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地方創生的非預期發展:直島、藝術祭與房地產

東亞包括台灣在內的政府在減緩城鄉差距上上努力成效多屬有限,因此日本地方創生政策落實的具體成效,自然很引起台灣的興趣。其中最常被討論的一個案例是直島町的發展。

王文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東京一極集中」是近年日本政治熱議的問題,這樣的現象與台灣一直存在的「重北輕南」概念所反映的城鄉差距有所不同,由於交通運輸、工作機會與文化娛樂的發展,全球正逐漸出現普遍的首都圈經濟巨大化現象,一方面,首都經濟圈的人數急遽擴張,出現了「天龍國」效應,另一方面,首都圈中遠離市中心的區域人口反而減少。為了減緩這樣的趨勢,日本做出許多因應措施,包括政府機構向外遷移,筑波科學城、埼玉新都心,同時也推動行政區的合併,以更有效率的使用行政措施。

但事實上,這些作為成效甚微。莫說首都建設常常優於地方建設的事實仍然存在,即使是經濟活動而言,大量原生於東京以外的企業亦將總部遷往東京。日清食品、住有金屬、丸紅、三得利等大阪企業,以及起源於神戶的川崎重工、札幌的宜德利、中西部的全家便利商店、名古屋的大東建設也都因為管理或擴張所需,將總部遷移到東京。更不消說重視市場反映的資訊、金融與外資產業,更有九成以上都總部設在東京。連帶帶動不動產、教育、與娛樂事業集中於東京的情形,僅東京地區人口就增加了約1100萬人;相對的,傳統上作為地區發展核心的京阪神、中京等都會區的發展出現停滯的狀態。

「東京一極集中」是近年日本政治熱議的問題。圖為上班時間東京車站的通勤人潮。(Chris 73 / Wikimedia Commons)

這樣的東京一極集中的情形所帶來發展落差與首都脆弱性等問題,自然引起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修正辦法,各種國土改造與地方分權等主張也持續提出,但這樣的問題多數只是在傳媒上激起一陣議論,並沒有真正成為政治議程。其他國家所提出政經分離或分散職能的作法也常常成為參考對象。譬如美國除了在政治上以華府為核心,經濟上以紐約為主,而全球企業則分散在各地,耐吉在奧勒岡、Dell、Apple、Google、Oracle在聖荷西、可口可樂在亞特蘭大、美國銀行在夏洛特、星巴克、微軟和波音位於西雅圖。而韓國將政府機構刻意遷到世宗與大田的做法,亦有引起討論。

平成26年(2014)起,日本政府為了緩解「東京一極集中」的弊端,推出了以振興地方城鄉發展、擴增住民人數與工作增加的《地方創生法》(日文為《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法》,漢文即為《町、人、工作創生法》),期待透過地方人口回流、強化地方職能來活化地方發展,培養人才、創造工作,從而由下而上帶動地方再生

伴隨《地方創生法》,日本政府尚擬定了在2020年前施行的總合戰略,包括創造地方30萬的就業僱佣,逆轉國內人口移動方向(東京向地方增加4萬人,地方移往東京減少6萬人),青年結婚生產育兒擴張、地區自主與相互合作,這些作為總目標在於建立工作與人口兩個增加的正向循環,讓地方的工作、人流、育兒三個重要目標一舉達成,逆轉少子化造成的地方衰退,有效解決地方人口流失問題。

美國除了在政治上以華府為核心,經濟上以紐約為主,而全球企業則分散在各地。圖為位於西雅圖的微軟公司(By Coolcaesar - Own work, /commons.wikimedia.org/)

做為台灣政府變革重要參照的日本,在發展型國家不再發展以後,如何逆轉東京一極集中的結構性問題當然十分值得關注。事實上,這些作為中,地方大學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在今年十月分的《日経》相關雜誌《全球在地》(日経グローカル/日經Glocal)374期還針對全日本755所國立與私立大學進行「地區貢獻」調查,以瞭解大學如何為當地社區做出貢獻。調查項目包括大學對於地方區域社會相關的貢獻、與自治體和企業合作的推進,另外也加入SDG(可持續發展目標)。結構性改革的困難巨大,東亞包括台灣在內的政府在減緩城鄉差距上上努力成效多屬有限,因此日本地方創生政策落實的具體成效,自然很引起台灣的興趣。其中最常被討論的一個案例是直島町的發展。

直島在台灣本地的知名度是10年前開始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始,自1990年代開始,日本地方有感於人口嚴重流失的弊病,開始了各種振興地方發展的政策倡議,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口高度流失的新潟開始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之後瀨戶內、愛知、中房總、北阿爾卑斯、奧能登等國際藝術祭也相應而生。

藝術祭作為地方創生的重要政策主軸在成本上自然遠較傳統依賴產業發展、交通基礎建設等方式低廉,再加上前述東京一極集中,吸引製造業進駐的政策成效不彰,在以對抗少子化作為地方振興核心的總目標之情形下,兼具相對低成本、吸引觀光客與地方就業擴張等多重職能的藝術祭,毋寧是相對合理的政策選擇。

直島在台灣本地的知名度是10年前開始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始。圖為直島上的草間彌生黃南瓜。(https://wow-japan.com/)

藝術祭有其政治經濟基礎,除了地方政府的倡議以外,在地住民、藝術家、義工隊、遊客之間在各種由野外、市鎮、學校等空間的互動與協作,逐漸形成一種拉動城市藝術創作者與遊客往鄉村移動的旅遊政治,過往從不被視為具有生產力的藝術教育與青年創意,結合了長期的結構性悶世代,重新在藝術祭的風氣下得到解放。

在人口約莫3000人的瀨戶內海外島上,每年直島上匯聚的草間彌生、宮島達男、安藤忠雄等大師作品將直島轉化為現代藝術的聖地,儘管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2010年開始,但其實在1990年代即開始了直島計畫,開始了地中美術館與大型戶外展覽,將展覽的島嶼由直島1個擴張為16個,從而造成每年湧入高達72萬名的國際與日本觀光客的巨型藝術祭。

草間彌生的大南瓜、安藤忠雄的Benesse House與地中美術館改變了直島,然而,藝術祭的發展宛如地方職能的轉化,是否真正回應了少子化與東京一極集中所造成的地方疏化問題是值得討論的。在《地方創生法》的戰略推動案例中,作為示範的直島町當前儼然成為就學、就業上具有魅力的新天地,在就業、人口與新生兒三大政策目標上,實際在地住居的增長指標相當有限,在定居人數微量增加的情形下,新生兒的人數增加預期是5年內「增加10名」。

相對地,無論是藝術祭設施、產學見學設施等觀光帶動的旅客與周邊KPI都呈倍數增加,依據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兒玉周丈所做的研究,直島透過觀光作為開發的手段,直島成為場域特定藝術(サイトスペシフィック・アート、Site-specific Art)的重要展場,同時也創造了藝術體驗價值的重要品牌,帶動了大量的藝術資本投入。此同時,由於愈來愈多的遊客所創造出來的市場價值,特別是季節性的租屋需求,帶動了直島的房地產價格攀升,這些發展說明了直島已經改變,但是朝向另一個意外的方向。

註:

1. 王皓平,〈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緣由與實務作法〉,《亭仔腳ㄟ》

2. 児玉周丈,2015,《直島における地域活性化の事例研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