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從巨口鯊爭議看主管機關的不作為與環團的獵巫

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

近日,台灣漁民於花蓮海域捕獲6尾罕見巨口鯊,進港後漁船依法如實申報,但消息一曝光,漁民卻遭環團以破壞保育為由大肆攻擊,媒體亦隨之起舞,一時之間漁民儼然是動保殺手,人人喊打。

海洋的保育與海洋永續大家都會喊,還很愛掛在嘴巴上喊,然而,除非我們不吃海鮮,否則漁撈業與漁民就會一直存在,因此管理必須務實合理。從巨口鯊事件中,我們要問的是,漁民真的可以選擇不要捕撈到特殊魚種嗎?如果不能,誤捕之後正確的SOP又該是什麼?環團有沒有深入了解過產業?還是在環團眼中,漁民一概是生態殺手?政府是否有一套務實可行的海洋保育政策?還是一禁天下無難事?

由於捕撈船隻噸位增加與捕撈技術精進,大型海洋魚類、哺乳類禁捕未來是必然結果,但在此之前,政府、漁民、環保團體、媒體與民眾必須先對永續海洋建立正確的認知。

現在的巨口鯊如何保育?

1. 巨口鯊並非今年才捕獲

日前在花蓮外海捕獲的巨口鯊,並不只有今年才捕獲,歷年都有記錄,只是記錄是否周全、能否做為資源量的參考依據,仍有待商榷。巨口鯊因食性特殊,可能隨著洋流遷移,因此在做禁捕宣告時,魚隻捕獲的漁場、捕獲頻度與魚隻大小的統計歸納資料是否已有充分準備?在此案中,環團的訴求是「在數據不明的情況下,不應該商業利用」,問題是,台灣到底有哪一種野生魚類的數據是明確的。

在花蓮外海捕獲的巨口鯊,並不只有今年才捕獲,歷年都有記錄。(本報資料照)

2. 漁民刻意捕巨口鯊?

大型迴游性鯊魚從來不是漁民的目標魚種,這是因為軟骨魚類肉質偏軟且含有三甲胺氧化物及尿素,因此魚肉保存不易,儘管捕獲的巨口鯊仍有加工等其他用途,卻不是一般餐廳或家庭的消費魚種,漁民捕獲巨口鯊的處理方式就像捕獲一般鯊魚,並無特殊之處。捕撈到的鯊魚類除了較值錢的魚鰭外,只剩下製作加工食品如魚丸、魚板、甜不辣及糖燻後的沙魚煙等,近年鯊魚採全魚利用也是為了避免只取高價魚鰭而棄置魚身的殘忍行為。

3. 基礎調查須仰賴漁民捕撈的通報與記錄

然而一手和漁民拿資料,另一手拿資料攻擊漁民,這種事屢見不鮮,漁民深知漁獲量不如過往,配合學術單位的資料收集與採樣,無非是希望藉由與學界的合作確保未來「年年有魚」,但現在卻變成這樣的抹黑三部曲,叫漁民做何感想。自詡專業的官員、學者希望漁民配合以利調查進行,態度卻是頤指氣使,環團以獵巫的方式在網路上到處叫囂,接著媒體輿論大肆批判,請問被這樣汙名化之後,還有哪個漁民會傻到願意配合官方、學界的調查。

巨口鯊因習性特殊且捕獲量不穩定,取得準確評估數值十分困難,若是因為台灣在生態地理中的位置特殊,由政府強制宣布禁捕也無不可,但荒謬的是,巨口鯊目前尚未列入保育物種,主管機關對於漁民捕獲巨口鯊只要求入港後必須如實申報,即便未來巨口鯊被列入保育物種,主管機關對於漁民誤捕的處理方式也只有:意外捕獲後不論其存活或已死亡,應立即放回海中。但漁民在歷經上述的獵巫後,試問一旦捕獲,又有誰會如實申報?

少了漁場調查、漁場管理、沒有季節性禁漁措施、降低誤捕的有效方法,沒有照片留証,只要求漁民一旦捕撈到不論死活都要放回海中,如果這樣做海裡的魚就會變多,學界又何必要從事各種研究、政府又何必要制訂海洋生態保育政策?

保育與資源管理都須倚賴學術研究提供的資源調查數字,我國雖號稱是海洋國家,從事的相關研究卻很有限,對周遭海域和生物更是陌生,海洋議題最終也只成為政客拿來為自己擦脂抹粉、部分環保人士為自己添道德光環的工具。環團若是為了未來的海洋生態著想,就該把資源投資在對下一代的海洋環境教育上,從正確的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及飲食教育扎根,由親海、愛海到珍惜海洋帶給我們的美妙食物,而不是整天在網路上撰寫、分享內容似是而非的文章,從不去認真了解產業及市場,只關在「愛動物」的同溫層裡馬景濤似的咆嘯,除了打著保育名義吸引信眾的目光外,實在看不出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真心。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