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兄弟們!來杯鹿茸酒~

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男性若有陽痿或早洩問題,飲用鹿茸酒成為解決方式之一。換言之,鹿茸酒扮演了「東方威而鋼」的角色,只是威而鋼僅訴諸「性能力」的提升,鹿茸酒卻以較多元的方式呈現,在「補血」、「補氣」與「強筋健骨」的基礎上,增強男性雄風。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大家對於「鹿茸酒」應該不陌生,到便利商店或大賣場購物時,或許會到酒類區逛逛,這裡有林林總總的各國酒類,例如近年國人喜愛的紅酒、蘇格蘭的威士忌、法國的白蘭地以及日本清酒與韓國啤酒。再仔細瞧瞧,其實還有一區專售藥酒,「鹿茸酒」就置身其中,品牌眾多,包括臺灣菸酒公司的「玉山台灣鹿茸酒」,民間藥廠的「百仙參茸藥酒」、「大鵰參茸藥酒」以及「黃澤豐參茸藥酒」等。

「鹿茸酒」也經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上,透過雄壯男性搭配溫柔女性的行銷手法,強調鹿茸酒可以「強精顧腎」、「夫妻恩愛、家庭美滿、事業成功」,是「查甫人」的「馬得力」(battery)!

「鹿茸酒」也經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上,透過雄壯男性搭配溫柔女性的行銷手法,強調鹿茸酒可以「強精顧腎」、「夫妻恩愛、家庭美滿、事業成功」,是「查甫人」的「馬得力」(battery)!(圖:台灣菸酒公司)

什麼「鹿茸酒」在臺灣社會甚受歡迎?背後其實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要談「鹿茸酒」,應該先了解「鹿」在東方社會的角色。一般來說,華人對「鹿」多持正面意象,民間採「福祿壽」諧音,以「祿(鹿)」象徵加冠晉爵。「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的成語耳熟能詳,「鹿」在此象徵權力與天下。另一方面,鹿多隱身於山林之中,常被視為甚具靈性的動物,例如佛教《九色鹿經》描述一隻「九色鹿」犧牲自己拯救自私的人類,宛如菩薩渡眾。除了華人之外,日本社會對「鹿」也相當喜愛,「奈良公園」有可愛的小鹿與人們互動,民間也有「鹿報恩」的故事,描述一位獵人救了受傷的野鹿,某日獵人之妻因病亡故,鹿為了報恩,幻化為獵人亡妻的身形,激勵其心志,但也因此犧牲了生命。

鹿多隱身於山林之中,常被視為甚具靈性的動物。《臺番圖說》捕鹿,1744-47年。(維基共享)

在傳統漢藥中,「鹿茸」被認為是「鹿」身上最珍貴的藥材。傳統醫家觀察鹿隻習性,發現「鹿性淫」、「一牡(雄)常交數牝(雌),謂之聚麀」、「每一雄遊,牝百數至」。古人觀察到雄鹿可與多頭母鹿交配,認為雄鹿的性能力旺盛,再加上鹿角向天,長期吸收日月精華儲存「陽氣」,依照傳統中國醫學「以形補形」的邏輯,「鹿茸」與「鹿角」皆為「極陽」之物,不過鹿茸又比鹿角更加珍貴。

到底什麼是「鹿茸」?(鹿茸絕不是「鹿耳朵裡的毛」!)

雄鹿每年會新生茸角,外表有黑色絨毛覆蓋,內部充滿血液,摸起來柔軟溫暖。茸角初生到成熟約三個月,若未適時採割,將逐漸硬化為「鹿角」,年終時脫落,隔年春天再重新長茸,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古代醫家認為鹿茸生長迅速又內含血液,滋補療效尤其顯著,因此服用鹿茸足以「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治療男女泌尿生殖病症,例如女子調經安胎、男子小便頻繁、夜夢鬼交、洩精等。由於鹿茸具有上述特性,古代醫家製作「鹿茸酒」,透過「酒」來「主行藥勢」,將鹿茸藥性牽引出來。另一方面,鹿角也是重要中藥,坊間著名的「龜鹿二仙膠」就是利用「龜板」加上「鹿角」慢慢熬煮,龜板屬「陰」、鹿角屬「陽」,透過「陰陽調和」製成「膠」,據說對於膝蓋無力的症狀特別有效。

翻開臺灣地圖會發現許多地名都有「鹿」字,例如「鹿谷」、「鹿港」與「鹿窟」等,反映了鹿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性。的確,島嶼多山的環境適合鹿群生活,臺灣曾經是梅花鹿、水鹿與山羌的快樂家園,然而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利益的考量下,鼓勵臺灣原住民大量捕捉梅花鹿,再將花紋美麗的鹿皮賣到日本作為武士冑甲。明鄭以後大量閩粵移民渡臺,開墾山林加上持續獵鹿,使得臺灣野鹿資源逐漸枯竭。

古代醫家認為鹿茸生長迅速又內含血液,滋補療效尤其顯著,因此服用鹿茸足以「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治療男女泌尿生殖病症,例如女子調經安胎、男子小便頻繁、夜夢鬼交、洩精等。(圖:網路)

隨著漢人進入臺灣,「鹿茸消費」又慢慢出現。遲至19世紀晚期,離島「琉球嶼」(小琉球)和「火燒嶼」(綠島)已經有居民開始飼養梅花鹿,除了割取「鹿茸」獲利,鹿肉也可製成「鹿脯」(鹿肉乾),連同「鹿鞭」一起銷到閩粵一帶。到了1920年代,島內南投地區也出現養鹿人家,他們飼養「水鹿」,製成「鹿茸酒」販售。相對於國人較熟悉的「梅花鹿」,一般大眾對「水鹿」較陌生。水鹿體型較大,遠看像一頭小牛,多棲息在水源草地,夏天外表呈現黃褐色,冬天則轉為深灰。由於水鹿的產茸量比梅花鹿大,鹿茸販賣又是論斤秤兩,因此水鹿逐漸受到青睞,如今已成為臺灣養鹿業的主流。

戰後臺灣社會的鹿茸消費可分為兩大系統,第一種是公賣局與民間藥酒廠量產的瓶裝鹿茸酒,坊間很容易買到。第二種是養鹿人家現割的「生茸酒」,是養生內行人的首選。

我們先來介紹第一種公賣局生產的鹿茸酒。戰後國民政府遷臺,公賣局發現臺灣社會對藥酒有相當需求,因此在1962年推出三款「動物性藥酒」,分別是「鹿茸酒」、「虎骨酒」和「烏雞酒」。其中,「鹿茸酒」使用國外進口的乾鹿茸,在「嘉義酒廠」製成販售。民間中藥行與藥酒廠也透過管道,販賣進口乾茸。進口國包括北半球的美加與南半球的紐澳等地,這些國家都是養鹿大國(採放牧式飼養),鹿種多元,包括麋鹿、馬鹿、紅鹿等。有趣的是,上述國家沒有消費鹿茸的習慣,反之鹿肉才是養鹿目的。他們多以槍擊斃鹿隻後取其肉與鹿茸,鹿肉供當地消費,鹿茸則外銷臺灣、韓國等國家。

國人較熟悉的「梅花鹿」。(圖片截自KennyHDV馬祖大坵島野放梅花鹿影片)

依照民間的說法,國外進口的鹿茸缺乏「血氣」,因為採茸時鹿隻已死亡,而且經過冷凍與長時間運送,血氣盡失。相對於此,養鹿人家的鹿茸是新鮮「生茸」,血氣充足,也是古代經典推崇的方式。《抱朴子》曰:「獵人得之,以索繫住取茸,然後斃鹿,鹿之血未散也。」照理說,將鹿殺死再取茸比較容易,獵人卻大費周章地在活鹿身上取茸,是為了將血氣保留在鹿茸裡面。

接著介紹第二種「鹿茸酒」,是養鹿人家製作的「生茸酒」,背後的故事十分有趣。鹿農為了取得鹿茸,必須先尋覓環境清幽之地建造鹿舍,然後購買品質良好的幼鹿飼養。飼養期間,當母鹿懷孕或公鹿長茸的時候,鹿農增添蛋白質較高的飼料補充鹿隻營養。鹿特別喜歡乾淨,鹿舍需保持清潔通風,也必須有運動空間,讓鹿隻活絡筋骨。鹿農悉心呵護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出品質良好的鹿茸。

製造「生茸酒」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採茸」。當採茸期來臨,鹿農每天觀察鹿茸的形狀與色澤,藉此判斷哪一天是最佳採茸日。一般來說,當茸角頂端呈圓形,色澤黑裡透紅時就表示該採收了。採茸時間多在清晨進行,絕對要避開陽氣最盛的正午,避免鹿茸噴血過多。聽鹿農說:傳統採茸相當危險,因為鹿隻受驚會四處衝撞,甚至有人因此喪命。近來鹿農研發採茸專用的「升降機」,用機器固定鹿隻再取茸,此種方式對人鹿來說相對安全。

戰後以來,高雄六龜、臺南永康、南投國姓、集集和鹿谷等地均有不少養鹿戶。1970年代經濟起飛,國人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喝鹿茸酒補身補氣觀念再度盛行,此時喝「生茸酒」人口增加,市場上鹿茸價格極好,甚至有「一兩鹿茸,一錢金子」的說法。其中南投「國姓」是臺灣水鹿的原生地,再加上日本時代以來的長期飼養經驗,逐漸成為全臺養鹿密度最高的城鎮,享有「水鹿之鄉」的美譽。不論是進口乾茸製成的「鹿茸酒」,或是養鹿人家的「生茸酒」,為了增加療效與風味,還會添加當歸、黨參、肉桂等中藥材一同浸泡。

水鹿體型較大,遠看像一頭小牛,多棲息在水源草地,夏天外表呈現黃褐色,冬天則轉為深灰。(本報資料照)

進行鹿茸研究之後,我有幾點心得分享。

首先,傳統社會以農立國,重視男丁子嗣,鹿茸酒強精顧腎,方能多子多孫,深受華人喜愛。

第二,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男性若有陽痿或早洩問題,飲用鹿茸酒成為解決方式之一。換言之,鹿茸酒扮演了「東方威而鋼」的角色,只是威而鋼僅訴諸「性能力」的提升,鹿茸酒卻以較多元的方式呈現,在「補血」、「補氣」與「強筋健骨」的基礎上,增強男性雄風。

第三,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保育動物的觀念興起,割鹿茸引起爭議,如何在愛護動物與農民收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重要議題。

最後,在鹿業發展過程中,民間(鹿農)與公權力(公賣局)之間的的合作與抗爭也非常值得研究。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