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印度與周邊水域的多國競爭

伊俄中在印度洋的軍事演習,雖帶有「反美集團」的色彩,卻不表示印度傾向反美,但在亞洲水域間排擠美國的勢力終究是成形了,意味著本來就「不諳亞洲水域」的美國介入的空間更形壓縮。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當印度洋(India Ocean)出現中國、俄國、伊朗的軍事演習時,透露出亞洲局勢持續在轉變中的意涵。伊朗指出「印度洋是世界上相當重要的水域,可連結麻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曼達布海峽(Bab al-Mandab Strait),在國際貿易扮演重要角色。」這話確實沒錯,畢竟在上個世代,有個國家汲汲於掌握這些水域-就是「日不落國」英國。但很顯然地,今日英國強盛世代不再,亞洲水域的主導角色也早已非一國可扮演。

大概在17世紀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就進入了波斯灣(Persian Gulf)與印度洋水域。18世紀之後,更廣泛的亞洲海域,包括紅海(Red Sea)、葉門旁的曼達布海峽、阿拉伯海(Arabian Sea)、波斯灣、印度洋、東南亞與東亞水域,都已在英國的影響力之下。印度尤其做為英國在亞洲水域發展的重要基地,若有其他國家勢力試圖滲透印度,英國絕對會想辦法發揮「奴才」精神去保護印度這個「主人」。

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在阿曼灣舉行聯合海軍演習。(AFP)

首先讓英國緊張的是,18世紀末法國將軍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佔領埃及,這對英國來說是晴天霹靂的大事,1801年法軍結束佔領,雖然時間短暫,卻造成亞洲水域局勢變化。法國的目的是為了進入東方,而英國擔憂的是埃及這個連通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與紅海的重要區域,若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肯定連帶東方水域都會受到波及。由於埃及為鄂圖曼的領土,所以英國協助鄂圖曼趕走法軍,美其名為「維護鄂圖曼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同時英國也立即與甫建立的伊朗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簽訂合作條約以防止法國勢力進入波斯灣。

然而,拿破崙當上法國皇帝後沒多久就失勢,卻不代表英國就此無後顧之憂。在亞洲內陸北方的俄國,於17世紀之後對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中亞的汗國都有壓力,只是尚未與在南方海域的英國對峙。當拿破崙的法國不是個「咖」之後,俄國在亞洲的壓力就逐漸突顯出來。於是,歷經俄國與鄂圖曼在黑海(Black Sea)與巴爾幹地區(Balkans)的多次交戰後,英國擔憂鄂圖曼將因此瓦解,俄國也將順勢進入南方水域,這使得英國比以往更賣力維護起「鄂圖曼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而當卡加王朝與阿富汗(Afghanistan)地區的主政者有勢力競爭的衝突時,英國也認為伊朗將會藉著進入阿富汗對南方的印度造成威脅,還質疑是俄國在伊朗背後慫恿。

英國小說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基姆》(Kim)提到的英俄「大賽局」(Great Game),指的便是英俄以印度做為爭奪勢力的重要區塊。其實有些學者認為俄國沒有能力進入印度,「大賽局」可能只是英國的想像。然而,英國當然需要一點「想像」,製造假想敵,才能夠說服與洗腦自己一定要守住印度。1856年鄂圖曼在英法協助下擊敗對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但同一時期伊朗又與阿富汗發生衝突,英國藉此進軍波斯灣與伊朗南部地區,目的就是為了嚇阻伊朗的行動,隔年1857年英伊簽訂條約,終止了伊朗對阿富汗事務的關注。但同年又出現印度叛亂(Indian Mutiny),英國政府於是直接管理印度,不再經由東印度公司。

1857年,印度因反對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發動叛變,叛亂平定後,英國政府於是直接管理印度,不再經由東印度公司。(圖:網路)

19世紀中葉,英國可能在此時犯了太歲,才會同時間出現西亞的戰爭與印度叛亂,這些事端當然對英國在亞洲水域的優勢有所影響。但此時的英國實力尚強,鄂圖曼還不致於被俄國瓦解,且行有餘力叫伊朗與印度統統安靜不准動。由上述的歷史脈絡可知,印度是英國心中最軟的那一塊。這時英國的「亞洲觀」沒有別的,關注印度而已。正因為這個區域連結了東亞與西亞的水域,若不能掌握這裡,就無法成就「日不落帝國」(蔡依林也就不會唱〈日不落〉這首歌了)。於是,印度人多次爭取自治或獨立不成,就是因為英國不願放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死都不讓印度人參與1919年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

英國的氣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盡,美國勢力逐漸提升。但美國過去並沒有在亞洲水域掌握過優勢,當印度脫離英國掌控後,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表態反對美蘇冷戰(Cold War)、不願意加入任何一方還承認中共,但美國並沒有能力讓印度改變立場。印度同時也試圖要證明自己是這區域的主人,70年代連核彈試爆這招都用了。到了1979年蘇俄攻打阿富汗時,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端出「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特別提到不願讓波斯灣受到威脅。直到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以及1990年伊拉克打科威特的波斯灣戰爭(Gulf War)時,美國勢力才深入了波斯灣這個水域,只是都不如以往的英國那樣掌握廣大的亞洲水域。

1979年伊朗革命之後,反美的伊朗新政府成為美國在西亞的敵手,即使往後美國在波斯灣具有軍事影響力,也不代表這水域就是由美國獨霸。到了這個時代,中國勢力逐漸崛起,美國在東亞與太平洋備感壓力,而俄羅斯在歷經蘇俄解體之後又於短時間內復甦,以友善的姿態於西亞再現,成了伊朗的好朋友。儘管美國一直都與印度保持互動,但印度與中國之間也有密切往來,並無意在強權之間選邊站。

現在伊俄中在印度洋的軍事演習,雖帶有「反美集團」的色彩,卻不表示印度傾向反美,但在亞洲水域間排擠美國的勢力終究是成形了,意味著本來就「不諳亞洲水域」的美國介入的空間更形壓縮。下個世代,印度會是誰心中最軟的那塊,我們還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等西方勢力插足此區域的空間將越來越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