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咖哩神話」破滅後的防疫現實:印度的作為與挑戰

印度武漢肺炎病例在3月15日突破百人大關,旋即在4天內翻倍。至3月21日為止,印度已超過320名病例,並有4人死亡。這些發展顯示,印度的疫情仍然嚴峻,遠不如早先想像的愜意。就目前的實踐來看,武漢肺炎疫情防制主要分為防堵外來病源、強化醫療能力及內部控管這幾大面向。在「咖哩神話」破滅,隨著疫情擴散至印度其他地區,印度防疫措施回歸現實面。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印度在1月30日發布第一起COVID-19新冠病毒(武漢肺炎)病例。2月2日及3日再新增一起,累積共3例。但之後將近一個月的期間,印度並無任何新增病例,使得坊間甚至流傳「印度咖哩可抗病毒」之類的戲謔說法。美國總統川普也於2月24-25日如期訪問印度,可見印度當時確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然而,自首都德里於3月2日出現新案例後,印度境內的感染數目開始逐步攀升,近期並有加劇現象。(參閱下圖)印度病例在3月15日突破百人大關,旋即在 4 天內翻倍。至3月21日為止,印度已超過320名病例,並有四人不幸死亡。

印度新冠病毒病例統計。(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這些發展顯示,印度的疫情仍然嚴峻,遠不如早先想像的愜意。就目前的實踐來看,新冠病毒的疫情防制主要分為防堵外來病源、強化醫療能力及內部控管這幾大面向。在「咖哩神話」破滅,隨著疫情擴散至印度其他地區,印度防疫措施回歸現實面。以下便以此回顧印度迄今的主要作為。

與武漢的聯繫

此次的全球疫情是從武漢爆發及擴散出來,印度第一起病例就是到武漢就讀的印度學生。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印度前三例都來自於西南的喀拉拉(Kerala)省,也讓外界注意到該地與中國武漢的連結。事實上,喀拉拉省有許多學生到武漢就讀,特別是武漢大學醫學院。原因之一是武漢大學醫學院提供英文課程,有助印度生學習,且每一年的學費及生活費約25-30萬台幣,比歐美低廉許多。據印方估計,約有500位以上的喀拉拉學生在武漢就讀醫學院。這也使得喀拉拉省成為印度第一波受到新冠病毒突破的地方。

隨著中國境內疫情的擴散,印度也在2月3日果斷宣布暫停發中國人及居住於中國的外籍人士申請電子簽證。另一方面,印度也展開自中國撤僑的行動。2月1日,印度航空(Air India)自中國武漢撤回324位僑民。2月2日,再撤回第二批330位人員,包括7位馬爾地夫國籍。目前仍約有80位印度學生留在武漢,其中70位為自願留下,另外則有10位是因為發燒而不被允許搭機。印度空軍另在2月26日派出C-17 Globemaster運輸機前往河北,援贈中國15噸的醫療物資,包含口罩、手套等,並於27日以原機接回112位人員,包括36位孟加拉等國的外籍人士。印度總理莫迪也致函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感謝中方對撤僑的協助,並對中國疫情表達慰問及承諾提供援助。

在「咖哩神話」破滅,隨著疫情擴散至印度其他地區,印度防疫措施回歸現實面。(EPA)

但跟許多國家一樣,這波疫情也對原本就已緊繃的中印關係產生影響。社群媒體便見許多反中的言論和資訊。印度律師歐吉哈(Sudhir Kumar Ojha)甚至向比哈省(Bihar)的地方法院控告習近平及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將病毒散布至全世界。雖然立案的可能性不高,卻也反映出部分印度社會的不滿思維。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會長薩蘭(Samir Saran)則以「中國製造的流行病」(Made in China pandemic)為名發表文章,指責中國政權隱匿資訊而造成疫情大爆發

可以想見的是,如果印度的疫情持續惡化,勢必會加深中印社會間的互疑(mistrust)。

逐步鎖國

印度雖然在第一波有效抑制來自中國的疫情,卻未注意到病毒可能繞道而來。從三月初開始,具有義大利、伊朗等國旅遊史的印度病例開始增加,導致確診病例數直線上升。其中,一個訪印的23人義大利旅遊團,更有高達17位團員確診。

因此,印度也開始針對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進行撤僑。2月27日,印度自日本撤回124民眾,包括5位外籍人士。3月10日,印度空軍自義大利米蘭載回218位人員。此外,印度也於3月10日、3月13日、3月15日、3月16日自伊朗撤回四批僑民,合計達389人。印度與伊朗的關係向來不錯,有許多印度僑民在伊朗工作。據印度外交部的資料,印度共有276位僑民在海外感染新冠病毒,其中便有高達255例是在伊朗境內。

印度也逐漸將簽證禁令擴大自嚴重疫區的旅客。3月3日,印度暫停日本、韓國、義大利以及伊朗的簽證,包括曾經到過中國與上述國家的外籍人士簽證也暫時失效。3月13日,印度進一步禁止全球持觀光簽證的旅客造訪印度。3月17日,進一步禁止來自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英國、土耳其的所有旅客入境,包括印度公民在內。3月18日,禁止來自阿富汗、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的所有旅客。3月22日起,更禁止所有外國航空公司的班機落地。

印度雖然沒有特別禁止來自台灣的旅客,但我方自3月19日起將印度列為第三級警告地區,要求國民避免非必要旅遊。華航因疫情影響,則決定取消4月份台北-新德里之間的直航班機。

印度自3月22日起,禁止所有外國航空公司的班機落地。(EPA)

在週邊國家方面,印度與南亞區域合作協會(SAARC)會員國領袖在3月15日召開視訊會議,印度承諾提供約1000萬美金協助SAARC國家對抗疫情。但印度也同時開始封鎖與周邊國家的陸地邊界。3月15日開始封鎖與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緬甸等國的絕大多數邊界站,16日則封閉印度-巴基斯坦邊界。換言之,印度從陸空逐漸採取鎖國策略,希望防堵病毒從境外流入。

堪憂的公共衛生能力

事實上,印度的感染人數雖然呈上升趨勢,但若考量印度13億的人口數,其感染率仍相對較低。不過,一些醫學專家擔心,印度並沒有進行足夠的檢驗,實際的感染可能遠高於目前的數字。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所屬的51個實驗室都具有檢驗Covid-19病毒的能力,每個實驗室每天可以測試近90個樣本。根據印度衛生部的說法,若把全印相關實驗室全都納入,印度每天的檢測能力可達一萬個樣本。

但稍早印度政府只對有旅遊史或接觸史的病例進行檢測。直到3月初,印度仍是全球測試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百萬人口的測試次數低至3位。相較之下,南韓的檢測數目是4813位,台灣則有676位

隨著全球疫情上升,印度政府也認知到需要檢測藉以防範。從3月15日開始,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所屬實驗室也針對類似流感但沒有任何旅遊史或接觸感染對象的病例於每週隨機抽測10個樣本。政府也要求將所有肺炎病例通報國家疾病管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以便進行檢測,藉以盡量篩檢出可能感染的病患。

事實上,印度的醫藥能力向來不差,更有「開發中國家藥房」的美譽。印度日前因疫情宣布禁止26種原料藥出口,反而引發國際社會擔憂可能影響藥品供給。但印度的公衛基礎建設嚴重不足,恐成為防疫缺口,也難以負荷大規模爆發的疫情。以世界銀行2016年的統計為例,印度的醫療花費支出僅佔GDP的3.66%,遠低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12.59%及全球的10.02%。據統計,每兩千位印度人才分配到1張政府醫院病床。印度加護病房的數量也相對不足。每十萬印度人才分配到2.3個重症加護床位,遠低於義大利的12.5床位。因此,德里的一些醫院已經取消非必要性手術並減少門診,除了避免院內傳播外,也藉此保留應對疫情的醫護人力。

印度的都市人口相對稠密,公衛體系原本就不足支應。中產階級尚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加強防護,但印度城市內的「貧民窟」聚落及偏鄉,則令人憂心。印度高等法院日前更提醒行政部門,印度監獄內需有完善的防制措施,以避免疫情爆發,顯示對於防制疫情的擔憂。

稍早印度政府只對有旅遊史或接觸史的病例進行檢測。直到3月初,印度仍是全球測試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百萬人口的測試次數低至3位。(AP)

社交疏離

為防堵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的階段,各地也紛紛依疫情採取管制措施。首都德里政府3月5日宣布小學停課,各地也先後跟進停課。著名的景點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從3月17號開始關閉至3月31號。許多重要的宗教朝聖活動也因此暫緩舉行。印度鐵道部也已取消150個以上的火車班次。印度東南的坦米爾那都(Tamil Nadu)省則於3月21日暫時關閉與鄰省的邊界,僅允許民生物資通過。位於西岸的印度第一大城孟買也已暫停多數的商業活動。 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則於3月19日針對疫情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勸誡民眾盡量在家工作以減少外出,並保持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莫迪總理同時提出 「群眾禁足」(janata curfew),要求人們在3月22日(週日)上午7點到晚上9點不要外出。此舉是為了日後封城而進行演練,顯示印度政府擔憂疫情尚未到達高峰。同時,印度政府也要求10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民眾不要外出。

考量印度相對脆弱的公共衛生基礎建設,影響防疫成效的最後因素便是民眾的自律配合程度。寶萊塢歌手卡普(Kanika Kapoor)3月9日搭機自倫敦返印度後並未遵守居家隔離,兩天後前往北部的勒克瑙(Lucknow),甚至於15日參加兩百人的晚宴,包括許多政界人士與會。但她於3月20日公布確診,引發感染的疑慮。知名拳擊運動員及上議院院員柯姆(Mary Kom)於3月13日自約旦返國後,也未遵守14天的自我隔離,反而於3月18日參加總統餐會。這些「趴趴走」的事例顯示,許多印度人士的防疫觀念仍相當薄弱。印度人向來喜歡熱鬧的社交活動,以印度人口之多、幅地之大,民眾若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共體時艱的自律精神,防疫成效恐將有所折扣。

註:

1. Samir Saran, "#Covid19: Made in China pandemic,"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March 20, 2020.

2. "India isn’t testing for Covid-19 as much as others," Times Top 10, March 17, 2020.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