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印度如何因應美國的「印太戰略」?

當美中兩頭大象在房間裡相互激烈角力之際,深具潛力的印度在一旁審慎維持平衡、不受衝擊的立場。一來發展經濟是莫迪的重中之重,未來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指日可待,穩健發展是硬道理。二來印度也屬軍事強權,隨著國力興起,未來勢必也將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

托克維爾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兩年半,個人領導風格固然備受爭議,其「交易式外交」也讓各國面臨新的挑戰,但不容否認,川普政府揭櫫的「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歷經構思規劃與外交斡旋,已逐步成型。

「印太戰略」雖然強調包容性,不刻意排除特定國家,但從華府諸多作為來看,「圍堵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2017年年底川普政府發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清楚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最近美中貿易戰陷入僵局,川普更一改過去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朋友」的說法,形容習近平是「敵人」。

「印太戰略」旨在連結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水域之內國家,在基礎建設、能源合作與數位經濟三大面向進行深度連結。但最重要的目標,還包括軍事合作,以確保航行自由權與海事安全。去年年底,美國政府就密集與印太地區內的國家進行溝通,這些國家甚至包含曾經在區域內有屬地或殖民歷史的歐洲國家。因此,從今年開始,美國主導好幾次在印太地區內的聯合軍事演習,參與的國家有日本、澳洲、菲律賓、越南等。而包括法國與英國也都提出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強調它們與太平洋和東南亞國家的歷史連結。英國政府甚至決定在亞洲進駐航空母艦。

「印太戰略」旨在連結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水域之內國家,在基礎建設、能源合作與數位經濟三大面向進行深度連結。但最重要的目標,還包括軍事合作,以確保航行自由權與海事安全。(asean.usmission.gov)

美國與主要國家已經建立默契,異口同聲強調「印太戰略」沒有設定假想敵,主要就是不想讓中國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但「印太戰略」的四個支柱:美國、日本、澳洲、印度之中,就屬印度的態度最為模糊,偏偏印度在軍事與經濟上又是潛在強權。如今印度總理莫迪順利連任,他會否一改過去較為保守謹慎的立場,轉為更為公開擁抱「印太戰略」,值得觀察。

無論如何,印度對於「印太戰略」有自己一套構想與論述。在進一步說服印度表態之前,有必要深入剖析印度的「印太戰略」。

去年6月,莫迪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在發表專題演說時首度公開說明印度對於「印太戰略」的立場。他提到「印太」這個名詞達11次,且首次提到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看似間接呼應華府,但他也強調印度所認知中的「印太地區」範圍更廣,達到非洲東部。莫迪也特別著重在夥伴關係的建立與共享價值,不要有排他性。外界解讀,莫迪有意在美中兩強的角力之間,維持平衡不介入的角色。

即使美、印、日、澳四邊不定期舉行戰略對話(俗稱QUAD),但印度總是極力小心避免派出高層參與,由中階官員出席,且非出自國防系統。印度在歷史上與中國有邊境衝突與戰爭,現階段仍具有引爆點,印度自覺若是過度在「印太戰略」中扮演活躍角色,很可能造成印、中在軍事安全上的摩擦加劇,增添不確定性變數。

其次,印度也將「印太戰略」與自身的外交政策加以結合,強調過去印度奉行獨立自主的「東望」(Look East)政策,莫迪上台後則轉型為積極「東進」(Act East)政策,尤其是強化印度與區域的經貿連結。在印度眼中,這已經踏出「印太戰略」的第一步。如此戰略調整的背後,自然關照到中國的強勢崛起、區域建制的弱化、東海與南海紛爭不斷,以及印度吸引外資的急迫性。因此印度的「東進」政策本質即具備「印太戰略」中深化與區域內夥伴關係的要素。由此觀之,印度無須大張旗鼓地附和美國的「印太戰略」,又可對實際參與「印太戰略」自圓其說。

印度將「印太戰略」與自身的外交政策加以結合,強調過去印度奉行獨立自主的「東望」政策,莫迪上台後則轉型為積極「東進政策,尤其是強化印度與區域的經貿連結。(PTI)

復其次,印度對於「印太戰略」的戰略構思並非僅止於口頭論述,而是早已化為實際政策的執行。印度先於外交部成立印太司,職司 與印度洋、太平洋、東南亞國協、東亞以及南太平洋國家的合作。除了與夥伴國家在印度洋進行年度軍事巡邏演習的合作,印度也協助緬甸、印尼、越南、模里西斯、馬爾地夫等國家進行軍事訓練和技術協助,並提供莫三比克、菲律賓、斐濟人道與災難援助。在孟加拉、斯里蘭卡、塔尚尼亞,印度也投入資金進行基礎建設工程,更遑論與美、日、澳定期的四邊安全戰略對話。

換言之,印度並不以地理範圍來論述其「印太戰略」的藍圖,它也同時尋求改善與中國和俄羅斯關係,參與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拉攏尼泊爾和布丹加入「孟加拉灣計劃」,甚至伊朗和緬甸合作興建商港等,目標都在深化與區域內國家的連結。

最後,印度也特別強調其認知中的「印太戰略」並非要排擠或圍堵中國,而是必須以「包容性」為基礎。印度固然與中國有著競爭關係,尤其當中國經濟陷入緩成長,預期未來20年印度可能取而代之,印度在處理印中關係上更為謹慎。即使面對北京「一帶一路」計劃可能在南亞對印度造成的潛在挑戰,印度的官方說法也都是呼籲要增加透明性、深化經貿連結,以及確保和平解決紛爭。

當美中兩頭大象在房間裡相互激烈角力之際,深具潛力的印度在一旁審慎維持平衡、不受衝擊的立場。一來發展經濟是莫迪的重中之重,未來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指日可待,穩健發展是硬道理。二來印度也屬軍事強權,隨著國力興起,未來勢必也將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做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的外交政策雖然謹慎保守,但絕對不容忽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