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霖/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教育部新南向留學獎學金
世人關注緬甸西部若開邦(Rakhine State)的羅興亞(Rohingya)衝突,但在緬北鄰近中國的克欽邦(Kachin State),卻也有另一場寧靜屠殺。2018年起,緬甸軍政府加大對克欽獨立武裝部隊(Kachin Independence Army, KIA)的鎮壓,聯合國緬甸人權特派調查員李亮喜(Yanghee Lee)表示,緬甸北部的克欽邦,正發生規模性的迫害,超過一萬以上的難民逃亡到中國邊境,甚至許多老人、小孩躲藏叢林之中,緬甸軍方為了殲滅克欽獨立軍,進行連串空中轟炸,生靈塗炭,卻因為地處偏遠,相較羅興亞的大批難民數量,克欽族的苦難,卻沒有太多的國際關注。
緊連中國雲南的克欽邦,位在緬甸東北方,首府密支那(Mytikyina),是緬甸盛產翡翠玉石的重要產地,該地長期與中國進行邊境貿易,中國近年在克欽邦建立水壩用以發電,卻也遭到抗議而停工,自1961年起,克欽獨立解放軍與緬甸中央軍隊,長期發生大小不斷的軍事衝突至今,即使聯合國及多個人權組織,多次呼籲緬甸軍方停止武力攻擊,國際團體進入克欽邦救援的要求,卻也經常遭到拒絕。
緊連中國雲南的克欽邦,位在緬甸東北方,首府密支那,是緬甸盛產翡翠玉石的重要產地。(Free Burma Rangers)
緬甸各民族邦與複雜的族群關係當中,翁山蘇姬仍是最大的交集,民眾仍對翁山抱有希望,她率領的全國民主聯盟,在2015年勝選,2016年正式與軍政府籌組政府,一躍成為執政黨,但緬甸長期累積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雖因憲法排除有外籍親屬人士,不能擔任領導人的「翁山條款」,全民盟卻創建「國務資政」一職,讓翁山蘇姬成為緬甸實質領袖,但僅能掌管教育、文化、外交、經濟等事務,軍事、內政仍牢牢掌控在軍人手中,要如何平衡緬甸軍方舊勢力以及文人政府,翁山蘇姬一直如履薄冰。
緬甸軍方為了殲滅克欽獨立軍,進行連串空中轟炸,生靈塗炭,卻因為地處偏遠,相較羅興亞的大批難民數量,克欽族的苦難,卻沒有太多的國際關注。圖為克欽獨立軍。(REUTERS)
2018年5月,我曾造訪克欽邦,在行程安排限制,只到達鄰近首府密支那的八莫,位在伊洛瓦底江上游,鎮上塵土飛揚,市場堆滿傳統農產品,以及來自中國,顏色鮮豔的各類生活用品,畢竟,對於緬甸邊境物質仍舊缺乏,來自中國的運輸補充,乃是最便利且價格低廉的選擇。
在克欽邦的幾個鎮上甚至村落,幾乎都可以看見或大或小的教堂,更有超過一所以上的教會,也是外籍宣教士,長期透過慈善救助,以及隨著民主開放,加大宗教信仰的自由,只是,仍以佛教信仰為主的多數緬族,仍埋下對於穆斯林、基督徒的敵視與衝突,緬甸宗教自由,卻不互相包容,仍是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的現實寫照。
基督信仰超過九成的邊境克欽邦
與緬甸多數人信仰的小乘佛教不同,克欽邦高達九成以上信仰基督教,在弱小脆弱的邊境地區,基督教團體多數透過慈善救助,彰顯信仰精神,而紛紛讓克欽人改宗歸信基督,在這波的克欽邦衝突之中,許多教會改為難民收容所,卻因為戰事衝突,面臨物資及救援的困境。
英國在緬甸的殖民政策,並未解決原本的多元族群問題,反而因為「分而治之」,讓不同民族邦之間,彼此差異不減反增,殖民時期,英國對於緬甸緬族本部採取較為嚴格的控制,對於邊境地區,則為了貿易及和平而抓大放小,與地方領袖合作,讓原有的風俗習慣、甚至稅收、社會制度、犯罪都讓地方自行管理,因而讓殖民者適度分散民族的反對力量,直到1948年1月4日,緬甸正式脫離英國60多年的殖民統治,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卻無法真正統一早已離心離德的各民族邦。
克欽邦高達九成以上信仰基督教,在弱小脆弱的邊境地區,基督教團體多數透過慈善救助,彰顯信仰精神,而紛紛讓克欽人改宗歸信基督。(http://www.juliusschrank.com/stories/new-burma-s-shadows/kachin-state)
彬龍會議:緬甸民族和解的濫觴
1947年2月,時任緬甸臨時政府領導人翁山將軍(翁山蘇姬之父),在緬甸撣邦的彬龍鎮,召集撣族、克欽族、欽族等代表,共同簽署《彬龍協議》:承諾少數民族享有充分自治權、聯邦對邊境提供財務援助、民族地區享有民主國家的公民權利,希望連同緬甸各大民族邦,共同從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國家。
可惜,翁山將軍在《彬龍協議》簽署不到半年,遭到緬族政敵暗殺,《彬龍協議》屆滿十周年後的緬甸,雖已脫離英國獨立,協議卻沒有真正落實,少數民族更認為佔人口多數的緬族背叛彬龍協議,起而抗爭,族群問題更加永無寧日。
1958年,緬甸軍事強人尼溫(Ne Win)上台,開始實行高壓軍事統治,擱置《緬甸聯邦憲法》的兩邦獨立權,邊境民族邦各自建立克欽族、克倫族、若開族、撣族武裝部隊,與緬族為首的聯邦政府長期交戰,尼溫閉門鎖國政策,融合宗教思想的社會主義,也造成緬甸至今仍為東南亞的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翁山蘇姬政府要面對的困難,不僅是外國不斷指責無法執掌兵符的翁山,緬甸的停滯,更需要至少好幾年的時間重整,在這段發展的真空,東南亞熱錢更紛紛投入緬甸,炒高地價,讓所得分配更嚴重惡化。
緬甸軍事強人尼溫。(圖:網路)
緬甸:重建與機會
新南向政策雖然強調「以人為本」,但多數人仍只關心「如何賺錢」,緬甸雖有豐沛的青年勞動力,但近年外資大舉流入,在健全的經濟體制尚未建立之下,房地產往往成為最好入手的熱點,卻也最虛弱不實,也留下貧富差距的惡果,經濟投資,緬甸看似充滿機會,卻潛藏更多未爆發的風險。
緬甸經濟雖然高度依賴中國,但不論是軍政府或是民選政府,對於中國卻十分「審慎」,國內的民族主義及公民社會,也制衡中國在緬甸的投資,緬甸北部的中資「密松大壩」,在軍政府任內宣布啟動,卻在國內民眾的抗議以及民族主義的渲染之下,罕見停工,也留給翁山政府如何與中國商討毀約善後的難題。
民族問題,在緬甸難以一時解決,軍方的專斷高壓,也引起少數民族更大的不滿,2018年7月,深受愛戴的翁山將軍銅像,卻在克欽邦首府密支那遭到潑漆毀損,少數民族與多數緬族的衝突裂痕加大,對於緬族軍人的專斷跋扈,造成更大的不滿。
緬甸北部的中資「密松大壩」,在軍政府任內宣布啟動,卻在國內民眾的抗議以及民族主義的渲染之下,罕見停工,也留給翁山政府如何與中國商討毀約善後的難題。(The Myanmar Times)
在南向的思維當中,人道主義往往排在商業之後,也擔憂惹怒緬甸政府,羅興亞衝突或許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考策略,以穆斯林為多數的羅興亞人面對壓迫,在同為穆斯林為多數的馬來西亞、印尼也面對是否應該在道義及宗教理念給予支持,卻也不能破壞東協互不干涉原則,以及與緬甸政府的關係;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選擇直言批判,遭來緬甸反擊釀成外交風波,印尼則直接派駐醫療援助團到羅興亞衝突區,進行人道救援,也避免激怒緬甸政府。
羅興亞人與印尼因為宗教而連結,台灣與緬甸是否有更多共同語言,透過人道援助與人權交流,幫助正在受苦的東南亞弱勢族群,不只是外交考量,更是做為渴求加入國際,也自詡人權立國的台灣,在新南向的宣示下,應該要有的「新」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