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美國與印度能夠建立安全同盟嗎?

川普政府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敵手」,全面性地從經貿、科技與軍事各層面進行制衡,雖然引發國際動盪,讓多數國家面臨「選邊站」的困境,卻是符合印度的戰略構思。因為有了華府「強出頭」,德里更能維持中間的角色,不得罪美中任何一方,又可明哲保身,甚至從中獲利。

托克維爾

筆者於前文〈印度如何因應美國的「印太戰略」?〉剖析印度對於美國川普政府主導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採取有點黏又不算太黏、適當參與又維持平衡不過度介入的立場,除了自身考量,也存在著無意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戰略思維。本文擬進一步解讀現階段的美、印關係,分析其中的戰略合作與分歧,並評析華府與德里有無建立安全同盟的可行性。

印度的外交政策長期主張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反映在其國防戰略上,就是藉由發展核武來鞏固其國家生存。

1974年印度首次進行核試爆,1998年再進行5次試爆,存有多種目的,包括證明自己是核武強權、改善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化解中國協助敵國巴基斯坦軍備的威脅、減少對蘇聯的軍事依賴、以及引起美國重視。

美國於印度進行核試爆後採取貿易制裁,限制出口核能源和重水的配額,施壓德里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柯林頓時期加重對印度的經濟制裁,直到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執政的小布希政府改變其全球戰略,以「國際反恐」為當務之急,尋求包括印度在內主要國家的合作。2005年,美印領袖峰會後簽署聯合聲明,華府宣稱印度是擁有先進核技術的「負責任大國」,隨後也取消對印度的經濟制裁。

1974年印度首次進行核試爆,1998年再進行5次試爆,存有多種目的,包括證明自己是核武強權、改善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化解中國協助敵國巴基斯坦軍備的威脅、減少對蘇聯的軍事依賴、以及引起美國重視。(moderndiplomacy.eu)

當時的印度也進行對外戰略的轉型,配合美國的「反恐」行動固然是美印關係大幅改善的催化劑,另一個重要的戰略因就是中國的崛起,拉近了美印強化戰略夥伴關係的必要性。但印度也體認到自身內部發展的困境,再加上傳統上較為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無意在美中兩強的角力之間選邊站。

對華府而言,行之有年的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隨著北京國力日漸強大,卻未展現負責任區域霸權的國際形象,拉攏南亞潛在強權印度,也是自然的選擇。從小布希時期開始到歐巴馬執政時代,美、印兩國主要在四個領域強化夥伴關係,包括核武安全、民間太空計劃、高科技貿易和飛彈合作等。為了形塑印度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制衡中國崛起的有效力量,美國甚至對印度在不公平貿以及若干在聯合國的不良投票紀錄給予容忍。

但印度和美國畢竟不是正式軍事同盟關係,雙方對彼此的戰略期待與認知也有所差距。美國期待將印度打造成在亞洲另一個同盟陣營的中心,確保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致挑戰美國的霸權。印度則是在對抗中國一事上態度模糊,寄望華府扮演更有力的角色,維持區域秩序,俾使自己持續發展其經濟與國力。

2013年習近平正式掌權之後,讓印度的態度略為積極。特別在涉及南海領土主權紛爭議題上,印度擺脫過往不介入的消極態度,呼應美國確保「航行自由」的訴求。印度的國防採購政策也出現調整,逐步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也對美國增加軍購。此外,兩國在國際反恐、情報分享、軍事合作、乃至網路安全、氣候變遷與核武安全等領域,也都強化合作。

美國期待將印度打造成在亞洲另一個同盟陣營的中心,確保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致挑戰美國的霸權。印度則是在對抗中國一事上態度模糊,寄望華府扮演更有力的角色,維持區域秩序,俾使自己持續發展其經濟與國力。(AP)

印度對中國另一個威脅的認知就是北京企圖在印度洋打造「珍珠鍊」,藉由在部分中南半島和南亞國家興建港口和多用途的基礎建設,來掌控印度洋,進一步威脅印度的國家安全。例如北京在斯里蘭卡就建造船艦港,更在巴基斯坦興建深水港,「一帶一路」計劃也橫越印、巴在喀什米亞的爭議性領土,種種作為都讓德里猶如芒刺在背。

因此,印度開始在南海議題上批評北京填海造陸、部署軍備之舉,也譴責中國企圖分化東南亞國協團結。對於川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印度則是提出自我版本的定義。對於「一帶一路」,德里更是採行抵制的態度。在軍事上,印度也增加與美國在區域內的聯合軍事演習,同時低調地深化與日本、澳洲、美國的軍事合作。

川普政府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敵手」,全面性地從經貿、科技與軍事各層面進行制衡,雖然引發國際動盪,讓多數國家面臨「選邊站」的困境,卻是符合印度的戰略構思。因為有了華府「強出頭」,德里更能維持中間的角色,不得罪美中任何一方,又可明哲保身,甚至從中獲利。

精明的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之後即全面推動吸引外資的計劃,欲讓印度的經濟脫胎換骨。現階段在印度投資的美國企業高達2,000家,印度在美國的投資也投川普所好,有所突破。連任成功的莫迪雄心勃勃,預期將在外交戰略上更為主動積極。

因為有了華府「強出頭」,德里更能維持中間的角色,不得罪美中任何一方,又可明哲保身,甚至從中獲利。(REUTERS)

儘管表面上美、印夥伴關係看似漸入佳境,但欲達到戰略安全同盟卻仍遙不可及。箇中原因,除了上述印度傳統上的「自保」戰略所致,華府與德里之間存在的若干矛盾也是不爭的事實。首先就是貿易,川普自稱是「關稅人」,一年多來對中國大打關稅戰毫不手軟。2018年年底,川普也曾批評印度是「關稅王」,甚至取消少部分印度進口美國的商品免稅優惠。以川普經常視平衡雙邊經貿關係高於軍事同盟關係的作為來看,他恐怕不會像小布希如此的醉心於「聯印制中」。

其次,雖然美國已經成為印度第二大的軍售國,德里仍然仰賴對俄國軍購。除了武器系統的連結性,也涉及印度欲藉由俄國關係來強化與中亞的連結。尤其俄國出售印度核武潛艇與反戰機系統,可能讓德里成為華府制裁的對象,就看川普如何拿捏印度的重要性。此外,印度對於美國在伊朗與阿富汗的政策也有所歧見。

整體而言,美國和印度強化戰略性夥伴關係各有所需,也各有所圖,但此一關係要進展到安全同盟,將受到各自戰略目標的分歧而出現困難,更遑論還存有「川普因素」。但相對於20年前的美、印關係,如今已是走在正面積極的道路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