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外約旦的哈希姆—紹德問題與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灰飛湮滅之際,此時的英國正忙著創建的伊拉克與外約旦,就是為了處理哈希姆與紹德兩家族這兩個阿拉伯家族的問題。外約旦與內志的邊界線,也就在英國介入下劃定。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哈希姆(Hashmite)家族雖然在阿拉伯半島的漢志地區(Hejaz)擁有影響力,所有周邊部落與他們卻不盡然保持友好關係,例如半島中心內志地區(Najd)的紹德家族(Saud)在18、19世紀曾與哈希姆對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灰飛湮滅之際,哈希姆與紹德兩家族仍然處於敵對狀態,此時的英國正忙著創建的伊拉克(Iraq)與外約旦(Transjordan),就是為了處理這兩個阿拉伯家族的問題。外約旦與內志的邊界線,也就在英國介入下劃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鄂圖曼加入德國陣營,成為英國的對手之後,英國便試圖找尋敵對鄂圖曼的阿拉伯部落做為合作夥伴。這時管轄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的哈希姆家族,持對抗鄂圖曼政府的立場,便成了英國的最佳選擇。這卻讓敵對哈希姆的紹德家族因此對英國沒有好感。哈希姆家族的胡笙(Hossein)曾在1910年抵擋紹德家族對漢志的侵犯,兩家族間除了勢力範圍衝突的問題之外,還有朝聖問題-紹德家族若要朝聖,對胡笙的勢力可能造威脅。

大戰期間,胡笙想要藉著與英國合作推翻鄂圖曼,以建立阿拉伯人的王國。不過,1916年英法以《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秘密劃分了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與敘利亞(Syria)地區的勢力範圍,其意涵就是哈希姆與諸多阿拉伯人所想望的阿拉伯王國,不是英法兩國規劃西亞未來的選項。費薩爾雖然代表阿拉伯人參與了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且在1919年於敘利亞稱王,但1920年英法藉由《聖雷莫協定》(San Remo Convention)確定兩方在西亞的勢力範圍,很快地英法軍隊各自進駐。法軍將已經在敘利亞登基的費薩爾驅離,這時阿拉伯王國的建立完全成為泡影。

胡笙與二子阿布杜拉及費薩爾。(維基共享)

哈希姆的胡笙希望兒子阿布杜拉率軍北上,對抗邪惡的法國人。阿布杜拉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與父親胡笙的關係欠佳,出征正好讓他擺脫父親的壓力。而這時的法國希望英國介入,對英國而言,自然不樂見法國狗急跳牆下攻入外約旦的事發生,因為此舉將讓兩國在西亞的委任託管破局。同時間哈希姆家族也正為此焦頭爛額。到了1921年,費薩爾接受伊拉克國王的位置,阿布杜拉同意管轄外約旦,固然當時不少人批判他們是英國走狗,胡笙也對兩個兒子的決定不滿,但費薩爾與阿布杜拉的妥協多少也有家族未來存續的考量。

但與此同時,哈希姆家族與紹德家族的敵對卻仍未結束。紹德除了揮軍伊拉克之外,1922年時也已逼近外約旦政治中心安曼(Amman)。這時阿布杜拉最後能妥協的底線就是放棄角夫(Jauf)。英國此時也有自己的安排-將內志與外約旦的界線,從漢志鐵路(Hijaz Railway,從大馬士革向南到達麥地那)上的塔布克(Tabuk)或穆達瓦拉(Mudawarra)開始,接著向東與東經38度、北緯30度一處,再往北到卡夫(Kaf),向東北抵達伊拉克邊界。同年10月,英國、外約旦、內志三方代表進行談判,阿布杜拉同意將希爾漢山谷(Wadi Sirhan),包括卡夫在內,讓給內志,藉以換得胡爾馬(Khurma)與土拉巴賀(Turabah)。內志北方的邊界則到穆達瓦拉(Mudawarra),外約旦向南延伸到亞喀巴(Aqaba)通往紅海(Red Sea)。其中關於亞喀巴的決定,當然還是符合英國利益-得以鞏固東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到紅海的優勢。

英國、外約旦、內志三方代表進行談判,阿布杜拉同意將希爾漢山谷,包括卡夫在內,讓給內志,藉以換得胡爾馬與土拉巴賀。內志北方的邊界則到穆達瓦拉,外約旦向南延伸到亞喀巴通往紅海。(https://fanack.com/)

不過,內志並不甘願讓英國壓制在半島的中心。1924年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總統凱末爾(Mustafa Kemal)宣布廢除「哈里發」(Caliph),此舉將讓往後的穆斯林世界不再有整體的領導者。但胡笙卻在漢志自稱「哈里發」,宣示自己是全體穆斯林領導者。紹德家族對此相當不滿,領導人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發起「聖戰」討伐胡笙,以朝聖名義進軍漢志。一戰期間,當英國與胡笙接觸時,內志多次請求英國外交人員處理朝聖問題,保證只朝聖而不會與哈希姆衝突。然而胡笙強硬阻擋內志的態度,讓英國處境尷尬,更讓英國外交部對胡笙失去耐性,轉而同情起紹德家族。

戰爭結束後,鄂圖曼已非英國對手,胡笙便不再具關注價值。胡笙自稱哈里發之後,還強調他的管轄範圍包含馬安(Maan)(即外約旦南部地區),這種將破壞委任託管區安定的作法更讓英國不滿。但這是胡笙在面對英國壓迫下的抵抗,只是形同狗吠火車,毫無作用。此外,胡笙還得面對阿布杜阿齊茲的勢力進逼。當紹德家族進軍漢志時,英國沒有任何回應,胡笙未能打贏阿布杜阿齊茲,遂前往安曼投靠兒子阿布杜拉,並在幾年後去世。

由此可見,英國並不擔憂紹德家族壯大,因為他們尚不可能對英國造成太大威脅,對英國而言,兩個阿拉伯家族任何一方在鬥爭中失利,形同讓英國少一個麻煩。然而此事對阿布杜拉卻造成很大的衝擊,他認知到只要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很可能就會被英國犧牲掉,下場或許更淒慘。1925年11月,英國與內志交涉後,同意把卡夫讓給內志,但馬安地區仍由英國收回,雙方的協議稱為《哈達條約》(Hadda Treaty)。英國同時把伊拉克與漢志的界線畫清,大致處理完這區域的版圖劃分,也算是暫時終止了兩個阿拉伯家族的衝突,「勸架」成功!

一切安排到此告一段落,過程中權益受損最嚴重的是哈希姆家族,不但再無機會建立他們原本想望中的阿拉伯王國,反而自此全盤受到英國的控制。不過,當時阿布杜拉管理的外約旦,在1950年改名為約旦,至今都還是哈希姆王室掌權,勉強還在伊斯蘭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