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讓歷史壓垮的伊拉克

伊拉克這國家建立於1921年,是第一個從鄂圖曼帝國崩潰之際成立的西亞國家,卻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成為今日所謂的失敗國家。然而,這是國家「失敗」了嗎?有沒有可能是綜合歷史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產物?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在新聞報導中形容詞不脫「貧窮」、「分裂」的伊拉克(Iraq),近期陷入持續的嚴重抗爭中。媒體相關報導中,原因不外乎是政府貪污腐敗,導致社會不公不義問題層出不窮,人民抗爭有理,而政府方面(包括軍警)的應對作為,則往往被視為是「獨裁暴政」、被批判為「罔顧民眾生命」。伊拉克這國家建立於1921年,是第一個從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崩潰之際成立的西亞國家,卻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成為今日所謂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然而,這是國家「失敗」了嗎?有沒有可能是綜合歷史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產物?

1921年以來,伊拉克在英國掌控之下建立。「伊拉克」代表著兩河之間的區域,即幼發拉底河(Euphrates)與底格里斯河(Tigris),由鄂圖曼時期的三個省分摩蘇爾(Mosul)、巴格達(Baghdad)、巴斯拉(Basra)合併而來。不過,英國與靠近波斯灣(Persian Gulf)一處的科威特(Kuwait,應屬於巴斯拉的範圍)有長期的貿易關係,故科威特並未併入伊拉克。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陣營戰敗,包括鄂圖曼,英國軍隊進入伊拉克這區域時,本區就已經面臨嚴重的抗爭運動。而且1920年4月英國與法國以《聖雷莫協議》(San Remo Agreement)確定在今日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的瓜分之後,更多的動盪隨之而來,讓英國要控制這區域更加棘手。

伊拉克近期陷入持續的嚴重抗爭中。媒體相關報導中,原因不外乎是政府貪污腐敗,導致社會不公不義問題層出不窮。(AP)

同一時期,掌管聖地麥加(Mecca),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Mohammad)後代的阿拉伯哈希姆家族(Hashmite),原本在一戰時期與英國合作對抗鄂圖曼,後試圖在鄂圖曼戰敗之後建立阿拉伯王國。但英法兩國卻以1916年的《塞克斯—皮科協議》瓜分了兩河流域與敘利亞地區。儘管哈希姆家族中的費薩爾(Faysal)在敘利亞獲得眾人擁戴,1920年卻遭法國擊退。1921年,英國扶植費薩爾在伊拉克登基為國王,以阿拉伯人的身份來管理阿拉伯人。伊拉克的建立,並非自然形成,而是被外來的英國勢力所箝制著。

英國意謀不軌,伊拉克國內的反英氣氛仍是濃厚。雖然伊拉克在1931年獲得英國的允許而獨立,隔年也成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會員國,但軍事仍在英國的掌控之下。這也使得伊拉克政局反覆不堪,不同立場的政府對英國的態度就截然不同,當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德國交戰之際,當時的伊拉克政府傾向與德國結合抵抗英國。英國以此為由佔領了伊拉克,同一時期,埃及、伊朗也都是英國佔領地,目的就是不讓德國有機會滲透到西亞地區。由此可見,伊拉克的發展,不可能完全遂其所願。阿拉伯人雖是這區域的主要角色,但西方勢力並不願意放手離去。

美國與蘇俄的冷戰(Cold War)在二戰後立即展開,這時期西亞地區的國家也得選邊站。50年代的伊拉克首相努里薩依德(Nuri al-Said)的立場傾向與英國靠攏,故參與了英國主導的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 CENTO)。中部公約組織成立的目的除了將該組織定位為反蘇俄的區域組織外,還為了孤立持極端反英立場的埃及。伊拉克多次在「親英」與「反英」之間擺盪,此時盪到了「親英」一邊,便遭到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譴責為阿拉伯人的叛徒,而伊拉克境內的反英浪潮,終於在1958年釀成革命,新政府隔年便退出中部公約組織。

50年代的伊拉克首相努里薩依德(圖)的立場傾向與英國靠攏,故參與了英國主導的中部公約組織。(圖:網路)

然而,伊拉克新政府首相卡希姆(Abdul Karim Qasim)想以「伊拉克優先」(Iraq First)最為施政主軸,卻也難以如意。因為國內的復興黨(Ba’ath Party,敘利亞復興黨的分部)認為應該以「團結阿拉伯人」為主要路線,而不該只是以伊拉克利益為主。於是,過去伊拉克在「親英」與「反英」之間掙扎,此刻卻陷入要不要走「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路線的爭議之中。1963年,復興黨政變且掌握政權,而埃及的納塞爾因對抗英國帝國主義,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Canal Crisis)一戰成名,搖身一變成為阿拉伯人的英雄,「納賽爾主義」(Nasserism)頓時風行於西亞地區,「泛阿拉伯主義」的影響力反而不夠明顯。

在1979年7月薩達姆(Saddam Hossein)擔任總統,隔壁鄰居伊朗卻正在轟轟烈烈地搞革命,越來越強勢的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政府否認了過去巴勒維(Pahlavi)政府的對外關係。1975年兩伊才剛簽妥邊界協議,卻在短短4年內就面臨「砍掉重練」的危機。而1988年兩伊戰爭才剛結束,伊拉克又進軍科威特想要「收復失土」,引起波斯灣地區新一波的恐慌。由於這區域擁有豐厚的油田資源,戰爭對於石油產量與價格有著極大影響。而最關注此事的便是擁有石油企業的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W. H. Bush),美國因此介入了波斯灣戰爭,也開啟了薩達姆被主流輿論「霸凌」的日子,例如薩達姆是專制獨裁的政治強人、對少數族群如庫德族人(Kurds)使用化學武器等。2003年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攻打伊拉克師出無名,看起來為的就是替老布希雪恥。

可是,除掉了薩達姆,伊拉克就自此安穩太平?若簡單地把伊拉克國內的族群做個分類,大致是遜尼派(Sunni)、什葉派(Shiite)、庫德族人,薩達姆政府倒台,共生共容的局面就能順勢而生嗎?儘管後來什葉派勢力掌握政權至今,但這個被強權壓榨過、自己人內鬥過、又被強權粉碎過的國家,如何能在10幾年內重整完畢?如何能夠達成各個族群的公平正義?而又有哪個國家是全然的公平正義?哪個政府與抗爭民眾不起衝突?現階段伊拉克政府無力處理國內的動盪,只能說是層層疊疊的歷史問題輾壓後所造成的,不管誰來執政都沒有用、怎麼做都不會有意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