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 透視中巴經濟走廊系列文章一:源起
◎蕭淵隆 /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
2013年5月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巴基斯坦,在首都伊斯蘭馬巴德(Islamabad)與當時巴基斯坦總統札爾達里(Asif Ali Zardari)、看守內閣總理霍索(Mir Hazar Khan Khoso)會談,李克強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計畫,透過一系列交通與能源基礎建設計畫,打通兩國之間的運輸管道,讓中國取得印度洋出海口,這就是後來的中巴經濟走廊計畫(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 CPEC)。
2015年4月,當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時,與巴基斯坦繼任總理夏立夫(Nawaz Sharif)簽署51項合作協議和備忘錄,正式啟動中巴經濟走廊合作計畫。從中巴官方揭露的眾多計畫項目中,我們大致可看出雙方合作及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建設類與能源類項目,中國要取得直通印度洋出海口,巴基斯坦亟需外界投資其國內各項基礎建設,可謂各取所需。但如此龐大的廊道計畫,其概念究竟從何而起?目前發展的情況如何?
習近平和巴基斯坦總理
巴基斯坦的廊道概念,可由2013年之前提出的兩項計畫談起。
一、2005年的國家貿易走廊 (National Trade Corridor, NTC)
這是從巴基斯坦自身交通網絡與區域整合觀點出發,2005年巴基斯坦政府為了改善全國的運輸交通網以減少運輸成本、增進國家出口競爭力,維持2001年來強勁的經濟成長,提出所謂國家貿易走廊計畫。這是沿著傳統巴國東北─西南向,以印度河為軸心的經濟發展與活動帶開展出來的概念。緊接著在2006年巴國政府通過關於該計畫細部發展項目-國家貿易走廊改善計畫(National Trade Corridor Improvement Program, NTCIP)。大抵上來說NTCIP就是要提高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礎建設的能量,發展與物流、交通有關的產業以提升國家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
而這個改善計畫除了整合國內相關政府機關的施政外,並且很有希望獲得外國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等核心團隊的後續資金協助。然而2008年後,該計畫逐漸因為國內各部門整合困難與財政匱乏而逐漸停擺。不過這個構想仍然喚醒巴基斯坦政府對於區域合作,例如與中國大陸、中亞,甚至裏海、高加索地區諸國的迫切感,理解到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對於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性[ii],並為巴基斯坦立國以來較為封閉的思維打開一扇門,從傳統印巴衝突的窠臼中理解出一條區域整合的道路。
二、貿易能源走廊 (Trade and Energy Corridor, TEC)
下一階段則是比較偏向巴基斯坦以中國大陸能源安全需求角度的貿易能源走廊計畫,這個計畫是以瓜達爾港的興建與營運為其核心,涵蓋管線、公路與鐵路三大部分,呈現上寬下窄的漏斗型,上寬部份指的是西從中亞諸國東至中國大陸新疆;下窄部分指的則是從阿富汗逐漸窄至巴基斯坦,最終結束於瓜達爾港。構想是來自周邊國家的石油或天然氣可以利用巴基斯坦轉運至中國大陸[iii]。上述管線規劃由新疆喀什沿著喀拉崑崙公路至巴基斯坦國內,也可以再銜接至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氣管線,惟巴基斯坦國內段油氣管仍待興建。
至於公路則規劃由新疆省喀什沿著喀拉崑崙公路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興建符合國家級之車道、速限、監控系統及可承載運量的運輸系統。最後在鐵路部分,構想上仍與喀拉崑崙公路重疊,且最終連接到瓜達爾港,一旦建成,中國大陸的石油(氣)供給面將更有保障與多元。惟其中管線與鐵道建置,需要穿越興都庫什山等世界級山系,難度極高,要成為現實並在長年凍雪下穩定運作,仍待技術與經費克服。
相較於之前的國家貿易走廊,中巴貿易能源走廊概念就顯得更具體,更接近現在如火如荼推動的中巴經濟走廊計畫。
參考文獻:
“Note on Pakistan National Trade Corridor Program March 2007,”World Bank,(2018/7/1)。
[ii] 李希光等著,《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旗艦項目研究》(中國北京市:文津出版社,2016年),頁112-116。
[iii] 歐陽承新,《地緣、能源及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南亞與中東)》(臺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社,2013年),頁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