化資產亦視若無睹,卻又不約而同地拿著「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作為政績耀武揚威,實在吃像難看。要「談地方創生」,先做「文化保存」吧!

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