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歐盟應如何務實面對中國的挑戰?

歐盟主流思維仍是一方面審慎防範中國對歐盟可能的影響力和滲透,另一方面仍要維持與北京必要的合作,而非如川普政府一樣,全面和中國開戰。此外,歐盟也認知到亞洲在安全與經貿上的重要性,今年正式提出「歐亞連結」的戰略,個別歐盟大國也適度地加強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防務。這都是決心的展現,但如何具體實踐仍有待後續觀察。

托克維爾

歐盟最高決策權力結構邁入新紀元,新任歐盟執委會主席由德國前任國防部長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接任,她也成為歐盟史上首位女性主席。范德萊恩意氣風發地宣示,她將負責任及竭盡所能打造一個更強大的聯盟,讓歐洲成為冠軍。

一度曾被視為德國總理梅克爾接班人的范德萊恩,接任離任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這個歐盟重要位置。外界對於她未來如何協調歐盟成員,因應諸多國際挑戰充滿期待。特別是對於崛起中國給國際秩序帶來的衝擊,范德萊恩過去對於北京的若干發言,讓她被冠上「對中強硬派」的封號。

新任歐盟執委會主席由德國前任國防部長范德萊恩接任,她也成為歐盟史上首位女性主席。(AP)

范德萊恩今年一月在接受德國《時代周報》專時強調,中國將在21世紀扮演一個中心角色,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貿易和安全政策方面加強關注中國。但她也抨擊中國「不願與別人分享利益,也不願讓自己的利益受制約」,並且「不聲不響、卻一步一步地擴張自己的實力」。她認為中國目前推動的國際項目與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通過建立國際結盟不同,而是「讓其他國家在經濟上產生依賴」,並藉此獲得他國原材料、市場凖入和的國際舞台上對中國的支持。范德萊恩針對中國對異見人士和體制批評者的壓制以及對民眾的「全方位數字監控」,包括推行的社會信用體系等議題,更是不假辭色的批判,她甚至預言中國人民遲早會反抗。

范德萊恩固然對中國有個人想法,但身為歐盟執委會新任主席,她必須關照盟國的整體利益。而現階段的歐盟正好處於對中戰略上的矛盾與論辯,范德萊恩能否將個人觀點注入歐盟對中政策的決策過程,值得外界關注。

隨著美中兩強權力競逐愈演愈烈,夾雜著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以及歐盟對美國總統川普採取保護主義的普遍憂慮,歐盟究竟能在混沌的國際變局中扮演何種角色?又如何能平衡且審慎地因應中國的挑戰?構成歐盟新權力構結的最大測試。

不容否認的是,對於中國,歐盟內部成員混雜著期待、擔憂、疑慮等複雜情緒,其中還牽涉到經貿利益、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安全的多重因素。

一方面中國經濟與龎大市場讓多數歐盟成員無法漠視。但另一方面,2013年習近平上台後,一改過往中國「韜光養晦」的低調外交姿態,強調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更用「一帶一路」計劃滲透歐洲,連續6年舉辦與中東歐與巴爾幹半島國家的「十七加上一」(過去是「十六加一」)峰會,讓主要歐盟大國猶如芒刺在背,感受北京分化歐盟的野心。

對於中國,歐盟內部成員混雜著期待、擔憂、疑慮等複雜情緒,其中還牽涉到經貿利益、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安全的多重因素。(REUTERS)

尤有甚者,川普上台之後,施壓歐盟與北約國家抵制中國華為等5G科技技術,讓歐盟國家出現不一致的反應,愈發激化歐盟與美國的齟齬,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對於歐盟而言,首先應該釐清的問題是:中國是競爭者、挑戰者、抑或是敵對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中國的崛起歷程,有著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拉鋸,接著著重於內部經濟開放,需要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因而奠下「韜光養晦」的主流發展思維。1989年天安門事件讓北京受到國際孤立,之後更力求進入國際經濟體制,發展科技技術。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會員,經濟也以兩之數高速成長。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日增,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投入全球氣候變遷議程、繼而提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計劃。

同一時間,北京也擴張軍備、投資海軍軍力與飛彈技術,在南海填海造陸、部署軍備,對新疆維爾吾族進行嚴厲管控,對台灣加強文攻武嚇與假訊息作戰,無視香港人民爭取基本權利的抗議訴求,如今則是與美國陷入膠著的貿易與科技角力。

從歐盟的角度來看,北京雖然加入世貿組織,但處處違反自由貿易精神,國營企業持續獲得補貼、違反智慧財產權更是常態、透過強迫外資技術移轉作為其發展科技與軍事實力也是不爭的事實,歐盟也不時針對新疆與香港議題提出關切。美國與歐盟上述論點上並無異議。

中國經濟與龎大市場讓多數歐盟成員無法漠視。但另一方面,2013年習近平上台後,強調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更用「一帶一路」計劃滲透歐洲,讓主要歐盟大國猶如芒刺在背。(REUTERS)

真正造成歐盟與美國對中戰略不同調之處在於對中國的戰略認知差異。華府認為北京對其全球領導地位的挑戰近在眉睫,現在就必須先予以壓制。但歐盟普遍不相信中國已具有替代美國全球超強的能力,更遑論中國的科技與軍事實力和美國仍有一段差距,中國內部經濟也面臨困境,民主化的開展也未見曙光。

是以,歐盟主流思維仍是一方面審慎防範中國對歐盟可能的影響力和滲透,另一方面仍要維持與北京必要的合作,而非如川普政府一樣,全面和中國開戰。此外,歐盟也認知到亞洲在安全與經貿上的重要性,今年正式提出「歐亞連結」的戰略,個別歐盟大國也適度地加強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防務。這都是決心的展現,但如何具體實踐仍有待後續觀察。

歐盟內部成員眾多,發展程度不一,導致共識的整合曠日費時是其結構性的問題,也容易給予中國進行分化的可乘之機。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雖然是集體決策制度,但各別歐洲大國領導人對於中國的戰略認知與作法也有程度上的不同。隨著德國梅克爾引退之日進入倒數階段,法國總統馬克宏則是野心勃勃,有意取代之,但也必須面對國內支持度直直落的殘酷政治現實。英國則是正處於「脫歐」麻煩,現階段的歐洲並無具有夠份量的實質領導人。這也讓外界對於新的歐盟執委會和歐洲議會結構寄予厚望的主因。

無論如何,歐盟最迫切需要的是對中國的挑戰,進行務實且嚴肅的戰略評估,同時尋求與美國與其他主要國家的共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