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從歷史大格局看護照和華航正名:認同從中國到台灣趨勢的必然之舉

瘟疫來襲,長期以來台灣認同和主權的荒謬處境也被赤裸地掀開,荒謬所在,處處多有,而華航、護照兩事件最是典型。其荒謬實在太突出,沒有再不處理的理由。因此,假如基於國民完全的共識還沒有達成,「中華民國」仍廢不了,那麼建議,首先,護照封面上的ROC和TAIWAN兩詞的主從位置應該重新調整,讓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TAIWAN,而不是在國際上不是行不通就是帶來麻煩的ROC。

林濁水

被問到台灣贈送的口罩被說成是中國送的時,蘇貞昌很不客氣地回應:「中國就是那樣,你聽得下去嗎?」所以大家要好好守住台灣這個難能可貴的寶地。

這個新聞令人生氣,蘇貞昌的反應令人振奮。但是回頭想到護照雖然加註台灣,抬頭卻還是republic of "CHINA",而且儘管出國的人因此被誤會是中國人,瘟疫來時屢屢被排擠鄙視,但是這護照還改不了,不免氣就短了;等到看到運口罩出國去HELP人家的國航是"CHINA" airline 就更加說不出話來。儘管外交部長厲聲急呼「台灣非中國」,但是對照起總統一再宣示的「我們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就氣短一樣。

民主化後,台灣社會凝聚共同體、國家認同的許多符號—台灣人、中國人、中華民族、台灣國族、台灣國、中國,互相角力浮沈了30多年。太陽花運動時,雖然老到愈來愈依靠記憶而活著的老台獨們,突然驚覺世事有變問到:現在還有年輕人主張台獨的?但是更多的人早已發現老統派紛紛被兒子稱呼「你們中國人」了。接著,國民黨還為了應變以求生存,居然鬧出撤換總統候選人。這等等事接連發生後,大家不免以為世界既然已經變得這般模樣,諸認同的角力該告一個段落;不料如今瘟疫來臨,對峙的煙硝味又重新升起。

無論台灣人、中國人、台灣,甚至中國這些概念都是在歷史中形成,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現身號召人們去認同時,同一個詞在前前後後其實都有不同的內涵。

政大選研中心調查發現去年已有58.5%的人認為自已是台灣人、34.7%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3.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這份調查中,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很明顯是把所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包括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以及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統統當做是「外人」。當武漢瘟疫來臨,台灣被中國打壓後,民眾中這種認同的人,比例又大幅增加,例如,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2月中旬已經躍升到83.2%,現在已經又過了兩個月了,這樣認同的,應該還要更上升。

把中國人當作外人的這種台灣人認同,主要是在近30年中發展出來的,而其關鍵與其說是民主化的關係,不如說是台灣人在1992年後大量往來兩岸後受到兩個劇烈衝擊形成的:一方面發現兩岸在文化價值生活上已經是彼此非常不同的兩個生活共同體;另一方面,不管台灣所謂的「本省人和外省人」都被中國人叫台灣人,或者親熱一點的「台胞」。

從歷史上看,一開始,台灣人這個認同並不是用來和中國人做區隔的。早期「台灣人」這稱呼在庶民社會中甚至是生疏的,一直到二次戰後初期,庶民社會用來自稱的是「咱人」,而中國人則叫唐山人或是阿山;那時台灣人這稱呼基本上是台灣知識階層以及來台統治群體才使用的。到了國民政府來台而有了「省」這個概念後,「咱人/阿山」的用法就漸漸被「外省人/本省人」取代了。

今天自認為只是台灣人的,雖然在民眾中已經是壓倒性多數,但是在民主化剛剛起步的1992年,認為自己是和中國人不同的台灣人認同,才只有非常可憐的16.7%而己。比較奇怪的是,那時認同自已「只是中國人」的,居然高達25.5%,比住在台灣的外省人多了一倍,邏輯上很沒有道理,但是卻又發生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戒嚴時期官方強力推動的「去台灣化」的「民族建構工程」,的確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至於「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高達46.4%,而他的內涵基本上是「我是中國的台灣省人」。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圖。

有「我是中國台灣省的人」這樣的認同,當時的獨派人士相當不滿。他們的看法是,台灣是國,怎麼可以是省;台灣人是國民,怎麼可以是省民?於是他們趁民選的省長宋楚瑜大大展現他葉爾辛的威力,震撼中央政權後發動廢省修憲,最後才終於把省凍結掉了

此後認同所謂「我是中國的台灣省人」的,轉化成認同「我是中國台灣地區的人」。由於沒有了具體存在而強大的省組織做支撐,只有空洞的「區」,更由於不再有像省有省級選舉一樣也有區級的選舉做為形塑「區民」認同的機制,於是「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認同逐漸弱化,到去年已經剩下34.7%,大幅落後於台灣人認同的58.5%。

楊逵在世時曾經說台獨認同是感性的,然而,認同其實不只是感性的,更有其強大的理性的一面。兩者還在歷史條件中互相反覆影響激盪彼此形塑。然後台灣如同世界各地情形,新的國家認同和國族認同一旦形成,就步上了或統或獨的單程旅途,很難逆轉。這裡用「旅途」形容,強調的是目的地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大花時日一路邁進的意思。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來看一看民進黨在1999年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台灣前途決議文〉,看它是在什麼背景、經由什麼過程、怎樣産生?在台灣人認同和台獨運動中,它的歷史意義又是什麼?

1999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認為民進黨必須廢了〈台獨黨綱〉,堅持擁抱中華民國國號,他才能選總統。依據這個想法,他領導了沈富雄、游錫堃等人在黨內積極運作。他的立場和運作令獨派人士很頭痛。獨派人士除了認為民進黨不應該放棄自已台獨的信念外,還認為從國家現實利益考慮,堅持中華民國國號在國際上根本走不通。

實際上,如ROC外貿協會駐外機構就因此改成台灣外貿協會,廠商標示産地也從MADE IN ROC改成MADE IN TAIWAN,從這樣的例子來看,台灣不論為外交或外貿發展乃至生存,都沒有僵硬堅持國號非中華民國不可的理由。獨派還發現,民主化以來,獨派已經領導台灣民眾在認同上進行了巨大的變遷,台獨和台灣人認同在1990年代中迅速地同步上升,從1992~1999年,台灣人認同從17.6%飛升到36.2%;相對的,中國人認同從25.5%降到16.3%,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從46.4%掉到39.6%,在短短7年中,形成的認同變遷趨勢實在夠強烈,因此,獨派認為台灣人/台獨認同超越中國人/統一認同,指日可待,所以順著這趨勢走對民進黨的長期發展非常有利,廢除〈台獨黨綱〉則卻可能阻擋了這個有利趨勢的繼續發展,非常不利。

雙方在黨內一番攻防後,雙方彼此妥協,最後以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方式取代廢除台獨黨綱的方案。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重點是:

1、台灣是和中國不相隸屬的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止於台澎金馬,目前國號中華民國。

2、對內稱中華民國,對外不再堅持中華民國國號。

兩大重點中,國號「中華民國」是陳水扁堅持的;中華民國國號前黑體字的「目前」是獨派依據自己的信念、台灣民意的趨勢和民進黨未來長遠發展的利益而堅持的;「對外不再堅持中華民國國號」也是獨派堅持的,獨派考慮的核心所在是陳水扁的政治立場固然不能不重視,但是台灣外貿上的需求以及國際外交現實上的利益更必須照顧。

陳水扁執政後,2005年由於弊案的衝擊,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2008年民進黨又走上冒進台獨路線,兩個因素夾擊下,民進黨國會、總統選舉全面大敗。2008以及2012年兩次大敗後,蔡英文認定兩岸關係是她走向執政必須走完的最後一哩路

背景如此,所以儘管馬總統執政8年中,台灣人/台獨認同一再創新高,而2014年在台獨立場上毫不客氣的太陽花運動更發揮了對國民黨摧枯拉朽的威力,使得2014、2016年兩次選舉國民黨都潰不成軍,但是蔡英文一直到2019年在兩岸政策上都戒慎恐懼地以「維持現狀」的訴求力求使自己的立場模糊化。不幸的是,長期上升的台灣人/台獨認同趨勢,在她的模糊策略中一路下挫,而她的民眾滿意度也隨著一路走低。直到2019年她終於撿起反對習近平研議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槍回擊習,馬上地,她自已的支持度和台灣人/台獨認同重新回到上揚的趨勢。在總統選戰末期似乎覺得不該再迴避兩岸基本立場問題了,因此她提出了「中華民國台灣」的新奇概念。選後她進一步解釋什麼是「中華民國台灣」,她一改過去遇事總是再三長考的習慣,展現出決斷力,企圖為幾十年糾葛不已的「台灣人/台獨和中國人/統一的」一舉拍板定案。她向BBC記者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就叫「中華民國台灣」。這樣,她等於回到了20年前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上了。只是兩相比較,她並沒有對〈台灣前途決議文〉全盤皆收,而是打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折扣。

蔡英文向BBC記者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就叫「中華民國台灣」。這樣,她等於回到了20年前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上了。只是兩相比較,她並沒有對〈台灣前途決議文〉全盤皆收,而是打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折扣。(圖:總統府官網)

在提「中華民國台灣」時,風格處處和陳水扁不同的蔡英文展現出幾差不多和陳水扁一樣的氣勢,兩人都企圖要讓歷史停格,一位要台灣停格在「中華民國」上面,一位要台灣停格在「中華民國台灣」上面,而且蔡甚至氣勢更大。陳透過黨內合議途徑來讓歷史停格,而她則一個人逕行拍板。只是陳因為考量到國號必須建立在眾人共識的基礎上,所以他停格的計劃透過了合議途徑,結果是決議文中,中華民國國號前多出了「目前」兩個字,而沒有停格成功;相對的,蔡一開始就走獨自拍版的途徑,她這樣做,自然就沒有了內容被修改,多出「目前」兩字的問題。只是歷史列車繼續前奔的結果,卻逼使外交部長在台灣被WHO打壓後高嗆「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等於把她取的一個國家的名字「中華民國台灣」拆開成了兩個國家的兩個名字。由於「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獲得了民眾一面倒的正面呼應,於是蔡的停格計劃仍然走上和陳水扁一樣失敗的結局。

經這一番回顧,從曲曲折折的過去中,我們察覺的是:

1、歷史的大趨勢是不會隨著個人的主觀意志而扭轉的,哪管這個人是多麽的才華橫溢,雄才大略,否則就不致於幾十年來兩岸多少英雄好漢再努力,兩岸的發展也全在他們主觀的期待之外。

2、歷史趨勢既成而前奔,任何人要歷史停格都免不了是徒勞無功。因此任何努力都不宜和趨勢對做。

3、趨勢是變遷的,不是跳躍的,既然是變遷,就跳不過時間的羈絆,因此一方面任何人縱使知道趨勢,也只能順勢,並不能使美麗的未來一蹴可幾、突然出現,否則就是冒進,難免付出代價;但是另一方面,人卻肯定可以透過努力,使趨勢發展得得更生動、更異彩繽紛,意涵更豐富,或至少發展得更順暢。

如今瘟疫來襲,長期以來台灣認同和主權的荒謬處境也被赤裸地掀開,荒謬所在,處處多有,而華航、護照兩事件最是典型。其荒謬實在太突出,沒有再不處理的理由。因此,假如基於國民完全的共識還沒有達成,「中華民國」仍廢不了,那麼建議,首先,護照封面上的ROC和TAIWAN兩詞的主從位置應該重新調整,讓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TAIWAN,而不是在國際上不是行不通就是帶來麻煩的ROC。

長期以來台灣認同和主權的荒謬處境也被赤裸地掀開,荒謬所在,處處多有,而華航、護照兩事件最是典型。(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在當年,藍黨掌控國會多數,ROC護照加註TAIWAN都沒有遇到太大困難,關鍵正是遇到SARS瘟疫,台灣人拿ROC護照很受苦的緣故。當年護照加註台灣後的確産生了一定正面的效果,但是仍有不足有待進一步改善。如今武漢肺炎令全球恐懼程度遠遠超過SARS,護照上壓住了TAIWAN的republic of CHINA,仍然使出國台灣人屢屢受苦,那麼,當今台灣人認同既已大幅超過2003年,國會更已藍綠變色,進一步改護照封面比起當年豈不是正當性更加十足?

其次,國航CHINA AIRLINE爭議至少可以考慮周奕成的方案處理:「華航來不及正式改名沒關係,在國際航空組織暫時保留原名只要改一般英文稱呼為Taiwan’s CAL,華航代號本來就是CAL。」

從歷史格局觀察,台灣面臨的種種荒謬處境,要徹底解決,固然必須花時費日,難以一蹴可幾,但是無論如何,穩健進取的決心和行動絕不可少。

註:

1. 1995我雖然發起凍省修憲連署了83人,但是李總統認為妨礙他省長民選的民主工程,下令廖福本叫國民黨立委撤簽。修憲案胎死腹中。等到省長選後,宋楚瑜挾民意威逼行政院,天下大亂,我趁機重新連署,簽署的有loo多人,李總統見而喜,於是和民進黨聯手修憲,省終於凍結掉。

2. 陳水扁很清楚冒進台獨路線不利於選舉,但本來一向反對台獨、還主張四不一沒有的他,在2005選舉大敗,威望大挫後依賴冒進路線動員黨內紅衞兵以自保,所以在2008選舉民進黨就走不出冒進台獨的陰影。

3. 就是在同樣的想法之下謝長廷風塵僕僕於兩岸之間,主張一中憲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