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鬼王來鬼扯》 《島耕作農業論》:走下神壇的農業

只有當我們將農業當成與其他行業毫無二致的產業時,農業領域內的經營行為才會追求經濟理性的原則。當我們卸下農民所背負的神聖道德使命時,農民身份本身才不具備任何特殊性,農民才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找尋出路。

 鬼王

【島耕作農業論】算是對現今日本農業困境的反思。但體察島耕作對日本農業的反思之時,我們才驚覺到,台灣農業與日本農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而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時,台灣則亦步亦趨,從未反思,更從未反悔。

【島耕作農業論】算是對現今日本農業困境的反思。但體察島耕作對日本農業的反思之時,我們才驚覺到,台灣農業與日本農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圖:遠足提供)

日本農業最大的問題在於,耕地的零碎化與從1960年代起實施的社福式稻米收購政策。耕地的零碎化導致農家經營面積過小,難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不過,對執政當局而言,「日本的農業被當作一群選票」。當他們試圖保護、掌控所謂的「小農」時,其實也阻礙了土地整併、擴大經營面積的可能性。此外,隨著經濟成長與都會區域範圍的擴大,諸多農地隨時都可能因為都市計劃更新而出現價格一飛沖天的狀況。因此,農民更不願意釋出農地祖產,農地也越來越像是投機性的耐久財。

另一方面,日本稻米收購價格的制訂是以都市勞工階級的薪資水準為計算基準。假如勞工平均薪資是S元,而每戶農家稻米的生產量是N公斤,政府的稻米收購價格就是每公斤S/N元。這樣的計算概念雖然有提高農家收益的效果,但卻與稻米的實際價值脫鉤,日本也因此成為全球米價最高的國家。

當農地難以整併,零碎化導致經營成本過高,加上國家干預導致最重要的稻米價格被扭曲後,日本農業就逐漸走向衰退的道路。儘管農業人口減少是全球共同的趨勢,但在歐美,特別是荷蘭等農業強國,農業產值並未因此衰退。但在日本,農村人口嚴重外移,農地廢耕,許多農村已出現滅村的狀況,顯然已是普遍的困境。

有趣的是,隨著農業愈加頹圮,社會輿論高喊農業具有「特殊性」的呼聲則是越來越強烈。如同島耕作所言,農林水產省、農協與農林派議員,共同形成了共謀農業財政預算的鐵三角。彼此互相吹噓農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要求政府給予更多的補貼。而補貼就如同嗎啡,上了癮之後,用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原本就已衰弱的農業體質,只能持續墮落至病入膏肓。

日本如此,台灣可說毫無二致。同樣在農地零碎化的狀況下,農委會每年度的預算,其中有高達將近八成用於農業補貼。與此同時,許多人則高喊農業的特殊性,強調農業有「生活」與「生態」的功能,農業剎那間變成道德議題,變成生活風格問題,變成要教導小學生感恩惜福的課題。而農業最基本的「生產」面向,則被輿論徹底遺忘。

對於日本農業的困境,島耕作提出的解方在於:不要再將農業「特殊化」。當我們將農業當成特殊的產業與領域時,國家就是必得投入大量的補貼。但是,「若是用政策去保護那些那些經營不善的非專業農家,這種行為根本是在浪費納稅人的辛苦稅金」。只有當我們將農業當成與其他行業毫無二致的產業時,農業領域內的經營行為才會追求經濟理性的原則。當我們卸下農民所背負的神聖道德使命時,農民身份本身才不具備任何特殊性,農民才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找尋出路。

台灣農業何嘗不是如此?

農民被賦予了太多的道德意涵,而農業身份又與許多補貼綁在一起,再加上台灣高昂的農地價格,如今務農似乎越來越像是「農二代」才有辦法玩的遊戲。而道德身份則又成為許多不具專業之農民要求政府補貼的護身符。

解救農業困境,其實只要將其請下神壇即可,而不是將農業往更高的神壇上推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