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歐洲之心》聖尼古拉的現代告白:黑彼得是種族歧視嗎?

尊重在地傳統與維護普世人權之間如何權衡?這是困難的問題。我們唯有在對在地傳統進行過深刻的了解後,才有機會從該社會核心中,找到真正翻轉論述與開創新思維的切入點。

陳玫妏/旅荷譯者,荷蘭萊登大學區域研究所博士

幾年前,在一場於鹿特丹舉行,迎接聖尼古拉乘汽船來到荷蘭的慶典遊行上,一名抗議黑彼得的群眾喊著,「這是一個種族歧視的傳統!」「不,這是一個荷蘭的傳統!」一位擁護黑彼得的群眾這樣喊回去。荷蘭於每年11月中旬開始,一直到12月5日/6日的「聖尼古拉節」(Sinterklaas),與近年來針對他的隨從「黑彼得」(Zwarte Piet)所引發的全球爭議,牽動的是該尊重在地傳統,還是普世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

抗議黑彼得的群眾。(https://www.sevendays.nl)

荷蘭有兩個聖誕節,一個是12月5日的「聖尼古拉節」,一個是12月25日的「聖誕節」。有時前者的重要性還大過後者。每年自11月中旬開始,一直到12月5日聖尼古拉回去西班牙的前夕,荷蘭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不同關於「聖尼古拉節」的慶祝活動。這段期間,在荷蘭全國各地的商店裡,會出現只有這時才有的應景商品:薑餅球(pepernoot)、肉桂餅乾(speculaas)、長棍麵包字母(banketletter)或巧克力字母(孩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巧克力硬幣、動物糖(suikerbeest)(動物造型軟糖)和杏仁膏(marzipan)等。近年來新創的商品還包括薑餅麵包餅乾、聖尼古拉造型巧克力等。

聖尼古拉在11月中旬到達後,一直到12月6日清晨離開為止,都會騎著白馬,在夜晚飛過一個又一個的屋頂,將禮物透過煙囪送給乖巧的孩子。他同時也會拜訪學校、醫院、購物中心等。隨行的黑彼得會協助他判斷孩子是否乖巧,是該發送禮物,還是該拿出掃把打屁股。在12月5日這個發送禮物的重要日子裡,孩子們會在睡前,在鞋子裡放上一根蘿蔔、一些馬草、旁邊放碗水(給聖尼古拉的馬吃喝),並將鞋子放在壁爐(或中央暖氣)旁。在荷蘭南部與比利時,他們還會放上一杯咖啡給黑彼得。孩子們會唱著聖尼古拉的歌曲入睡。第二天醒來後,他們會發現鞋子裡放著糖果或小禮物。

雖然荷蘭當代的「聖尼古拉節」主要是給孩子過的節日,但不嫌麻煩的大人,也能從中享受樂趣。這個小禮物被稱為「聖尼古拉的驚喜」。大人常耗盡心思,以具創意的方式進行包裝。在小禮物旁,還可搭配寫給受禮者的小詩。詩的內容常以戲謔的方式描述受禮者的個性,調侃他眾所皆知的「壞」習慣。因此除了迎接聖尼古拉與黑彼得抵達時,如嘉年華會般的集會與遊行外,「聖尼古拉節」也提供了全荷蘭社會一段家庭團聚、老少同樂、親子共融的歡樂時光。這也難怪大多數荷蘭人,即使被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大帽,仍聲嘶力竭地要捍衛這個「傳統文化」。

聖尼古拉的變身記

據傳,聖尼古拉的形象根據的是,歷史上一位在現今土耳其境內米拉(Myra)地區的希臘主教聖徒尼古拉(Saint Nicholas)(270-343)。現館藏於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一幅由安基利柯(Fra Angelico)修士繪製的木板畫「聖尼古拉的故事」(1437),描述了聖尼古拉的生平事蹟。聖尼古拉是一個非常樂善好施的人,傳說中他曾悄悄救濟窮人,後成為兒童的保護者,並在前往聖地的航行中,平息怒濤洶湧的大海,因此又是水手的守護神。

「聖尼古拉的故事」。(圖:網路)

如同許多神話傳說一般,不管是聖尼古拉,或是黑彼得,其形象都隨著時空的移轉,而產生過許多的變形。據說會悄悄送禮物給人的聖尼古拉,是希臘和羅馬教會裡最有名的聖人之一。英國神話學家埃萊娜.艾德琳.古爾博(Hélène Adeline Guerber)在《北國的神話》(Myths of Northern Lands)(1895: 61)中,將聖尼古拉追溯到北歐神話中,異教崇拜的奧丁神(Odin)(雷神索爾的父親)。奧丁的座騎斯萊布尼爾(Sleipnir),毛白勝雪,可在天空飛行。奧丁雙肩上總棲息著兩隻烏鴉,而這兩隻烏鴉會停在屋頂的煙囪旁,為奧丁分辨凡人的好與壞。這與聖尼古拉也騎著白馬在天空飛行,黑彼得在煙囪口協助他判斷孩子的乖巧、淘氣等,確有其相像之處。儘管當代學者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但可以確定的是,聖尼古拉的故事蘊藏著許多非教會的元素。

基於聖尼古拉樂善好施的形象,中古世紀出現的「聖尼古拉節」,常結合濟助窮人與狂歡慶典的雙重特性。人們會將錢放到窮人的鞋裡(如同現代父母將錢放到孩子的鞋裡一般),並舉行一場嘉年華會,透過扮裝和喝得酩酊大醉,來翻轉日常的角色結構。而在十六、十七世紀,遭宗教改革浪潮橫掃的歐洲,由於新教徒意圖廢止聖徒崇拜的天主教傳統,因此禁止了「聖尼古拉節」,只留下了給禮物的傳統,但將日期從12月5日,移到了聖誕節前夕—12月24日。新獨立的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1581-1795)儘管成為新教徒的國度,但仍無法完全捨棄公眾的聖尼古拉慶典。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頭和市集裡,到了11月底、12月初,仍會有人穿上紅色的衣服扮演聖尼古拉。

於十七世紀自歐洲移民到美國新大陸追求宗教自由的新教徒中,同樣有著不願捨棄「聖尼古拉節」的荷蘭人。荷蘭語的「聖尼古拉」(Sinter Klass)很快就變成眾所週知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1821年,一位美國教士克萊門特.克拉克.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為他的孩子們寫了《聖尼古拉來訪》(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一詩。詩中將聖尼古拉描述為一個身穿毛衣,臉色紅潤,身形圓滾滾,鬍鬚像雪一樣白,笑起來全身會像果凍一樣顫動的快樂老精靈

1863年,被譽為「美國卡通之父」,於德國出生的美國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Thomas Nast),在《哈潑周刊》(Harper’s Weekly)一月三號出刊的封面上,首度繪製了現代版的聖誕老人。在往後的三十年,他持續繪製聖誕老人,將摩爾詩中的聖尼古拉穿上了紅衣、搭配白色皮毛,並戴上了一條大皮帶,逐漸為現代的聖誕老人定型。可口可樂公司更是讓聖誕老人成為家喻戶曉人物的重要推手。自1931年到1964年,可口可樂的廣告為聖誕老人塑造的形象是,一個發送玩具禮物,停下來讀信時會喝一瓶可樂,並拜訪熬夜歡迎他的孩子們的人物。

可口可樂版的聖誕老人。(圖:網路)

聖尼古拉與黑彼得

「聖尼古拉節」之所以在當代,特別是近幾年來,再次引發存廢爭議,主要是因為他的隨從與助手—黑彼得。這個角色的現代版本首次出現於1850年出版,由揚.申克曼(Jan Schenkman)(1806-1863)所著的《聖尼古拉與他的幫手》(Sint Nikolaas en zijn knecht)一書中。在該書中,這群臉色黝黑的幫手被描繪為來自西班牙的摩爾人(Moor)。隨著該書的持續再版,黑彼得身穿色彩鮮艷的文藝復興時期服裝、戴著假捲髮、一張大黑臉上塗著鮮豔的紅唇膏,以及金色大耳環的形象,逐漸定型。他們手上經常拿著大麻袋,裡面裝滿薑餅球、動物糖等甜點,沿路撒給孩童們享用。但與此同時,這些大麻袋也能用來裝不聽話的孩子,把他們「綁架」到西班牙去。事實上,在黑彼得這個角色進入聖尼古拉的民間傳說之前,這些會拿掃把打孩子、綁架孩子、對孩子態度嚴厲的特質,是附著在聖尼古拉身上的。黑彼得的出現,不僅軟化了聖人的嚴厲形象,也為這個節慶增添了許多趣味的色彩。隨著時代的變遷,故事中的黑彼得也從相對笨拙的幫手,演變為聖尼古拉身邊的得力助手。

申克曼也創作聖尼古拉節慶歌曲的歌詞,其中一首最為荷蘭人熟知的是《瞧遠方那汽船》(Zie ginds komt de stoomboot),其中完整呈現該書的故事大意:

瞧遠方那汽船又從西班牙來 

Zie ginds komt de stoomboot uit Spanje weer aan

船頭上是我們的聖尼古拉 

Hij brengt ons Sint Nicolaas, ik zie hem al staan

看小馬在甲板上上下地跳 

Hoe huppelt zijn paardje het dek op en neer

那五彩的旗子在風裡來回地飄 

Hoe waaien de wimpels al heen en al weer

他的隨從笑了並對我們說啊 

Zijn knecht staat te lachten en roept ons reeds toe:

乖巧的人有糖吃,淘氣的人則挨打 

Wie zoet is krijgt lekkers, wie stout is de roe!

親愛的聖尼古拉,喔,來找我吧 

Och lieve Sint Nicolaas, och kom ook bij mij

不要只是悄悄地經過我們家 

En rij dan niet stilletjes ons huisje voorbij

近十年來,這個在荷蘭當代社會中更多是屬於家庭團聚和孩子的節慶,被蒙上了一層種族歧視的陰影。

荷蘭在加勒比海南部的屬地古拉索(Curaçao),其前任首相伊瓦爾.艾斯傑斯(Ivar Asjes)便曾於任內公開反對這個傳統,並在慶典舉行時,以彩虹妝取代了黑彼得的黑臉。2009年,古拉索出生,現居於荷蘭的詩人與表演者昆西.加里奧(Quinsy Gario),穿著一件寫著「黑彼得是種族歧視」字樣的T恤,到多德雷赫特(Dordrecht)聖尼古拉的遊行隊伍中抗議,卻遭到警察使用胡椒噴霧並被逮捕。這個事件激化了荷蘭社會擁護黑彼得和抗議黑彼得群眾之間的衝突。大多數的荷蘭人(白人)對於這個傳統是種族歧視、是重現奴隸買賣的指控,反應是憤怒與激烈的。在社群媒體上,許多荷蘭人極力辯護,黑彼得的臉之所以是黑的,是因為他爬進煙囪送禮物才弄黑的。在一份2013年進行的民調中,有92%的荷蘭民眾,不認為黑彼得是種族歧視,或將他與奴隸買賣聯想在一起,有92%的民眾,反對針對這個角色的外型做變動。到了2018年,在一份類似的民調中,仍有88%的民眾不認為黑彼得是種族歧視,但有54%的民眾,滿意於黑彼得以半煤炭與全黑臉混合的方式出現。

與黑彼得的近身接觸

今年11月30日,當我正在小鎮的圖書館裡擔任志工,陪伴一群出現失智症狀的獨居老人喝茶、聊天時,三位拿著大麻袋的黑彼得突然翩翩來到,讓老人們與志工們都驚喜的失聲尖叫。定睛一看,這三位黑彼得都是由荷蘭女性所扮成的。她們根據黑彼得的公認形象,穿上鮮艷的服裝,滿臉化黑妝,嘴唇上塗著鮮紅的唇膏,頭上戴著假捲髮。他們從大麻袋裡抓出一把又一把的薑餅球和動物軟糖,分送給桌子旁的每位老人。從旁經過的大人、孩子們,只要過來要的,也人人有份。

現身小鎮圖書館的黑彼得。(圖:作者拍攝)

一位黑彼得對我們的志工工作很好奇,與我攀談了起來。在交談中,當我問她,「黑彼得是荷蘭的傳統嗎?」她說:「是的,但現在有人反對,做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儘管如此,許多老人還是搶著與黑彼得拍照留念。其中一位老人還笑著問我:「你怕不怕黑彼得啊?」意味著,我如果不是個「乖孩子」,可是會被黑彼得抓走的喲。在了解了聖尼古拉與黑彼得的故事後,不禁讓我聯想到台灣民間虎姑婆的傳說,以及那首讓許多台灣孩子嚇得不敢不睡的兒歌〈虎姑婆〉:「虎姑婆別咬我,乖乖的孩子睡著了....」。

黑彼得在荷蘭與全球不同地方所掀起的爭議,相信仍會持續下去。荷蘭主流社會對黑彼得的捍衛與熱愛,看來也不可能中斷。在尊重在地傳統與維護普世人權之間如何權衡?這是困難的問題。但我相信,我們唯有在對在地傳統進行過深刻的了解後,才有機會從該社會核心中,找到真正翻轉論述與開創新思維的切入點。

參考書目

Guerber, H. A.,1895,Myths of Northern Lands(《北國的神話》)。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