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拒絕史詩的世代 (一) 賴中強的嘆息

賴中強對拒絕史詩的世代沒有好高騖遠的要求,並不期待史詩的再書寫,他的寄望只是「民進黨:不能只打安全牌,請與社會對話,勇敢提出足以打動關鍵選民的政見訴求。」至少「設法找出3項關鍵政見」,然而,在政見會後他失望了,他搬出了曾被批評經營血汗工廠而備受爭議的郭台銘,說郭台銘提出許多非典型政見遠比民進黨的總統準候選人更能回應他在政見會上的提問。曾經領導太陽花在國會廣場呼風喚雨的一代戰將,居然要求曾經一再領導台灣民眾書寫主權在民史詩的民進黨「不妨看看郭台銘」。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林濁水

上網看文,很是吃了一驚,發現當今居然有人以史詩情懷瞻望世局。

賴中強當了民進黨總統初選政見會提問人,在政見會落幕後,以浪漫情懷落空的口氣發表了一篇文章〈民進黨不能只打安全牌〉,説兩位參選人並沒有擦出太多火花,也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政見訴求。他惋惜民進黨無法再現前一波民主化過程中,例如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般史詩等級的訴求。

一、1990年代是史詩的年代

所謂史詩等級怎麼定義?賴中強沒有說明。其意義試從回顧中追尋:首先,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這兩樣是民進黨領導群眾在街頭和統治者軍警轟轟烈烈持續抗爭了幾年的訴求。當年抗爭愈演愈烈地衝擊統治集團,具備了史詩當有的聲勢;其次,兩個運動秉主權在民的原則,目的既在於重新建立台灣政權的代表性,結束400年外來統治的歷史,也在於結束威權政權新立民主政體;最後,群眾揭竿而起,聲勢固然浩大,但是政治實力仍然遠遜於統治者,於是,在當權者和民眾大和解之下,兩大訴求不只都成為體制的真實,而且根本性地改變了台灣的國家主體。從此歷史走進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過程如此動人,謂之史詩是也。

1990年代根本性地重新定義台灣歷史的主體,重塑國民的國家認同,更改台灣歷史進程,堪稱為史詩等級的運動,至少還有兩項:一項是經過街頭抗爭,突破禁忌,228終於從被遺忘到再記憶,台灣歷史和台灣人都被重新定義,228成為史詩;另一項是在司法追殺之下的台獨運動,包括全台台獨行軍,獨台會,1991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1等等一連串運動,最後統治者妥協修改「刑法100條」,台獨除罪化。從此短短不到10年間,台灣民眾的台灣國家認同迅速從不到5%上升到成為社會主流價值。

到今天,以台灣為國名的國家獨立固然仍不能算是台灣全體共識,但是以兩岸兩國為內涵的國家獨立,在台灣只剩下極少數人否定了。

回顧起來,1990年代真是一個史詩的年代。史詩性的題材在台灣歷史性的、結構性的、根本性的內在矛盾拉扯之下,從結構中許許多多再也撐持不住的裂縫中逐一迸發出來,於是群眾蜂擁而出,挑戰既有體制,終於掀動了整個國家從結構到意識的重新建構。

二、太陽花未完成的史詩

毫無疑問的,群眾的崛起是1990年代台灣史詩展開的關鍵。從這一個角度出發,賴中強的嘆息非常詭異。

賴中強是太陽花佔領國會的主要領袖之一,而太陽花佔領運動又是一百年來強度僅次於228事變的抗官運動,就單一一次的群眾運動來比較,他動員的群眾規模、持續長度、群眾運動技術的創新純熟,運動國際性的感染力⋯⋯在在超過1990年代的任何一次。那麼賴中強為什麼講史詩,指名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卻跳過太陽花運動?理由應該是太陽花聲勢再浩大,但是到現在,除了催生了一個小黨、讓民進黨和柯文哲選舉大勝之外,並沒有像1990年一樣,當運動結束的同時也就是新體的開始或是國民國家認同的換軌。

太陽花固然轟轟烈烈,卻不是平地一聲巨響,突然崛起,而是滙集了2012年之後,彩虹、軍中人權、反核等各式各樣動輒幾萬人的,而且人數年年上升的群眾運動的總能量而爆發出來的。2012~2014年之間,台北街頭風起雲湧,主控台灣政治議題的設定,相對的高層陷入馬王惡鬥僵局,英國媒體說街頭領導了台灣的政治。最後太陽花終於攻佔國會。最令人稱奇的,是任何國家國會被人民攻佔,必是革命狀態,如今太陽花的攻佔是多數民眾支持的,因此這意味著人民對體制、包括藍綠兩大黨的信任已經盪然無存,懷抱著台灣瀕臨需要革命性地重建的心態了。然而這轟轟烈烈的運動由起而落幕直到現在,居然沒有帶來任何體制的變革,於是這太陽花之起固然不平凡得有如奇蹟,其收場竟又平凡到也成了奇蹟,如今換來似乎只是賴中強一聲嘆息。

太陽花聲勢浩大,但是到現在,除了催生了一個小黨、讓民進黨和柯文哲選舉大勝之外,並沒有像1990年一樣,當運動結束的同時也就是新體的開始或是國民國家認同的換軌。(本報資料照)

三、拒絕史詩的世代

是太陽花世代不夠敏銳,掌握不到體制癱瘓的核心意義,提不出改造體制的訴求,以致於沒能讓史詩型的群眾運動轉換成體制重建的力量?並非如此,社運團體和學生進佔國會後,馬上嗆出了響亮的「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號召之下,民眾對憲改支持度迅速上升,2014年4月民進黨民調發現:

1、高達68.7%認為「目前政府體制不能解決重大爭端」。

2、高達68.8%贊同「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2014年新台灣國策智庫12月民調:支持憲改66.5%,反對13.9%;2015年1月新台灣國策智庫民調,73.9%支持,10.4%反對;3月,新台灣國策智庫79.7%比8.0%。

民眾這個高度的支持清楚地指出,1990年代的民主化,完成了主權在民的歷史使命,卻沒有完成建置賴以長治久安的體制這另一個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也由於覺悟到自己憲改的嚴重缺憾,因此以民主先生自我矜貴,並在1996年自傲於已經留下可以30年都不需要再煩惱體制問題的李登輝,在2013年眼見一連串政治亂象後,形同自我否定地急切希望他下一代的國家領導人能夠進行修憲,把他留下的重大體制缺憾彌補起來。然而太陽花群眾和李登輝的期望受到當時朝野兩位領袖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抵制,運動遇到了和1990年代迥然不同的處境,無法透過群眾和當權者的和解而創造新體制完成史詩的書寫。於是歷史的紀錄是馬英九和蔡英文領導了拒絕史詩的世代。

社運團體和學生進佔國會後,馬上嗆出了響亮的「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號召之下,民眾對憲改支持度迅速上升。(本報資料照)

四、誰接下來再寫台灣史詩的下一個篇章?

在政見會中,賴清德重新確認了對太陽花憲改訴求的承諾,很可惜,也很意外的,賴中強並沒有對賴清德的憲改主張進一步的回應,賴中強的理由也許是他已經不再特別肯定太陽花運動時的訴求,也許他認為賴清德只簡單說了憲改方案,而憲改的內容並不滿意或憲改的史詩精神未被呈現,真正的理由我們並不清楚。

看來賴中強對拒絕史詩的世代沒有好高騖遠的要求,並不期待史詩的再書寫,他的寄望只是「民進黨:不能只打安全牌,請與社會對話,勇敢提出足以打動關鍵選民的政見訴求。」至少「設法找出3項關鍵政見」,然而,在政見會後他失望了,稀奇的是這時他搬出了曾被批評經營血汗工廠而備受爭議的郭台銘,他說郭台銘提出許多非典型政見遠比民進黨的總統準候選人更能回應他在政見會上的提問。他認為,儘管郭台銘的公信力仍然有待進一步確認,但畢竟郭台銘已經「突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民進黨不妨看看郭台銘『積極突破』的例子。」

曾經領導太陽花在國會廣場呼風喚雨的一代戰將,居然要求曾經一再領導台灣民眾書寫主權在民史詩的民進黨「不妨看看郭台銘」。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未來台灣人還會繼續書寫無比動人的史詩嗎?如果會,書寫的主角還會是民進黨嗎?如果不是,書寫的會是那一些人?這真是令人震撼的天問!

註:

1. 游盈隆:「1987年解嚴後,影響台灣總體政治發展最重要的單一事件是1991民進黨正式通過台獨黨綱案」游,2012,《天人交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