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鬼王來鬼扯》停灌、休耕、補償與大稻米主義的無限循環

爭論農業、工業孰輕孰重,實在毫無意義。我們該追問的是,為何大稻米主義的幽靈已籠罩台灣農業數十年,卻遲遲不散?

鬼王/文青別鬼扯

農委會宣布,因應用水吃緊狀況,桃竹苗地區共1.9萬公頃將停灌。但由於目前正值抽穗期,停灌後無法收成,因此將給予補償。且將採最高補償金額,每公頃預計將超過12萬元。

還記得2020年7月2日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確定農田水利會將於2020年10月改制為公務機關。立院修法通過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即表示,未來對農業用水能更有效的調度。結果到了10月15日農委會就宣布停灌,好一個「有效的調度」。

台灣每年到了秋冬季節因為水庫蓄水量不足,所以實施稻田停灌,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每次政策決定停灌休耕,媒體、愛農文青與反對黨必定會跳出來控訴政府重工輕農,不把農民放在眼裡。過去藍營執政時期,甚至有愛農文青為此拍了個影片,讓農民在鏡頭前拿著1,000元新台幣紙鈔,怨嘆發展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只能賺到新台幣,但1,000元紙鈔又不能吃。農民辛辛苦苦種田,產出的是大家能餵飽肚子的稻米糧食,這才是對社會、對國家、對全人類有幫助的事情。大哥,拜託您講點道理吧!農業確實很重要,但它重要到可以無限上綱嗎?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高科技半導體不重要,你今天可以輕鬆錄製影像視頻、透過網路傳輸、再讓全台的愛農文青為您鼓舞喝采嗎?

台灣每年到了秋冬季節因為水庫蓄水量不足,所以實施稻田停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本報資料照)

其實,農業和工業都一樣重要。但我們首先進一步討論的是,為何農業用水的消耗量這麼大?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台各類用水比例分別為:農業用水71.14%、生活用水18.88%、工業用水9.98%。而2013-18長達15年間,農業用水比例從未低於總用水量的7成,2011年時甚至高達73.75%。此時問題就來了,既然農業用水高達7成,為何每年的農業生產總值居然還不到全台GDP的2%呢?

簡單來說,農業用水消耗量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就在於:1. 台灣水稻田太多;2. 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年久失修。

先說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好了,若大家有機會到鄉下走一趟,必定不難發現許多灌溉溝渠早已出現毀損的狀況。這類毀損表面上並不影響農地灌溉,但卻會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不過,相較於灌溉設施的老舊,台灣農業用水用量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就在於水稻。2010年的數據顯示,全台農業用水中,水稻田消耗的比例就高達60.14%。相較於其他更具高經濟價值的養殖(8.54%)與畜產(0.60%),水稻田的用水比例實在是高得離譜。若放入全台用水總量來看,等於是水稻田的用水量就高達了4成。

灌溉溝渠毀損表面上並不影響農地灌溉,但卻會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本報資料照)

稻米雖為台灣人的主食,但這30多年來的農業發展狀況早已清楚顯示:台灣真的生產太多稻米了。1950、60年代為了配合反攻大陸政策,台灣的農糧政策因此逐步走向了大稻米主義的方向。而1974年為了解決農民收益偏低問題,則又搞出了糧食平準基金,從此稻作生產就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今當台灣人民飲食習慣早已改變、每年食米消費量持續下降之時,數十年來執政當局與農政單位卻從未有積極作為,反而將公糧收購價格的調整當成選舉的提款機。於此狀況下,台灣每年要耗費近200億新台幣從事公糧收購,低價轉賣軍隊與學校營養午餐,再將過期稻米以超低的賠本價格作為飼料米賣給畜產戶,形成浪費人民納稅錢且毫無效益的政策活動。而當水資源不足、不得不採取停灌休耕時,各界又大吵一輪。此時政府為了平息農民怨氣,只好祭出休耕補償。如此惡性循環,年復一年。

簡單來說,爭論農業、工業孰輕孰重,實在毫無意義。我們該追問的是,為何大稻米主義的幽靈已籠罩台灣農業數十年,卻遲遲不散?最後鬼王不得不提的是,根據農糧署的資料,107期第2期稻作平均每公頃農家稻作所得為88,324元,108 年第 1 期平均每公頃農家稻作所得為 64,095 元,108 年第 2 期平均每公頃農家稻作所得為 51,693 元。換言之,農民若「辛苦」下田耕作,每公頃水田的收益約在7萬元左右,但此次停灌休耕補償金額卻超過12萬元。我們政府是很有錢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