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紐約街頭塗鴉轉變成街頭藝術的省思

即使紐約現在的塗鴨早已和七八零年代單以文字為主的圖騰大不相同,其普遍性已經日漸無法與現在主流的街頭藝術畫作相題並論,或者也可以說這兩者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在曼哈頓如果看到法國街頭藝術家JR的巨型人像攝影或是近年在紐約爆紅來自巴西的Eduardo Kobra色彩鮮豔,有如萬花筒般的世界知名人物的人像畫作,轉身看看四周,一定是在高檔地區。蘇活區,小義大利區不少街頭藝術,其實都是為了讓遊客自拍而營造出的背景,畫作本身有沒有什麼意涵,也不會有太多人在乎。

NYDECO

在紐約如果你經過布魯克林的Bed-Stuy或是曼哈頓的哈林區,看到街頭牆上雜亂的塗鴉(graffiti),可能會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可怕,八成是不好的區。隔沒幾條街可能又會看到大型街頭壁畫(street murals),瞬時又會覺得這個區好酷很有紐約街頭氣息。如果看到一些中小型的貼紙藝術(sticker art)或是噴漆圖案,可能會混淆那些到底是街頭藝術還是一種塗鴉。反正只要是好看的,色彩鮮豔的,就是街頭藝術;看不懂的,鬼畫符一般的字形圖案就是塗鴉。但真的是這樣嗎?街頭藝術與塗鴉到底有什麼不同?

布魯克林許多地方有這樣的充滿塗鴉的街角,有些人覺得髒亂,有些人覺得很酷。(圖:作者提供)

雖然沒有很硬性的定義,但早期graffiti(塗鴉)通常是指在沒有被允許或是違法的情況下,在公共空間如建築外牆,商店門面或是大眾交通工具上用噴漆噴上自己看得懂的字體標示(tag)個人名號或圖騰文字等。這種行為比較會出現在有幫派地盤問題或是年輕人想四處留名覺得很酷的低收戶區。這些文字塗鴉的作者幾乎都是自學,所以所看到的文字圖案水準參差不齊,最早多半以單色噴漆完成。每當有比較獨特的字體出現,就會成為塗鴉者學習模仿的對象,或是刺激其他人再創造新的字體,互別苗頭。這樣的相互較勁下,常常可以看到比較獨特的塗鴉上面會被人用黑色或白色噴漆隨意破壞(deface),或是在旁邊另外噴上塗鴉,於是看起來顯得雜亂。久而久之,塗鴉成為一種破壞市容的行為,也被民眾用來判斷某個地區治安好壞的一個象徵。

塗鴉形式相對簡單,多半是用獨特字體來「標示(tagging)」個人或幫派組織的印記。(圖:作者提供)

街頭藝術(street art)從文字上看起來就比較高尚,就像是裝飾街頭的藝術品。街頭藝術不像以文字為主的塗鴉,而是以彩繪圖案為主體,同時其媒介也不僅限於噴漆。近年相當流行的貼紙藝術,粉筆和油漆甚至彩色玻璃的鑲嵌藝術(mosaic art)都可以用在街頭藝術的創作上。另一個與塗鴉不同的是,街頭藝術的創作者通常是有受過正規美術教育,受到塗鴉精神的啟發,把美術的元素加進來而成為不只是表現個人色彩的圖騰。街頭藝術的作品往往具有傳達正向觀念,促進族群和諧,鼓勵民心等政治正確的精神。這也是和塗鴉作品通常帶著自我存在,反抗與破壞的精神不同之處。不論是從電線桿上的小貼紙到整面建築的大壁畫,都算是街頭藝術的範疇之內。

現今的街頭藝術通常以彩繪形式為主,並帶有傳達正向觀念的功能存在。(圖:作者提供)

塗鴉可以說是街頭藝術的一種啟發,街頭藝術是塗鴉的演進,但因為塗鴉所具有「破壞」的精神,是許多城市所不願意見到的現象。即使是在自由風氣鼎盛的紐約也是一樣。早在1999年,紐約市經濟發展局便成立一個「無塗鴉的紐約市(Graffiti Free NYC)」的計畫,從布魯克林區開始接受市民電話申請清潔隊到其社區清除塗鴉。後來這項計畫延伸到布朗克斯區與皇后區,二十年下來,紐約市的街頭塗鴉的確少了非常多。取而代之的是有社區美化功能的大型壁畫,「美化過」的塗鴉或是有組織性像是Bushwick Collective,Welling Court Mural Project,和100 Gates Project等提供街頭藝術家創作的特定展示場地。

自1999年開始,紐約市便開始實施「無塗鴉的紐約市」計畫,除了強調隨意塗鴉是違法行為外,也接受市民提出免費清除塗鴉的申請。是街頭藝術漸漸取代塗鴉的一個重要關鍵。(圖:作者提供)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這是一個好的發展,但同時也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如果在紐約生活得夠久,可以觀察到這二三十年來紐約市從塗鴉變成街頭藝術最顯著的地區是在曼哈頓的哈林區,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和布什維克等區,而這些地方剛好也是紐約市裡仕紳化(gentrification)最深入的地區。仕紳化的結果讓房價物價上揚,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被迫搬遷到其他地方,就連當地的街頭藝術工作者也受到影響。許多老紐約客會將突如其來的大型街頭藝術看成是促成社區仕紳化的幫兇。

街頭藝術是布魯克林的一個特色,卻也被部分人士認為是造成社區仕紳化的幫兇之一。(圖:作者提供)

這一兩年如果有到Bushwick看街頭藝術,不難發現有一些作品被其他塗鴉者破壞。有新聞報導指出,一些布魯克林當地的塗鴉藝術家不滿每年的Bushwick Collective Block Party請來發表作品的人,越來越少來自當地,而是來自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國家知名街頭藝術家。雖然名目是宣揚街頭藝術,事實上卻逐年壓縮當地塗鴉藝術家的創作空間。於是他們選擇回到最初挑戰建制派(establishment)的塗鴉精神,用非常手段去破壞那些美麗的作品。這樣的現象在威廉斯堡也常可以看到,都是仕紳化後變成弱勢族群的反撲的痕跡。

有些認為自己創作空間因為街頭藝術的發展而受壓縮的塗鴉藝術家會在其他街頭藝術作品上做出deface的行為,表達不滿。(圖:作者提供)

即使紐約現在的塗鴨早已和七八零年代單以文字為主的圖騰大不相同,其普遍性已經日漸無法與現在主流的街頭藝術畫作相題並論,或者也可以說這兩者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在曼哈頓如果看到法國街頭藝術家JR的巨型人像攝影或是近年在紐約爆紅來自巴西的Eduardo Kobra色彩鮮豔,有如萬花筒般的世界知名人物的人像畫作,轉身看看四周,一定是在高檔地區。蘇活區,小義大利區不少街頭藝術,其實都是為了讓遊客自拍而營造出的背景,畫作本身有沒有什麼意涵,也不會有太多人在乎。

不少紐約市的街頭藝術作品成為遊客專門來拍照打卡的景點,同時也增加了這些作品的商業價值。(圖:作者提供)

當然這背後更是牽扯到最直接現實的問題:商業價值。商業價值高,創作者所獲得的報酬也變高。一項2010年到2012年的統計指出,所謂街頭藝術家的年收入中位數比塗鴉藝術家高出近一萬五千美元,這也讓原本以塗鴉創作為主的藝術家為了生計開始轉向街頭藝術的創作。

其實這幾年來觀察到紐約街頭藝術景象的變化,開始變得有點無感。更多美輪美奐的名家作品出現在紐約各角落,愛因斯坦,歐巴馬,鳥語花香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美好。但除了成為遊客眼中打卡聖地和地產業者的形象廣告內容之外,原本街頭塗鴉對抗權力階級,凸顯族群弱勢,支持社會正義的精神越來越淡。紐約是一個充滿衝突與矛盾也是自由進步的城市,塑造過於美好和諧的氛圍實在讓人不大習慣。

太美,太精緻的街頭藝術固然賞心悅目,有時候也會讓人產生是否身在紐約的錯覺。(圖:作者提供)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形容被害者為加害者找到迫害他們的正當理由的心態,筆者看到太美好的紐約市會覺得有點不真實,有點怪怪的。保持有點紊亂,有點無政府狀態的紐約才會讓人自在一點。或許把和我有一樣感受的紐約客統計一下,可以歸納出一個習於髒亂,喜歡衝突,樂於生活在恐怖平衡環境的「老紐約客症候群」也說不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