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印度退出RCEP的決斷:逆襲或轉進?

擁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市場,若決定退出RCEP,難免使這個經貿區塊失色不少。日本等國因此表態希望印度回心轉意。印度或許可以利用此契機,將退出聲明當成「逆襲」的談判策略,爭取更有利的條件。但即便印度決定放棄RCEP,也需要另闢渠道「轉進」區域經貿體系。印度需要與區域及世界經濟融合,才能加速引進相關技術與資金,進而從中受益。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在今年11月4日的東協高峰會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突然拋出震撼彈,宣布印度在歷經長達7年28輪的艱辛談判後,決定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的簽署。RCEP談判涉及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等6國。一旦簽署成功,將涵蓋36億人口,佔全球貿易總額的40%及全球GDP的35%,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在上述東協峰會舉辦的前幾天,印度還針對RCEP談判臨時提出設置貿易防衛機制等新的要求,但最終無法達成共識,成為印度決定離去的導火線。莫迪總理以略帶感性的語調說道:

「當我根據全印度人的利益來衡量RCEP協議時,沒有辦法獲得正面的答案。因此,無論是聖雄甘地的護身符(Talisman) 或者我自己的良心,都不允許我加入RCEP。」

雖然事出突然,但若進一步分析,印度的退出仍有一定脈絡可循。

首先是經濟的考量

印度與RCEP成員中的日本、韓國及東協都已經簽署相關自由貿易協定。理論上,已有相當的談判經驗和交流基礎。但印度官方所屬的國家轉型研究院(NITI Aayog)日前發布評估報告認為,印度與東協、南韓及日本締結貿易協定後,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逆差都為之擴大。換言之,印度並未覺得從無中受益。因此,印方對於是否締結新的自由貿易協定的態度非常保守,除了中斷與歐盟的談判之外,也要求跟東協重新協商貨物貿易協定的內容。

印度工業界和農業利益團也對RCEP表達反對意見,擔心一旦放棄關稅壁壘,來自其它國家的廉價產品,包括乳製品等,將大舉佔領印度市場。因此,在RCEP談判過程中,印度承諾的關稅調降幅度落後於其它國家的期待值。為了避免印度的保守態度影響到整體談判進程,早在2014年8月於緬甸舉行的部長級會談時,便傳出要先排除印度的說法。在東協峰會舉辦前一週,印度農業團體再度發動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反對政府加入RCEP,使莫迪政府面臨相當大的壓力。

印度退出RCEP的第二個考量則是中國因素

中印在2018-2019會計年度的貿易額已逼近900億美元,約佔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10.31%。但印度對中貿易的赤字仍居高不下,2018-2019會計年度逆差高達535億美元,若與2008-2009會計年度的231億美元逆差相比,於十年間大幅增加1.3倍。反對團體擔心,一旦簽署RCEP,便需要進一步對中國開放市場及降低關稅。考量中國對企業常給予隱藏式補貼,並以不公平貿易方式促進出口,恐怕進一步惡化中印貿易逆差。另外也有部分人士分析認為,中國正陷於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急需藉由RCEP來緩解其壓力,並累積與美國進行貿易長久戰的資本。以當前中印關係的互動性質來看,印度無需促成RCEP而幫中國解套。

今年11月4日的東協高峰會後,印度總理莫迪突然拋出震撼彈,宣布印度在歷經長達7年28輪的艱辛談判後,決定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簽署。(REUTERS)

為化解雙邊歧異,中印領導人於今年十月在印度清奈(Chennai)舉行的雙邊高峰會上,同意設置「高級別經貿對話機制」來討論相關議題。料想不及的是,還未等到會議舉辦,印度已經先行決定退出RCEP。另外值得觀察的是,印度退出RCEP的決定是否會影響到中印間的經貿約定和交流,包括先前已經洽談的中國市場准入與發展製造業夥伴關係等。原定11月13-14日於新德里舉辦的第8屆中國印度商業論壇(INDIA-CHINA business forum),因為「不可預見的情況」而臨時展延,便引起許多揣測。 事實上,對印度而言,退出RCEP並非是萬無一失的安全牌,背後隱藏極大的風險。

首先,此舉將傷害印度的經濟改革形象。莫迪總理執政以來,陸續推動「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等大型計畫,並統一商品服務稅(GST),塑造改革及友善外資的形象。根據世界銀行的《2020經商環境便利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 2020)調查,從莫迪總理2014年主政以來,印度的排名已從142名提升至63位,大幅成長79個席次,顯示印度政府的改革開放成效。為刺激經濟發展及吸引外資,印度政府甫於今年9月宣布調降公司稅稅率,從原本30%降為22%;若是今年10月1日後新設的製造業公司,甚至可適用更優惠的15%稅率。印度原本可以利用參與RCEP的機會,將印度的生產進一步融入區域和全球價值鏈中,藉以提振印度偏低的參與率。印度也想趁中美貿易戰的機會,吸引從中國撤離的產業。

但莫迪政府決定退出RCEP,顯示其施政上仍受到國內保守利益團體的制約。這種經濟民族主義的作風,與先前大刀闊斧的改革形象大異其趣,不利吸引外資,對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印度整體經濟發展也將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統計,印度在2019年的國家競爭力排名為世界第68位,比前一年下滑10個席次。顯示印度仍有許多面向需要強化與改革,包括基礎設施、稅制及勞工法令等。印度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提高自身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而不是完全仰賴關稅作為調節手段。

印度工業界和農業利益團也對RCEP表達反對意見,擔心一旦放棄關稅壁壘,來自其它國家的廉價產品,包括乳製品等,將大舉佔領印度市場。(AFP)

其次,印度不應該只從經貿角度來審視RCEP的參與,而需要將其置入印度對外戰略中進行評估。莫迪總理就任後不久,便宣告以「向東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取代行之有年的「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以強化與東南亞及東亞國家的交往。在川普政府推動印太戰略後,印度更被視為是要角之一,在此區域的重要性也大幅提升。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RCEP可以作為印度「向東行動政策」的實質內涵,提升印度與區域內國家的經貿交流,進而輔助印太戰略構想。反之,一旦缺乏相關的經貿機制,印度雖然不至於就此疏離,但在此區域的角色和影響力不免有所減損。特別是,一旦RCEP成型並成為中國主導的區域建制,終將對印度造成排擠效益。

目前還不確定印度的下一步,但其擁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市場,若決定退出RCEP,難免使這個經貿區塊失色不少。日本等國因此表態希望印度回心轉意。印度或許可以利用此契機,將退出聲明當成「逆襲」的談判策略,爭取更有利的條件。但即便印度決定放棄RCEP,也需要另闢渠道「轉進」區域經貿體系。印度需要與區域及世界經濟融合,才能加速引進相關技術與資金,進而從中受益。立足印太是印度成為全球強權的基礎,印度需要以宏觀的政經角度來檢視RCEP對印度追求大國夢的影響。除了感性及經濟民粹的語言,印度需要務實平衡上述考量,重新審視退出RCEP的影響與代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