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神楽坂週記》人定勝天,但不一定會一直贏下去:「玉川毒水」與田澤湖

在電發出去、水引進來、秋田縣發大⋯⋯不,富國強兵與殖產興業的國策之下,玉川河水統制計畫的土木工程很快地付諸實行了。只是,不只是湖中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就連原本導水的最大理由—水力發電廠的機組,也因為快速酸化的水質而迅速折舊受損;田澤湖下游的農業區,也同樣受酸性湖水所累。「玉川河水統制計畫」不但徹底破產,還產生了難以預料並解決的新問題。

神楽坂雯麗

2010年底,一則在台灣可能除了生物學家以外就不太有人關心的新聞,出現在全日本的媒體版面上。被認為已經在1940年代絕種的秋田縣田澤湖特有種魚類「國鱒」(Kunimasu Salmon,或譯為國松鮭),在山梨縣富士五湖之一的西湖被發現。而七十多年來被認為早已絕跡的國鱒,其「絕種」並不是由於濫捕、外來種天敵入侵,或者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而不過是因為一條人工水道。

在1940年代絕種的秋田縣田澤湖特有種魚類「國鱒」。(圖:取自IG)

位於秋田縣仙北市,湖面標高海拔249公尺的田澤湖,雖然面積在日本湖泊中只能排上第19名,卻是日本最深的湖泊—最深處達到湖面下174.4公尺。因為深度足夠,即使在冬季,湖面也不會結冰,更由於陽光從淺到深折射出翡翠到深藍的豐富層次,甚至有「日本的貝加爾湖」之稱。風光明媚的田澤湖區被指定為縣立的自然公園,也因為美麗的湖水與湖岸風光,而被選入「日本百景」;然而,看似優雅的深藍色湖面之下,至今卻僅有少數強韌的野生魚類能夠存活。在壯麗的湖面景觀之下,田澤湖卻同時背負著「死亡之湖」的惡名。

位於秋田縣仙北市,湖面標高海拔249公尺的田澤湖,雖然面積在日本湖泊中只能排上第19名,卻是日本最深的湖泊—最深處達到湖面下174.4公尺。(www.jalan.net/)

七十多年前,田澤湖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大部分的淡水湖一樣,是個生物資源豐富的穩定水體。自古以來就有以漁業為生的居民在湖畔定居,形成聚落。其中國鱒更是具有相當經濟價值的漁獲,許多世代以來一直有專業的漁師以捕撈國鱒為生。田澤湖本身相對封閉,並沒有大量的河水流入流出,這樣穩定的環境也讓國鱒成了僅存在田澤湖中的特有種。

1940年,已經在戰爭動員狀態下的日本政府,為了讓田澤湖發揮水力發電的最大價值,同時中和鄰近具有火山性強酸的玉川河水—其源頭玉川溫泉以鹽酸成分為主的湧水,酸鹼值達到pH1.05的強酸性—制定了「玉川河水統制計畫」。有著日本第一強酸成分的玉川溫泉水,雖然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有著治病、強身的療效,但每每在大雨溢流之下,致使下游農業區的農作物枯萎,而有著「玉川毒水」的恐怖稱號。從江戶時代開始,地方上的主政者就曾經試圖改善玉川的土質與水質,但受限於科技限制,數百年來也不見明顯的成果。

那麼,到了科學昌明的二十世紀三〇年代,擁有了現代土木技術與知識的新興列強—大日本帝國,應該能實現這幾百年來的未竟之願了吧。「玉川河水統制計畫」規劃透過人工水道將玉川河水引入田澤湖中,利用深邃、大量的田澤湖水中和其酸性,這一來也能補足田澤湖缺乏流水補充的天然劣勢,讓下游的水力發電廠產出更多電力、輕重工業也有迫切需要的水力供應,並惠及下游許多需要灌溉的農業區,徹底解決「玉川毒水」帶來的困擾,是個在報告書中看起來一石多鳥的完美計畫。在電發出去、水引進來、秋田縣發大⋯⋯不,富國強兵與殖產興業的國策之下,玉川河水統制計畫的土木工程很快地付諸實行了。

「玉川河水統制計畫」規劃透過人工水道將玉川河水引入田澤湖中,利用深邃、大量的田澤湖水中和其酸性。圖為田澤疏水地區入植地平面圖。(維基共享)

1940年,引水設施完工後,強酸性的玉川河水一如計畫滾滾湧入田澤湖。雖則戰爭最後還是打敗了,但總還是完成了現代日本一大重要水利工程;但是主事者很快就發現他們的計畫有一大漏洞:田澤湖看似龐大的湖水,非但不足以中和「玉川毒水」,湖水pH值反而不斷地下降。戰後不過數年,田澤湖中原本豐富的生態系統就幾乎消滅殆盡,而國鱒也在1948年最後一次被觀察到之後就被視為徹底絕跡了。

不只是湖中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就連原本導水的最大理由—水力發電廠的機組,也因為快速酸化的水質而迅速折舊受損;田澤湖下游的農業區,也同樣受酸性湖水所累。「玉川河水統制計畫」不但徹底破產,還產生了難以預料並解決的新問題。

其後從1970年代起,地方政府與電力公司合作,針對玉川的酸性泉水以石灰石中和溫泉水的方式,試圖降低水中的酸性,1991年起也啟用了中和設施,如此這般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與無數經費、人力與物力,才讓下游的水質稍有改善的趨勢。但即使到了今天,田澤湖擾動較為平靜的深層湖水,依然有著無法讓國鱒與其他許多魚類生存的高酸性。

那麼,原本被認為已經絕種的國鱒,又是怎麼躲過這場無妄之災,在其他縣市的湖水中倖存下來,並在事隔70年後被重新發現的呢?

經過考證,原來在「玉川河水統制計畫」付諸實施前的1935年,偶然地有10萬尾的國鱒魚苗,被人工放流到富士五湖的湖水中,雖則在這70年當中不時被釣客或漁夫捕獲,但「國鱒早已絕種」的固有觀念讓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釣到的是一條被宣告絕種的魚,直到有著專業生物學背景的學者發現為止。這顯然不是預見到日後國鱒的原始棲息地會被破壞,而有意識採取的預防措施,而是單純的漁業活動的一環;無論如何,這個由人類的自私與短視所鑄下的大錯,總算有一絲彌補的機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