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印度與喀什米爾的愛怨情仇

莫迪總理指出,廢除喀什米爾自治是為了根除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將喀什米爾從家族政治中解放出來。但這樣的說法其實缺乏說服力。家族政治並非喀什米爾的特別產物。印度中央的獨斷主義,反而會強化喀什米爾的疏離感與分離意識,這才是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的溫床。而國際社會在看待喀什米爾問題時,也常將其簡化為印巴兩國之間的領土爭議,並未考量喀什米爾人民的心聲及權利,這或許才是喀什米爾問題始終未能徹底解決的根本原因之一。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兼印度中心副主任

印度內政部長沙哈(Amit Shah)於8月5日突然拋出震撼彈,宣布以總統命令方式撤銷印度憲法第370條有關給予查謨與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自治地位的條文。所謂的查謨與喀什米爾,即是外界熟知的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該地還可以分為喀什米爾谷地、查謨與拉達克三大部分。在原有條文下,喀什米爾享有外交、國防、通訊之外的自主權利,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旗幟,如今都遭取消。印度中央政府也旋即利用國會中的優勢,迅速通過《查謨與喀什米爾重組法》(Jammu and Kashmir Reorganisation Bill),將拉達克從喀什米爾地區分割另成立中央直轄區。

印度政府廢除喀什米爾自治的作法在印度引發兩極的反應。喀什米爾之外的地區多表贊成,認為有助喀什米爾更加融入印度聯邦體系,拉達克地區更因為行政位階提高至聯邦層級,給予熱烈支持。但中央強行推動此項政策時,並未先與當地進行溝通,引發喀什米爾居民強烈不滿。印度政府其實也預期到可能有激烈反彈,早在宣布撤銷自治的三天前(8月2日)便以恐怖威脅警報為由,建議朝聖者及旅客離開喀什米爾地區。之後更切斷該地的通信與網路、軟禁政治人物及禁止大型集會等手段,藉以壓制可能的抗議行動。

印度政府廢除喀什米爾自治並未先與當地進行溝通,引發喀什米爾居民強烈不滿。(AFP)

當代的喀什米爾問題其實源自1947印度脫離英國殖民時的獨立方案。該法案採用印回分治的原則,讓英屬印度獨立成為印度及巴基斯坦(包括今日的孟加拉)。當時境內的565個土邦則可以自由決定加入印、巴或者獨立。喀什米爾是當時的土邦之一,由稱號「大君」(Maharaja)的哈里.辛格(Hari Singh)所統治。喀什米爾同時與印巴接壤,人口以穆斯林為主,但辛格大君為印度教徒。在印度獨立時,辛格大君仍未表態是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引起後者的不滿。巴方認為,喀什米爾人口既然是穆斯林為主,又與巴基斯坦相鄰,理應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的部落民兵遂揮軍進佔喀什米爾,企圖以武力完成兼併。辛格大君眼見抵抗不了巴國的攻勢,於是放棄獨立念頭,宣布加入印度。印度也就立即派兵進入喀什米爾。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巴在1949年達成停火協議,各自佔領部分的喀什米爾領土迄今。

根據當時的聯合國方案,其實是建議採取「停火」、「非軍事化」、「公投」三步走的解決措施。換言之,在雙方停火之後,巴基斯坦先從喀什米爾地區撤出部隊;印度隨後跟進,但可以保留最低限度的武力以協助維持當地的秩序。接下來,便由喀什米爾人民自由決定其未來。但印巴雙方後來都未履行撤軍,印度也公開表明不再接受公投方式,使得喀什米爾問題延而未決。

哈里.辛格。(維基共享)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1965年再度因為喀什米爾爆發戰爭,但喀什米爾問題仍然無解,成為印巴關係中的最主要爭議之一。有意思的是,喀什米爾其實不只是印巴之間的爭議,還涉及中國。印度方面認為,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也是喀什米爾的一部分。印度也指控,巴基斯坦在1963年與中國簽訂的邊界條約中,也將約5180平方公里的喀什米爾土地讓予中國。這使得喀什米爾問題的最終解決更增複雜與爭議性。

就印度而言,若能讓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喀什米爾留在印度聯邦內,便可以彰顯印度的「世俗國家」主張,所以特別立憲賦予喀什米爾自治地位的方式,藉以強化喀什米爾的向心力,而喀什米爾地區與中央也曾有一段和平相處時期。但1989年之後,因為地方治理不佳、發展落後等等問題,使得喀什米爾開始出現武裝分離運動,部分團體甚至採取恐怖主義手段,在喀什米爾或印度其它地區製造事端。使得喀什米爾問題進入新的階段。

事實上,喀什米爾的自治並不順暢,地方政府常因情勢動盪而被解散。1990年7月至1996年10月之間,喀什米爾便有長達六年多的時間實行所謂的「總統治理」(President Rule),由中央所統治。2018年12月迄今也是由中央施行總統治理。這些時期,喀什米爾地區實際上並未比印度其它地區獲得更多的自治權利。

尤有甚者,印度為了平息動亂,除了派駐大軍壓境外,也在當地施行嚴苛的《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Armed Forces Special Powers Act, AFSPA)。根據該法案,軍隊在動亂地區(disturbed areas),只要給予適當警告,便可以逮捕、鎮壓甚至擊斃疑犯,而且其行為可豁免司法審判。從實踐來看,軍方在執行該法時,難免出現違反人權的爭議,缺不需被課責。雖然印度最高法院在2016年宣布,軍方執行《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時不可豁免於司法審判之外,但實際上尚未有軍方人士因此受審。該法的濫用不僅引起人權團體的抗議,更增加喀什米爾民眾對中央的不滿,進而惡化喀什米爾與中央的關係。

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向來主張廢除憲法第370條,認為不應該獨厚喀什米爾。(REUTERS)

印度政府突然在這個時間點進行廢除喀什米爾的自治,頗令人感到意外。但若回顧發展,其實也有脈絡可循。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及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向來具有強烈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莫迪總理便不諱言自己是印度民族主義者(Hindu Nationalist)。印度內政部長沙哈更曾多次以「白蟻」形容非法的穆斯林移民。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向來主張廢除憲法第370條,認為不應該獨厚喀什米爾。印度人民黨在今年四、五月舉行的大選中,也將此主張寫入競選政見中。由於印度人民黨在今年大選中獲得過半數的席次,並較上屆成長,所以莫迪政府認為執行此項政策是履行政見承諾及回應民眾期待,理所當然。此外,美國總統川普7月22日在會晤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後,傳出有意協助調解喀什米爾問題。印度向來反對其它國家介入喀什米爾問題,故此項訊息也可能刺激印度政府決定迅速廢除喀什米爾自治,以排除外力的干擾。

事實上,若從文字上來看,憲法370條款已載明是「暫時條款」(Temporary provisions),可見立憲當時就認為這項條文的施行有其時限,若依時空變化進行調整並無不可。但可惜的是,印度中央決定廢除此項條文時,並未尊重喀什米爾當地人民的意向與觀感。莫迪總理指出,廢除喀什米爾自治是為了根除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將喀什米爾從家族政治中解放出來。但這樣的說法其實缺乏說服力。家族政治並非喀什米爾的特別產物。印度中央的獨斷主義,反而會強化喀什米爾的疏離感與分離意識,這才是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的溫床。而國際社會在看待喀什米爾問題時,也常將其簡化為印巴兩國之間的領土爭議,並未考量喀什米爾人民的心聲及權利,這或許才是喀什米爾問題始終未能徹底解決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