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故宮台灣化與台灣故宮化 —中國建制馴化下的台灣本土化

在民進黨兩位有名的故宮院長主導之下,無論是故宮台灣化或台灣故宮化,本質上都是不挑戰中國建制,甚至被中國體制馴化下的台灣本土化。都是非常典型的後殖民現象:雖然在權力力上掙脫了殖民統治,但是在文化價值上仍然受到舊殖民政權的制約。

林濁水

3月21日,磨刀霍霍的國民黨立委因為新任院長吳密察在立法院答詢時一句「故宮台灣化是假議題」,有的放下利刄、有的甚至笑逐顏開,倒過來大大稱讚民進黨的新館長,緊張的行政院和民進黨立委全都鬆了一口氣。陳其南掀起的故宮台灣化風波終於落幕。

然而,力挺陳其南的一些獨派人士恐怕免不了扼腕深深嘆息:台灣的本土化命運多舛。是這樣嗎?且好好的深入探討。

故宮的奇特使命

故宮這一個在世界文化史上非常有地位的博物館,在體制上特別無比,館長是政治任命的內閣閣員,這是任何一個正常國家都不會有的體制,羅浮宮、大英博物館那些比故宮更顯赫的博物館,館長沒有一個是「政治任命」的內閣閣員。體制這樣怪異,來由是國民黨政權退據台灣後,雖然和中共都宣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但是受制於大陸太大、台灣太小的現實,統治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合法性岌岌可危,於是擁有的故宮,由於藏有統治中國的歷代漢人和滿清皇帝才有的珍寶器物,便有了一個古怪的想法:把擁有故宮當成自己是中國文化正統和政權正統兩者合一的唯一合法繼承者的佐證。換句話說,就是把故宮當成統治者傳位的「皇權玉璽」。故宮器物既然形同玉璽,館長成了掌璽大臣,當然得位居閣員之列,無庸置疑。

新任院長吳密察在立法院答詢時一句「故宮台灣化是假議題」,陳其南掀起的故宮台灣化風波終於落幕。(本報資料照)

只是,故宮這樣的古怪定位,在國民黨雖然認為理所當然,但是從台灣本土主體立場出發,當然難以接受,所以在國會全面改選後,便有民進黨立委強烈質疑,認為故宮本質上既然是博物館,就應該回歸正常國家博物館的體制,成為文建會管轄眾多博物館中的一個,而不應該從眾博物館中割裂出來,繼續維持直接隸屬行政院的怪異體制,繼續承擔封建王朝思想下的「傳位玉璽」的功能。

國會全面改選後,被以同樣的民主理念檢討的機關還有國史館,民進黨立委認為「官定國史」這個封建時代的制度違反自由主義的價值,所以應該把國史館轉型成為正常國家的國家檔案館。

但想也知道的,在國民黨執政的1990年代,民進黨立委這樣的改革主張根本沒有實踐的機會,所以他們的期望理當在政權輪替後才有可能成真,不料,2000年政權輪替了,他們的期望仍然落空。

陳水扁政府並不採納民進黨立委從體制正常化、功能現代化的角度對故宮和國史館進行改造的主張。然而,民進黨獨派的新館長上台之後,無法不感受到這兩個館的功能和自己的立場有扞格的地方,於是他們採取依循舊體制,然後加以本土化的策略。其中最戲劇性的便是故宮的改革。杜正勝上台後,改革計劃最驚人,他不但反對揚棄舊體制把故宮館長任命去政治化,反而要進一步強化館長身份的政治性,他認為故宮館長只是閣員,政治地位不夠,他認為應該把故宮提升為和行政、立法等五院一樣地位的「文化院」,院長從行政院下的閣員升格為和行政院長一樣地位的文化院長。這種把大中國五權憲法體制進一步發揚光大成六權體制,以推動本土化的構想,連國民黨都吃不消,最後只好不了了之。但是他強化館長和故宮的地位的努力並沒有因此放棄,他退而求其次,推動蓋故宮南院,然後決定南院以亞洲文化為主體。

當時有民進黨立委強烈反對。理由是,既然南院強調的是亞洲而和故宮強調的漢、滿宮庭典藏不一樣,那麼為什麼不自己獨立成亞洲館,卻要繼續叫南故宮這中國皇朝的名義而隸屬於杜正勝當館長的故宮之下;其二,在台灣的博物館中,故宮資源特別豐厚,這樣豐厚的資源應該學當年羅浮宮的作法,基於多元主義的精神用來協助其他不同的博物館強化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以故宮之名四處拓展版圖;其三,亞洲那麼大,文化那麼多元,文物那麼多,要蓋一個館容納,根本是文化知識上的大外行,再加上博物館在世界各地蓋起來,都努力收藏文物,當各國都嚴禁文物出國後,還要蓋這樣的包山包海的博物館,怎麼可能做到!大英帝國博物館做得到有其不可能模仿的背景:部隊出征各大洲,各地文物齊進來。因此我斷言故宮南院將來必然在營運上出現高度的困難。如今真是不幸言中。

故宮這一個在世界文化史上非常有地位的博物館,在體制上特別無比,館長是政治任命的內閣閣員,這是任何一個正常國家都不會有的體制。(本報資料照)

然而,杜正勝既然在嘉義蓋了南院,自然而然,有民進黨縣市長和立委紛紛跟進,說他們的地方也要。如果他們真的要到了,那由杜正勝這一個台獨院長開頭,中國故宮豈不是就在台灣遍地開花,形成了舉世所無的「台灣故宮化」的怪象?

等到陳其南當院長,他倒是有一個進步的主張,那就是故宮院長應該專業任用,採取任期制,揚棄政治任命的彰顯封建精神的體制,這很不錯;但是可惜他又節外生枝地發明了「故宮台灣化」的政策,這就離譜了。明明典藏的是歷代大漢皇帝和滿清皇帝的宮廷器物,本質那麼強烈而清楚,要怎樣台灣化?

本來,本土化是好事,陳其南的「土著化」理論也很精彩,只是還活著的人和社會固然可以透過學習、創造而有什麼化什麼化的;但已經成為「典藏」而完全「去實用化」幾百幾千年的中國、滿人皇家器物怎麽化?

庶民自己的文化的土著化,使台灣文化很自然地形成了混搭的現象,而有這樣那樣的中國元素在內;但所謂「化」,則無論中國化或是台灣化,都是單一取向的強烈規訓性格。很難說不是受中國傳統同化觀念的制約,而同化觀念正是大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粗暴的面向。

實務上,有些博物館強調的特色是本土性,有些則是「異國性」,而異國性正是大英博物館最精彩的地方。無論如何,有的本土性,有的異國性,各有不同特色的維持,才是任何博物館都最應該做的事。

杜正勝在嘉義蓋了南院,自然而然,有民進黨縣市長和立委紛紛跟進,如果他們真的要到了,中國故宮豈不是就在台灣遍地開花,形成了舉世所無的「台灣故宮化」的怪象?(本報資料照)

在民進黨兩位有名的院長主導之下,無論是故宮台灣化或台灣故宮化,本質上都是不挑戰中國建制,甚至被中國體制馴化下的台灣本土化。都是非常典型的後殖民現象:雖然在權力力上掙脫了殖民統治,但是在文化價值上仍然受到舊殖民政權的制約。幸而等到吳密察當館長才揚棄了後殖民現象的制約:先是當國史館長時力推廢國史館,等到當故宮館長時,結束故宮台灣化政策。可惜,由於民進黨政務高層中後殖民心態仍然嚴重,成為吳密察推動政策的重大阻力,以致於直到他卸職,廢國史館工程仍未完成,至於未來館長是不是能延續他的現代化改革路線,還是倒退回後殖民途徑,就更令人擔心了。由此可見,未來他對故宮體制的現代化改革能做到什麼程度,恐怕也不是簡單的事。

民進黨政策或主張受到後殖民心態制約的,其實還不只是國史館、故宮的管理,也在其他地方可以看到。例如,最近民進黨內有一種說法就是民進黨應該由台灣人的黨蛻變成華人的黨,是一個受到國民黨的中華體制馴化下的産品,這樣的馴化使精神從現代化的西發利亞世界退化為前現代的傳統世界,就像美國人說共和黨從美國人的黨退化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黨一樣,令現代人難以理解。

從這些例子再加上轉型正義遇到的種種困難來看,一個被殖民統治過的地方,要解殖民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前後執政加起來都超過十一年了,國史館,故宮的發展才走到這個地步。如今到底還是有了正面的開始,衷心期待能更往深化的方向走下去,徹底從後殖民陷阱中走出來,真正走上自由化、多元主義又健康的本土化大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