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巴勒斯坦問題中尚未定案的「約旦選項」

進入21世紀,其實「約旦選項」還是在美國與以色列面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之中。可見「約旦選項」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或許還會有人高喊「約旦魂不能亡」!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以色列(Israel)在1967年6月的阿以戰爭後,佔領了在1950年就已歸屬約旦(Jordan)的西岸地區(West Bank)。不過,為免西岸事務出現更多問題,以色列有個「約旦選項」(Jordanian Option)的策略,也就是要約旦與以色列一同管理巴勒斯坦,避免巴勒斯坦獨立對以色列的存在造成威脅。不過,「約旦選項」並非以色列專有,因為巴勒斯坦也有自己定義的「約旦選項」。而且,時至今日,「約旦選項」也還在巴勒斯坦問題的政治角力之中。

誰能處理巴勒斯坦問題?

約旦國王胡笙(Hossein Talal al-Hashmite)理所當然認為只有約旦有資格,根本不需要有什麼選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PLO,後簡稱巴解)在約旦邊界與以色列持續抗爭的過程,代表巴解需要「約旦」這個選項,只是其中的意涵與上述的以色列立場大相逕庭。但是,在1970年的「黑九月事件」之後,胡笙鎮壓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便轉移陣地至黎巴嫩(Lebanon)繼續對抗以色列,「約旦選項」也因此暫時消失。

1973年埃及在對以色列的戰爭中吞下敗仗,這使得約旦主導巴勒斯坦問題的企圖心又藉機再現。有鑑於埃及長期以來對以色列的敵意,美國向以色列建議,約旦較埃及更適合做為巴勒斯坦問題交涉的對象。1974年10月,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在摩洛哥(Morocco)召開拉巴特高峰會(Rabat Summit),強調巴解才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目的就是為了要降低約旦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影響力,另一目的則是避免美、以、約三方關係靠攏而影響巴勒斯坦的發展。只是胡笙仍然主張約旦才有資格處理巴勒斯坦問題。

1974年10月,阿拉伯國家聯盟在摩洛哥召開拉巴特高峰會,強調巴解才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AFP)

同時,巴解在黎巴嫩的勢力逐漸擴大,並獲得當地穆斯林勢力的支持,卻在1975年引發黎巴嫩天主教政府與伊斯蘭勢力的內戰,又於1982年引燃了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在一切的情勢發展都對巴解不利的情況下,阿拉法特離開了黎巴嫩。2017年黎巴嫩電影《你只欠我一個道歉》(Insult),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當時的黎巴嫩,另也可參考美國電影《高壓行動》(Beirut)。

以黎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提出「雷根計畫」(Reagan Plan)「同意巴勒斯坦與約旦共同治理西岸,而且有5年過渡時間讓巴勒斯坦成立自治政府,美國不支持以色列在這時間內增加屯墾區。」雷根認為1978年之後以色列雖然與埃及有過和談,例如《大衛營協議》(David Camp Accords),都承認巴勒斯坦的自主地位。但是,巴勒斯坦議題還是需要有更多參與者,約旦就是選項之一。有了美國這個強權的背書,讓胡笙更有信心來主導巴勒斯坦問題。只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都不滿雷根的計畫。

自50年代以來,埃及就是極力對抗西方與以色列的主角,但1978年埃及前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與以色列和談之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倏地大壞,阿拉法特對沙達特感到不齒。沙達特在1981年遭刺殺身亡,也與這樣的氣氛有關。接任埃及總統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雖然延續沙達特的政策,不願再與以色列有軍事上的衝突,但他積極表現出欲整合阿拉伯世界的意圖,想要扮演處理巴勒斯坦問題的主角。

巴解在黎巴嫩的勢力逐漸擴大,並於1982年引燃了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圖為1982年以色列轟炸黎巴嫩的一座體育場。(維基共享)

於是,穆巴拉克先是在1983年與胡笙會面,也在開羅(Cairo)接待了離開黎巴嫩的阿拉法特。透過穆巴拉克,胡笙與阿拉法特在1984年11月碰面,雙方取得共識以「約巴聯邦」(Jordanian-Palestinian confederation)的方案,來處理巴勒斯坦問題。1985年2月,胡笙與阿拉法特簽署了《約巴協議》(Jordanian-Palestinian Agreement),「在約巴聯邦之下,巴勒斯坦擁有自治權、巴解在國際會議中做為巴勒斯坦代表。」不過,不少巴解人士反對阿拉法特,以色列當然也不同意。可見,不管是哪一種「約旦選項」都無法令各方滿意。

1987年12月,加薩(Gaza)北方發生猶太人駕駛的卡車撞死巴勒斯坦人事件,引發了「巴勒斯坦起義運動」(Intifada),這個運動不僅是為了抵抗以色列,也參雜著批判約旦國王的聲浪。至此,胡笙已感受到巴勒斯坦問題的棘手程度,而接下來的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1988年7月底,胡笙宣布不再堅持對西岸的管轄權。對以色列來說,1967年以來的「約旦選項」至此失效。有鑑於情勢已與過去完全不同,巴勒斯坦人爭取獨立建國的氣氛看似達到高峰,阿拉法特遂於1988年11月宣布巴勒斯坦建國,決定要獨力爭取巴勒斯坦的權益。

1987年12月,加薩北方發生猶太人駕駛的卡車撞死巴勒斯坦人事件,引發「巴勒斯坦起義運動」。(OldHistoricPhotos.com)

既然「約旦選項」無論對哪一方,都已失效。再加上1993年9月以色列與巴解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雙方總算相互承認,阿拉法特也得以成立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不再需要由他國作代表,當然約旦也不再是選項了。不過,該年6月,約旦王子阿布杜拉二世(Abdullah II)與巴勒斯坦裔的拉妮亞(Rania al-Yassin)結婚,輿論多認為這是約旦王室刻意想要緩和對巴勒斯坦人的關係,看似約旦還想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保有一丁點戲份。

進入21世紀,其實「約旦選項」還是在美國與以色列面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之中。可見「約旦選項」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或許還會有人高喊「約旦魂不能亡」!

即使20世紀以來哈希姆家族在西方壓力的影響下,沒能在阿拉伯地區建立王國,保護巴勒斯坦之路也走得很顛簸,但伊拉克與約旦都試圖努力過。1958年伊拉克的哈希姆王室被推翻後,迄今只剩下約旦延續哈希姆家族的香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許在某個未知的世代中,哈希姆家族保護巴勒斯坦這個願望,能得償所願也說不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