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郭老師的跑步教室》東吳超馬20年

東吳超馬賽的舉辦,透過媒體的傳播,讓國民知曉超馬運動,也讓超馬運動在台灣萌芽成長,雖然不是台灣首場超馬賽,但是開始廣受大眾矚目的超馬賽無疑是本賽事,前面幾屆運動尚未普即時,平面媒體報導以「瘋狂」為主題,在逐漸瞭解運動的本質之後,新聞才定調在參賽者非凡的表現,持續的主辦賽事,深耕的結果,在台灣超馬跑者心目中東吳大學田徑場成為台灣超馬運動的搖籃。

郭豐州/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傳播委員

台灣超馬運動的引進是1998年,當年在路跑協會舉辦的國道馬拉松路線上,比馬拉松提前了5小時,凌晨1點鐘,具有歷史意義的100公里計時賽由醫療團隊的領隊高偉峰醫師鳴槍起跑。隔年,超馬比賽中另一種形式計距賽也帶進台灣。11月在東吳大學田徑場舉辦24小時賽,至此台灣進入全球超馬跑者的視線中。

時任路跑協會副秘書長的筆者,想為即將到來了的建校100週年校慶帶來特別的禮物,所以跟學校提議舉辦24小時超馬賽。當時台灣絕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超馬運動,因此校方對於比賽安全性和參賽者屬性是否契合校慶系列活動有疑慮,幸有體育室沈文祥教授和陳怨教授的背書,加上校長劉源俊博士寬宏深遠的視野中,預見了超馬運動在學術研究與教育領域的價值,於是全球唯一在大學校園舉辦的東吳超馬賽終於誕生。

首屆東吳超馬賽主辦單位仍然以路跑協會為主體,翌年2000年全台灣仍然忙碌於百年大地震的復原,於是停辦一年,2001年再次舉辦時,主辦單位已經全然由東吳大學主辦,2006年校園因同時興建兩棟教學研究大樓,暫時佔用田徑場為工地,而停辦一年,除此之外,每年均連續舉辦,迄今已經19屆,不因經費或人事問題而中斷,充分弘揚百年大學教育理念與超馬運動精神共通之處「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第20屆東吳超級馬拉松賽,今天鳴槍起跑。(圖: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粉專)

2002年,劉源俊校長揭櫫賽事的標語口號:「國際、活力、堅毅」,把賽事定調,賽事舉辦必須與國際接軌,每年賽事同步採用國際最新規則;必須是國際性賽事,所以每年國際選手占參賽者的一半,獎勵名次國內外不分;賽事必須展現活力,讓平時肅穆的大學校園在賽事期間突顯出年輕人和運動的活力,豐富校園文化;超馬運動的本質就是堅毅不拔,劉校長發現它與東吳百年大學的辦學精神是契合的,本校辦學不講究規模,重視的是理念,超馬雖是小眾運動,但卻是最能體現運動本質與運動精神的運動,而學校辦學不走時興短線,重視恆久價值,更是讓東吳超馬賽在顛簸中,堅持舉辦二十年的內在根源。

賽事特點

一、 明確的賽事目標

1999年舉辦第一屆賽事的當時,國內還沒有超馬運動協會,比賽相關的規則和裁判細節都不清楚,幸有紐西蘭籍David Cosgrove先生提供協助,我們才得以辦出賽事。經過兩屆的摸索之後,從2002年起我們就訂下清楚的賽事目標:「幫助參賽者在我們比賽中創下最好的成績」。有了這個賽事總目標,其他的安排都是環繞著這個目標而設計: 熱情的計圈志工 為了紀錄參賽者的圈數,我們招募了校內同學當計圈志工,以專屬計圈員的方式,一對一地幫參賽者計圈,在比賽過程當中,志工同學和跑者成為情感上親密的夥伴,同學不但幫跑者翻牌計圈,還會大聲喊加油,他們不但會為自己負責的參賽者加油,還為所有經過計時帳棚的參賽者打氣,熱情感染了跑者,於是在24小時過程當中,參賽者的情緒能保持亢奮狀態,不但為自己的最佳成績而奮鬥不懈,也為了答謝始終送出溫暖的志工們,也因為如此,賽會結果才會如此傑出。即便後來採用了晶片計時系統來計圈,並且定義晶片系統為大會官方計時系統,但是仍然維持人工計圈系統,理由就在這裡。

二、 菁英邀請賽性質

由於跑道容納量有限,在參賽者逐漸多起來之後,我們決定採邀請制度,也就是賽會性質變成是邀請賽,一年大約邀請名跑者參賽,其中一半是國際外籍跑者,一半是國內好手們。每年由筆者負責邀請國際頂尖好手參賽,邀請的工作常在上半年就展開。賽事水準逐年提高,邀請的標準也逐年提昇,男性跑者常要近兩年有250公里以上成績才會提供機票,在IAU國際級標準(240公里)以下者只提供住宿。女性部分要國際級(220公里)以上才會提供機票機票。國內部分,在國內超馬賽普及之前,24小時賽一年只有東吳這一場,邀請標準較難訂定,2011年之後,超馬運動協會成立,推展超馬有成果,一年有台北與高雄兩場24小時超馬賽,於是邀請標準就明確,以24小時為準,同時以近兩年成績為範圍。報名時要求的資格也是採IAU國家級標準(男200公里、女180公里),在報名截止之後,依成績排序,邀請前面18-20名跑者參賽。

三、 表現傑出的日本隊

歷年來參賽的日本跑者都是世界級赫赫名將,包括有四次世界錦標賽盃冠軍關家良一、女子24小時/48小時世界紀錄保持者工藤真實小姐、2007在本賽事刷新亞洲紀錄的大瓏雅之、雅典七天賽冠軍沖山裕子、室內紀錄保持者稻垣壽美惠、2005/2006斯巴達超馬賽冠軍能渡貴美枝、亞洲紀錄保持者原良和、2016世界盃冠軍石川佳彥等等,日本隊的補給和出賽策略都是台灣超馬跑者學習的榜樣。關家良一先生總共在東吳超馬賽中獲得七次冠軍,並且連續十次跑出260公里以上佳績,無疑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超馬大師。

賽事成果

一、 成績

IAU規模粗具,一直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成績統計,我們只有非正式的從各大比賽結果去比對,多次發現本賽事結果就是當年度世界最佳成績,從參賽選手提供的資料發現,在本賽事中刷新的各國國家紀錄有巴西、義大利、紐西蘭、南非、日本、台灣、香港等國,2019年9月IAU終於正式發佈洲紀錄,其中有四個紀錄在東吳超馬賽中創立的。 另外還有工藤真實小姐以本賽事中的中間成績去申請的亞洲女子100英里、12小時和柯羅斯的45歲世界紀錄都在統計紀錄中。

(作者製表)

(作者製表)

二、 賽事標籤

IAU為了區分賽事品質,推行賽事標籤認證制度,以比賽結果去核發賽事標籤,如論男女,如果有五個達到國際級標準(24小時賽男240公里、女220公里)加上藥檢和國家會員國協會承認等條件即可申請金牌賽事標籤。迄今本賽事已經在2012、2014、2016、2017、2018獲得金牌賽事標籤,要達到此標準很難得,有數年都是全球唯一的24小時金牌賽事。

迄今東吳超級馬拉松賽事已經在2012、2014、2016、2017、2018獲得金牌賽事標籤,要達到此標準很難得,有數年都是全球唯一的24小時金牌賽事。

三、 對超馬運動的貢獻

1. 台灣超馬運動的搖籃

東吳超馬賽的舉辦,透過媒體的傳播,讓國民知曉超馬運動,也讓超馬運動在台灣萌芽成長,雖然不是台灣首場超馬賽,但是開始廣受大眾矚目的超馬賽無疑是本賽事,前面幾屆運動尚未普即時,平面媒體報導以「瘋狂」為主題,在逐漸瞭解運動的本質之後,新聞才定調在參賽者非凡的表現,持續的主辦賽事,深耕的結果,在台灣超馬跑者心目中東吳大學田徑場成為台灣超馬運動的搖籃。

諸多跑者以參加這場聖殿級的賽事為榮,每年國內報名人數均遠超過能容納的人數,造成遴選的困擾,所幸近年每年的高雄與台北超馬賽沒有報名門檻,能讓所有人下場參與,東吳賽事得以報名者這兩場成績紀錄來遴選績優者,外雙溪田徑場五彩跑道是所有國內超馬好手必經之路,也以登上這榮耀的舞台為目標。

2. 催生台灣超馬運動協會

東吳超馬賽雖然造就台灣路跑的風潮,超馬運動知識與規則仍然不普及,需要一個專屬的組織來推動。但是一個運動協會要運作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財力。放眼全球其他國家,超馬運動或者是歸在田徑協會下,或者單獨成立協會,但沒有正式的運作,例如沒有財力成立辦公室或者雇用專屬行政人員。在台灣,非亞奧運項目的運動沒有政府的經費補助,加上公民社會素養還在提昇中,條件其實不成熟,但在幾位曾參與東吳超馬賽而結合在一起的超馬運動先驅的推動下,協會在2011年8月成立,展開有組織、有系統的功能運作,一年規劃在賽季舉辦八場系列超馬賽,成效卓著,2012年成為IAU會員國協會,每年派出國家代表隊參加世界盃錦標賽,2016輔導高雄舉辦亞洲盃24小時錦標賽、2018年輔導東吳舉辦亞洲盃24小時錦標賽。今年在潘維大校長指示下將與協會合作申辦2023世界盃錦標賽。

一個私立大學能在有限的財力下,持續舉辦20年的世界級賽事,實在不容易,為記錄期間發生的事件,東吳大學校史室特別邀集參與較深入的國內外人士共同執筆,出版專書紀念。一路以來為賽事貢獻頗多的人物也因時間推移而陸續退休,盼後來者發揮超馬運動精神,接棒傳承,持續為校史、台灣體育史乃至世界超馬史增添璀璨的一章。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