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阿富汗—印度問題與英國

對於英國而言,阿富汗的邊界劃分並非基於阿富汗人的福祉,而是為了阻擋俄國往南擴張,以免危害英國在殖民地印度的利益。因此,阿富汗的每一道邊界劃分,彷彿刀子一刀一刀切割當地人的血管,血流光了也沒人理會。1893年在阿富汗與印度之間劃出來的「杜蘭德線」即是一例。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今日阿富汗的「長相」-即國家領土的範圍,是19世紀末英俄兩強權在「大賽局」(Great Game)勢力競爭之下所劃定出來的。對於英國而言,這並非基於阿富汗人的福祉,而是為了阻擋俄國往南擴張,以免危害英國在殖民地印度的利益。因此,阿富汗的每一道邊界劃分,彷彿刀子一刀一刀切割當地人的血管,血流光了也沒人理會。1893年在阿富汗與印度之間劃出來的那道「杜蘭德線」(Durand Line),正是一例。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伊朗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試圖進軍阿富汗地區,帶有「收復失土」的意涵,畢竟以往阿富汗地區屬於伊朗領土。但此舉卻對與阿富汗地區南方接壤的印度,形成不可預知的威脅。即使卡加的動機正確,英國仍為了保護印度一再想方設法阻止伊朗。而阿富汗地區的勢力一旦有不與英國友好的可能,將立即受到英軍侵犯。加上北方俄國那頭黑熊南下進入中亞的腳步已逐漸邁出,幾個中亞汗國(khanate)也都備感壓力。1857年印度叛變(Mutiny)一事,更是讓英國政府加強對印度地區的全面控制。

俄國進入阿富汗的企圖,在英國提出劃清界線之後,兩強權於1873年大致劃出一部份阿富汗北方的邊界線。但是,當1878年俄國與阿富汗當地勢力取得友好關係之際,英國又對阿富汗開戰。1879年英阿簽署的《甘達馬克條約》(Treaty of Gandamak),就是將阿富汗地區當作英國的保護區。此時,阿富汗地區的領導勢力阿布杜爾拉賀曼(Abdur Rahman)想劃清他們與印度的界線。對於印度而言,若阿富汗地區與印度有一邊界,則可讓他們與俄國之間有個緩衝地帶,似乎也有必要性。於是,印度計劃派出羅博茲(Lord Roberts)領導的調查團進行邊界劃分,但他是幾年前英阿戰爭中的指揮官,阿布杜爾拉賀曼因此不願接受由他領導的調查團,想延後等到羅博茲離職後再談邊界劃分問題。

1879年英阿簽署《甘達馬克條約》。(維基共享)

沒多久後,羅博茲離職,阿布杜爾拉賀曼立即邀請印度的調查團進行邊界劃分討論。然而,印度調查團的地圖裡,有些區域,例如瓦濟爾(Wazir)、吉德拉爾(Chitral),竟然不包括在阿富汗境內。阿布杜爾拉賀曼認為這些區域的宗教與族群與印度不同,主張這樣劃分其實對印度較有傷害,若英國堅持一意孤行則有損阿富汗尊嚴,甚至將弱化阿富汗,並無助於印度。只是英印兩政府都無視阿布杜爾拉賀曼的意見。可見,英印兩方盡可能讓印度的範圍達到最大化,但阿富汗的目標是讓領土不致於太小。如此一來,雙方很難達成共識。於是印度先行進軍逼近阿富汗政治中心喀布爾(Kabul),接著在1893年10月由印度外交部長杜蘭德(Henry Mortimer Durand)帶領調查團進入阿富汗,此舉擺明是對阿布杜爾拉賀曼施加壓力,但杜蘭德卻提到「這過程相當和諧,獲得非常好的款待」,顯見並非實情。

在11月12日雙方簽署的《杜蘭德協議》中,英阿討論從瓦罕(Wakhan)到伊朗這條東方與南方的邊界。英政府同意阿富汗擁有亞斯馬爾(Asmar)以北到查納克(Chanak),而阿富汗承諾不會介入史瓦特(Swat)、巴角爾(Bajawar)、吉德拉爾等地區。英政府也同意撤離比爾摩(Birmal)區域,同時阿富汗放棄瓦濟爾地區。邊界線會經過新查曼(New Chaman),戈瓦夏(Gwasha)歸為阿富汗,更南方的戈瓦夏普斯特(Gwasha Post)則為英國所有。這即是為多數人所知的「杜蘭德線」,英國方面稱這是一條「科學邊界」(scientific frontier),但有些學者研究顯示,阿布杜爾拉賀曼於1897年發起過抗爭,而且其中部分區域無法設置邊界柱。但杜蘭德選擇刻意忽略阿富汗的回應,回到印度報告一切順利。

在1890年代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採行「世界政策」(Weltpolitik)之後,德國在西亞拓展的力道加強,特別是「巴格達鐵路」(Baghdad Railway),終點站設在巴格達(Baghdad),相當接近波斯灣(Persian Gulf),即英國具有優勢的區域。該時期俄國在歐洲的發展也受到威廉二世的排擠,再加上1905年於日俄戰爭敗給日本,氣勢疲弱。於是,在英俄都受到德國的壓力下,雙方簽署了《1907年英俄協定》(Anglo-Russian Convention of 1907),停止在中亞的對立,西藏、阿富汗、伊朗東南部劃為英國勢力範圍,成了英國要保護印度的防護罩。

11月12日英阿簽署《杜蘭德協議》,英政府同意阿富汗擁有亞斯馬爾以北到查納克,而阿富汗承諾不會介入史瓦特、巴角爾、吉德拉爾等地區。英政府也同意撤離比爾摩區域,同時阿富汗放棄瓦濟爾地區。邊界線會經過新查曼,戈瓦夏歸為阿富汗,更南方的戈瓦夏普斯特則為英國所有。這即是為多數人所知的「杜蘭德線」。(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

英阿之間關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則有了新的變化,阿富汗於1919年5月發起脫離英國控制的戰爭。阿富汗國王阿曼努阿拉(Amanullah)否認「杜蘭德線」,英國當然萬分不願意,甚至試圖鼓動邊界上的部落來反對阿曼努阿拉,迫使他和緩獨立的意圖。雙方在7月底停火和談,8月簽署了《拉瓦平迪條約》(Treaty of Rawalpindi)。其中有條文談到邊界問題,阿富汗必須接受《杜蘭德協議》,也就是若要獨立就不得改變「杜蘭德線」。英國強勢立場可見一斑,阿富汗也只能妥協以換取獨立。

1921年2月,蘇俄與阿富汗簽署友好條約,終於讓英國意識到自己在阿富汗有多「顧人怨」,因此在1921年11月又與阿富汗簽署《阿富汗條約》(Afghan Treaty of 1921),英國交涉代表多布斯(Henry Dobbs)一路表示友好,但保有「杜蘭德線」的要求仍遭到阿富汗拒絕。只是,這條有爭議的界線一再遭到當地部落的襲擊,也使得阿曼努阿拉只好同意「杜蘭德線」不做改變,以免情勢惡化。不過,沒人料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在印度與阿富汗之間創造了巴基斯坦(Pakistan)。自此,阿富汗對「杜蘭德線」的不滿,轉而成為與巴基斯坦的糾紛。

「杜蘭德線」的諧音即「堵爛的線」,可說完全是當地人的心情寫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