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青別鬼扯》別執著於糧食自給率了,農業不是只有雜糧穀物:敬答郭華仁老師

糧食安全很重要,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絕對不能只看狹隘的「糧食自給率」。不過,長期以來台灣內部關於糧食安全的討論,永遠都在糧食自給率打轉。顯然就是因為大家都被狹隘的農業概念窄化了。

文青別鬼扯

郭華仁老師針對我關於糧食自給率的觀點,提出了批判。

相較於那些只會隱名埋躲在粉專背後罵人的貨色,郭老師願意光明磊落地批評,反而讓人覺得尊重,因此我非常樂意回覆。至於那些只會躲在詭異粉專背後的爛咖,實在不需要理會,我已經直接提告了。

關於糧食自給率問題,相信長期關注【文青別鬼扯】的鬼友必定很清楚我們一貫的立場:

糧食自給率 ≠ 糧食安全

台灣農地面積就這麼大,雜糧多種了,其他作物面積勢必減少。(資料照)

糧食安全很重要,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絕對不能只看狹隘的「糧食自給率」。不過,長期以來台灣內部關於糧食安全的討論,永遠都在糧食自給率打轉。似乎只要不重視糧食自給率,就是不在乎糧食安全,就是要放棄農業。鬼王認為,之所以會有這種思考方式,顯然就是因為大家都被狹隘的農業概念窄化了。

我們先來說個例子吧。好幾年前SHE的Selina因為燒燙傷,因此得施用「人工皮」。請問大部分的人工皮都是用啥做的?答案是「豬皮」。請問用豬皮製作人工皮,這是醫學還是農業?嚴格說來,兩個都是。更重要的是,這是非常厲害的農業。

大家要知道的是,要製作人工皮,這樣的豬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下飼養,且成長的過程中,小豬完全不能出現跟其他豬豬打架受傷、皮膚流血、結痂的狀況。

這種豬好養嗎?非常難!把豬公養超過1,000台斤,送去義民廟當神豬,需要專門的技術。而要把一頭豬養到能製作醫療用的人工皮,更需要專門的技術。可惜的是,台灣現在根本沒這種能力。因此,我們對農業的想像不該窄化到「食物」的概念而已。

同樣的,我們也不該認為,農業只有雜糧穀物。討論糧食自給率的問題時,時常有人上來嗆:不重視糧食自給率,農地難道要去蓋工廠、種農舍嗎?

誰說農地只能種雜糧穀物了?

不種糧食作物、不種小麥玉米黃豆,不代表農地就要荒廢,更不表示農地就要拿來蓋工廠、種農舍。難道種植蔬菜、水果、茶葉不是農業嗎?養豬養雞養蝦不是農業嗎?飼養專門製作人工皮的豬,不是農業嗎?既然農業的型態有這麼多種,為何種植雜糧穀物,才是愛農業愛台灣呢?

既然農業的型態如此多樣,此時我們就面臨抉擇的問題:到底要種啥才好?這就是農業生產結構的問題,而這也牽扯到台灣農地面積總量的根本問題。

台灣的農地面積從戰後至今表面上就一直維持80萬公頃左右,如今因為各種因素影響(污染、違章工廠、廢耕),實際上能耕作的面積可能只剩下50萬公頃了,未來也不可能再擴大。我們不得不說的是,這是台灣非常珍貴的資源。既然農地是台灣寶貴的資源,我們追求的不應該只是「農地農用」而已,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追求「農地的合理化使用」。

您多年來鼓吹雜糧生產,我也從沒說你只是要維護農藝系的利益,刻意打壓園藝與畜產業從業人員。(取自網路)

當台灣只有這麼少面積的農地時,田就只有這麼大,你某種作物多種了,必定會排擠到其他的作物。例如,1950、60年代,當時為了反攻復國、為了出口稻米賺取外匯,所以糧食局致力於灌溉措施的改善,巴不得農村家家戶戶都能種水稻。此種「以糧為綱」的政策,確實讓台灣於1950年代的糧食自給率超過100%。但它造成的影響就是,用來種植蔬菜水果的面積很少,畜產品也少,所以當時國人的飲食幾乎都以米飯為主,蔬菜水果吃的不多,肉吃的更少。

此外,當時為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間接壓縮了平地農地的彈性,政府因此希望進一步增加農地面積,所以決定發展山地農業,當時還特別成立了「山地農牧局」(也就是現在水保局的前身)。然後發展山地農業的後果,就是造成水土保持與環保問題,如今我們都在承擔這樣的惡果。

對追求以糧為綱、糧食自給率的擁戶者來說,雜糧穀物越多越好啊。但大家得清楚一點,糧食作物的特性就是需要大面積生產才符合經濟效益。

台灣農戶多數的經營面積平均下來只有一公頃左右,如果是種植水稻,在機械化的協助下,平均每天只需下田一小時左右,這已經是勞動力的浪費。至於每公頃水稻田,我們就以年收2次,可達共9,000公斤的白米來計算,倘若每戶四口的農家年收入要達到90萬(2010年台灣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為88.5萬元),農戶出售每公斤白米的價格就要高達100元,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請大家注意,這是產地收購價。若推算末端零售價,可能就要到每公斤250左右。平常有在買米知道米價的人必定會說,這根本是莫名其妙的天價!

這說明了什麼?當你的農地面積狹小時,根本不該種植糧食作物(稻米、小麥、玉米皆是如此)。以台灣的狀況來說,若要當一個單靠種米維生的水稻專業戶,你的農地經營規模至少要到5公頃以上才有經濟效益。

其實這樣的問題早在1960年代就已出現。當時李登輝的研究就直接指出,農家種植高麗菜的收益比種植小麥還要好很多,對農民的幫助更大。直到1970年代,因為相關糧食汲取政策的解除,過去以糧為綱的農業政策才獲得鬆綁。台灣農民開始投入各種蔬菜水果的種植,我們的農產品也因此更多樣化。

簡單來說,農業發展到頭來還是要以農民福祉為基礎。

OKAY,我們再回到糧食自給率的問題。

郭老師批評我,並未考慮到「危機」的問題,很多人批評我們的時候,也是從戰爭的角度出發。

自從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現代戰爭的型態早已改變。如今進化到資訊戰的階段,過去那種會拖上好幾年的戰爭型態,幾乎已經不可能出現了。但我們從未說過,戰爭不可能發生,或戰爭出現時,我們就不需要糧食。

相反的,我們認為面對戰爭這種可能性的議題,我們更應該加強的是隨時能種植基礎糧食作物的「能力」,而不是平時就要努力生產吃不完的「量」。

按照國際慣例,安全存量通常為3個月。但台灣的公糧體制已經搞到公糧倉庫的庫存達到90萬公噸,相當於9個月的存量。種了一堆米,增加了糧食自給率,但根本吃不完。每年為了收購、倉儲、加工、出清公糧,就要耗費至少200億台幣,請問這樣耗費人民的稅金,有任何意義嗎?

同樣的,於幾乎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雜糧部分。台灣一貫的作法是:在地存糧一個月,已經啟程在海上運輸的一個月,在國外已經下訂的一個月,總共三個月。

但這幾年來,為了滿足糧食自給率口號的目的,每年光是補貼雜糧種植,也耗費將近120億台幣。但由於台灣農地面積狹小,且台灣氣候根本不適合種植雜糧,產量非常低,對糧食自給率的增加,連1%都達不到。請問這樣有任何意義嗎?

當然,鬼友們勢必會追問,倘若不種雜糧,若戰爭真的發生時要怎麼辦?當然是平時就先儲備好三個月以上的小麥、玉米與黃豆啊!

糧食自給率 ≠ 糧食安全。(資料照)

當然,大家一定又會問,如果戰爭超過三個月呢?

OKAY,倘若真的是持久戰,戰爭要拖上一年半載的。既然台灣根本不適合種植雜糧,當戰爭發生時,你做為國家的決策者,你會選擇種植馬上將農田改為種植農民都已熟悉的水稻、適合台灣氣候的地瓜,還是小麥、玉米?當然,如果你是明智的決策者,必定會選擇前者。

過去鬼王一直強調,面對戰爭的可能性,我們更應重視的是倉儲與物流,不是去想著平時就要自己種。台灣的米已經多到爆炸,每年花120億去補貼雜糧,連增加1%的糧食自給率也達不到。況且倘若戰爭真的發生了,立即全數改種水稻、地瓜才能符合需求,而不是雜糧作物。當然啦,有人會說,可是我就想吃麵包麵條啊。孩子啊,當戰爭都已走到這種地步時,你覺得還有必要去計較這些嗎?

簡單來說,對於戰爭這種可能性的議題,鬼王仍舊認為,強化我們的倉儲與物流能力,才是必要的。這篇PO文我使用的是上次農糧署副署長堅稱公糧沒有賤賣出口的影片,我想請大家注意一下他背後的公糧倉庫。明眼人應該一下就能觀察到,這是非常老舊、品質惡劣的倉庫。糧倉爛,就會增加糧食的耗損。2012 APEC會議關於糧食安全的討論就清楚指出,亞洲許多國家的糧倉非常落後,光是倉儲所造成的耗損就可能高達2% - 5%。如果再加上惡質的採收後處理與浪費導致的耗損,可能就高達27%。

鬼王認為,與其每年都要耗費人民將近2 - 300億投入糧食生產,然後又讓一堆糧食爛掉,還不如一次就花個200億來改善全國的公糧倉庫。

總的來說,糧食安全涉及到的面向很多,糧食自給率 ≠ 糧食安全。不重視糧食自給率,不代表不重視糧食安全。同樣的,農業的面向很廣,可以種的東西很多,可以提高農民收入的蔬菜水果種類很多,與其讓政府透過補貼來維持雜糧生產,還不如讓農民自由發揮、自己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樣態。

最後,郭老師於文中故意提,反對「糧食自給率」到頭來就是爽到糧商。您身為台大教授,也沒必要這樣刻意迂迴式的抹黑,講的好像是我是糧商的代言人一樣。

台灣農地面積就這麼大,雜糧多種了,其他作物面積勢必減少。您多年來鼓吹雜糧生產,我也從沒說你只是要維護農藝系的利益,刻意打壓園藝與畜產業從業人員。任何一項政策的執行,必定會有受益者與受害者,真的沒必要用這種含沙射影的方式討論問題。以您的高度,應該還能持平看懂這點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文青別鬼扯 別執著於糧食自給率了,農業不是只有雜糧穀物:敬答郭華仁老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