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敘利亞的百年政治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敘利亞頓時間少了背後的支持者,但當21世紀的俄羅斯又再度崛起後,卻仍是敘利亞背後的伙伴,再加上土耳其、伊朗都持與美國對立立場,形成今日俄、敘、土、伊關係較為緊密的局面。敘利亞因內戰而打得支離破碎,尤其反政府勢力有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協助,也使得俄土伊必須合作以穩住敘利亞,致力達到最終對抗美國的目的。然而,新的問題是2014年起出現的伊斯蘭國,勢力橫跨敘利亞與伊拉克邊界上,成立的目標是打破《賽克斯—皮科協議》對西亞地區的束縛。百年前的事情,仍糾纏著今日的西亞。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俄國、土耳其、伊朗三國近日於敘利亞(Syria)召開會議,宣示保障敘利亞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的決心。敘利亞內戰起自2011年,儘管巴夏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府並非真的作惡多端,反對勢力也不見得值得同情,但這些都已不是主流媒體注意的層面,各方報導一昧批判敘國政府,卻從未釐清反對勢力究竟持什麼立場。更何況敘利亞自一百年前誕生以來,一直糾結於各方束手無策的問題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兩國已有1916年的《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瓜分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領土中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與敘利亞地區。同時,英國人還協助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移入巴勒斯坦(Palestine)建立家園。但是在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的先知後裔哈希姆家族(Hashmite)認為,戰爭結束之後,應該由他們建立阿拉伯王國。哈希姆的費薩爾(Faysal)曾與猶太復國主義者魏茨曼(Chaim Weizmann)談妥協議,固然猶太人的移入會擠壓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但若先彼此達成共識,或許能化解問題。可見在一百年前,敘利亞地區的局勢,就包夾在歐洲強權、猶太移民、阿拉伯人的問題發展之中。

俄國、土耳其、伊朗三國於敘利亞召開會議,宣示保障敘利亞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的決心。(iran-daily.com)

1920年3月,費薩爾(Fayal)於敘利亞地區建立國家。敘利亞可說是現代阿拉伯世界中最早建立的國家,而且還是由先知後裔主導的國家。沒想到,同年7月英法以《聖雷莫協定》(San Remo Convention),確認了兩國在美索不達米亞與敘利亞的統治權。協議敘利亞地區歸法國所有,費薩爾旋即被法軍驅逐。敘利亞的阿拉伯人持續反抗法國的控制,而今日掌政的復興黨(Baath Party)便是誕生在1930年代,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團結阿拉伯人。但這其中諷刺的意涵是阿拉伯人無法掌握自己的土地,還需要強調「團結」來加強認同感。1940年法國敗於德國之手,納粹(Nazi)勢力不僅獨霸歐洲,更可能進入西亞世界。在恐懼之中,英國不僅進軍敘利亞,也進入伊拉克、埃及、伊朗,幾乎半個西亞地區都是英國對抗納粹的軍事基地。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也失去對敘利亞的控制權。

1948年5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英國、美國、聯合國(United Nations)相繼協助之下,順利建立以色列(Israel)。很快地,伊拉克、外約旦、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開戰,成了阿拉伯人「團結」的重要契機。復興黨就在阿拉伯對抗以色列的氣氛之下,逐漸取得在敘利亞境內的影響力,在伊拉克也有其分部。50年代正處於美國與英國圍堵蘇俄共產勢力的高峰期,西亞地區有些國家加入西方陣營成為一員,但敘利亞政府持反西方帝國主義、反以色列的立場,無意加入西方「自由世界」,而是跟著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領導的埃及接受蘇俄的協助。復興黨內也有許多「納賽爾主義者」(Nasserist),但也導致黨內出現路線分歧的問題,畢竟並非所有復興黨人都願意讓一切交由納賽爾主導,1958年兩國曾有合併的工作,卻在3年後解體。

50年代美國與英國圍堵蘇俄共產勢力的高峰期,敘利亞政府持反西方帝國主義、反以色列的立場,跟著納賽爾領導的埃及接受蘇俄的協助。(Al Jazeera)

阿拉伯「團結」在50年代之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此時美國與蘇俄的冷戰(Cold War),彷彿幽靈一樣籠罩西亞的上空,使得阿拉伯國家得視各自的情況選邊站,像是伊拉克與伊朗、土耳其加入英國的「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 CENTO)時,便遭到阿拉伯國家譴責為阿拉伯人的叛徒。1967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戰爭結束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與埃及的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都遭到以色列佔領。在多次對以色列的戰爭都失利的情況之下,復興黨也面臨內鬥的危機,1970年的哈菲茲阿薩德(Hafiz al-Assad)藉著政變而取得權力,更加強對抗以色列的決心。1973年再次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的戰爭,敘利亞仍然是主要角色。

只不過,之後的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已不願意再走戰爭路線,開始對美國釋出善意、疏遠蘇俄,更在1977年年底之後主動與以色列接觸與和談。也因此,敘利亞的哈菲茲在此後擔起了領導阿拉伯對抗以色列的重責大任,只不過這時的阿拉伯國家大概只剩下敘利亞仍意圖對抗以色列,也還維持對蘇俄的友好關係。1982年之後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的戰爭,哈菲茲積極介入,除了要拿回戈蘭高地之外,當然就是為了當上對抗以色列的主角。此時正值兩伊戰爭(Iran-Iraq War)期間,伊朗在1979年革命之後持反美立場,而伊拉克則有美國撐腰,此時的敘利亞與伊朗反而處於同一陣線。到了1980年代,整個西亞局勢大翻轉,延續過去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團結阿拉伯世界的路線,繞了一圈又到了敘利亞身上。

敘利亞因內戰而打得支離破碎。(AFP)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敘利亞頓時間少了背後的支持者,但當21世紀的俄羅斯又再度崛起後,卻仍是敘利亞背後的伙伴,再加上土耳其、伊朗都持與美國對立立場,就形成今日俄、敘、土、伊關係較為緊密的局面。敘利亞因內戰而打得支離破碎,尤其反政府勢力有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協助,也使得俄土伊必須合作以穩住敘利亞,致力達到最終對抗美國的目的。然而,新的問題是2014年起出現的伊斯蘭國(ISIS),勢力橫跨敘利亞與伊拉克邊界上,成立的目標是打破《賽克斯—皮科協議》對西亞地區的束縛。百年前的事情,仍糾纏著今日的西亞。

因此,俄土伊真的能處理敘利亞問題嗎?若僅從這百年來的歷史經驗來看,敘利亞鮮少有只需專注內政、穩定發展的時代,西亞局勢的變遷也影響其對外發展。如今已是2019年,一次大戰後百年來都未能解決的問題,只是開個會就能找到解方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