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湳醫師(義大醫院教育副院長/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楊詠甯醫師(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科主任、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主任)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不足37週就出生的新生兒人數,從10年前的8.98%到民國107年已上升至約10%,早產兒比例有逐年攀升的趨勢,且對照超過35歲生產的高齡產婦,則是從104年24.9%到107年來到30%屢創新高。
台灣的醫療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在早產兒照顧上卻因少子化、小眾市場和健保給付過低,使得廠商不願進口,或是不願申請健保,讓真正重症的早產兒無法得到最好的醫療,也讓弱勢的家屬為了保住小孩必需花費許多的金錢,這與當初健保的立意和價值背道而馳。
兒童醫材缺乏主因之一是國內特殊醫材和藥品用量少、市場規模也小,因此廠商缺乏利潤、進口和生產意願不高,導致兒童醫療用藥、醫材面臨短缺困境。圖為台大兒童醫院,與新聞事件無關。(資料照)
早產兒救治過程中,醫生經常面臨缺乏需求藥品或醫材窘境。「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調度中心」預計於今年上線,藉調度平台協助解決跨院藥品、醫材調度使用,有高水準的醫療水準和技術,然而該平台立意良善,筆者認為可能可處理燃眉之急,長遠來看,仍需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以這十年來新生兒用藥、醫材為例:用來治療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的針劑藥物,目前尚無健保給付,廠商因為利潤不足,所以不申請健保,若需使用,家屬則須自費約一萬多元;家屬若無從支付,只能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較差的口服藥物來代替,如無法口服,最後只能透過具侵入性的手術來治療,並非是寶寶的最佳醫療方案。
在藥品、醫材不足情況下,醫師無法給予早產兒最佳醫療方案,錯過醫療的黃金時間,會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與後遺症,部份醫材雖進口了,但因不在健保給付的範疇,使得弱勢家庭因為經濟負擔陷入兩難,重新審視新生兒照護政策確實有調整之必要性。
在使用者相對小眾的低量兒童醫療市場上有幾點建議,提供給政府單位參酌:希望藉由國家統一議價採購相關藥品、醫材,或比照癌症、罕病藥物的方式,給予專案的優惠給付,或思考提高市場誘因提高國內外廠商投入意願,積極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爭取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