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醫、台醫、漢醫?思考的脈絡與觀察

◎洪昱睿

近日,立法院長游錫堃於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上致詞表示,「中醫可改成台醫,或是也可以稱作漢醫、漢藥」,此話一出,引發了一些持不同看法的醫藥界人士、特定政治傾向人物,甚至一般網友們的高度討論與熱議。

第12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式5日在台北舉行,立法院長游錫堃(圖)致詞提到,中醫、中藥,「如果叫台醫、台藥應該也不錯」,如果大家覺得台醫、台藥不夠好,可以叫漢醫、漢藥,也無所謂。(資料照)

說來慚愧,筆者自小即體弱多病,就醫情況與常人相較可謂不遑多讓,當然我多數所就診的主要都是「西醫」,服用的亦是以「西藥」為主。但對「中醫(藥)」、「漢醫(藥)」;甚至是所謂的「台醫(藥)」還是抱持著一些想法的。

首先我想先釐清,早期在台灣,稱「中醫(藥)」並非普遍,經歷過日本時代的長者,很多還是照老稱謂講「漢醫(藥)」的,而我們也要問,清國或中華民國、日本,一般都是用「中醫(藥)」來稱呼這門醫藥學的嗎?如以現今的日本而言,「漢方藥」、「東洋醫學」,可能才真的是「中醫(藥)」在其國內被稱呼的主流吧。

那究竟是何時,台灣開始使用「中醫(藥)」這個名詞的呢?根據粗淺的歷史考證;即是以國民黨政權流亡到台灣之始為斷點,由於需要宣傳「中國」是全「中華民族」的根,以及爭取「中國」的合法性及代表性。於是,原先日本時代的「漢醫(藥)」或被官式強迫,或被在教育中潛移默化,逐漸變成了現在隨處可見的「中醫(藥)」,這種全面洗腦,也用於禁止使用「方言」,以及道路名稱紛紛改為中國地名等方面。

筆者曾赴韓國首爾短期進修,與韓國大學生一同住宿在公寓式雅房,每層樓都有公用冰箱,冰箱內經常擺放一包一包的「水藥」,都是那些從韓國地方城市赴首爾讀書的學生的家人們送來的強健補身用藥,他們通常將之稱為「韓藥(韓方藥)」或直接講「補藥」,由「韓醫」處方開出。觀察整個歷史脈絡,不難得知,「韓醫」的概念及形成,至少早在李氏朝鮮王朝就很發達了,而當然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韓」與「漢」兩個字在韓語當中發音是相同的。

筆者的另一小段經驗則是曾在台北市西門町的腳底按摩店打工,國際觀光客很多是日本人,工作人員請他(她)們先泡腳舒緩時,客人會問,加入熱水的看似草藥狀的淡香粉末是什麼?通曉些許日語的師傅通常都會用日語直接回答「漢方藥」,而不是說加入「中藥材」。

不久前,有專家論出,無論是在中國生活的人,或是在台灣生活的人,目前自認為是「漢人」的族群,並不見得真的就是所謂的「漢族」,當然專家自有他的專業研究、判斷與見解。但至少我雖然聽聞過家族有平埔族血統等,但我個人在台灣的一般民族認同仍是「操台灣福佬話多元混合腔」的族群,雖然不可諱言,我內心中有著些許「去中」、「反中」的意識型態,但我覺得那不是我支持改「中醫(藥)」為「台醫(藥)」,或回歸使用「漢醫(藥)」的最主要考量,也就是應該直接改為「台醫(藥)」,還得再經過深入地探討,更要小心不要「呷緊弄破碗」。

我的小期盼只是,大家能以加強本土意識、真正做出市場區隔、以及仔細審視實質歷史的角度,不光只是流於政治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好好坐下來理性討論,提出相對客觀的建言,我想這也才是游錫堃院長迫切希望表達的初心與本意吧。

(外語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