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祭」承者們的戰爭:一場由神像引發的正統之爭

臺灣是一個多山、多河川的島嶼,但在每年夏秋兩季颱風肆虐之下,原本就短促的溪流也經常在暴風雨時氾濫改道,許多舊聚落、古廟遭洪水淹沒。當聚落遷移重建之後,一個個特殊的、以神像為中心的故事便相繼發生神像「本尊」的爭奪之戰也就此展開。

◎陳緯華

自有人類以來,便有了宗教。由於地理條件與歷史進程不同,世界各地的宗教都具有不一樣的特點。

生活在臺灣的人對於民間信仰可能習以為常,不太能感受到特殊之處,不過,只要稍微把臺灣民間信仰跟西方宗教相比較,立刻就能夠發現它擁有許多特別的地方。

由「神像」所引發的爭議,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木雕天上聖母與千里眼順風耳像組。(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 2017.001.0220)

神像、靈力與集體記憶

譬如說,我們應該不會聽到有人說某間教會的上帝比另一間教會的上帝靈驗吧?但是在民間信仰中,儘管是同一位神明,在不同的廟宇,卻有可能被認為「靈力」大不相同。

對於長久生活在基督教文化的西方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很難理解的現象,但對於熟悉民間信仰的臺灣人而言,可能也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以致於一時之間無法弄清楚這到底怎麼回事。

進一步來說,在同座廟宇裡,經常可以發現,殿堂供奉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媽祖神像,有些信徒能清楚地從神像的服飾、位階以及傳說故事,辨認出「大媽」、「二媽」、「三媽」的差異性。甚至,時常也有信徒會認為甲廟宇的媽祖與乙廟宇的媽祖是「不相同」的,但若要探究到底是哪裡「不相同」,卻鮮少有人可以提出一個具體的論述。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神像」。

神像、洪水與正統之爭

在臺灣,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事件,都圍繞著「神像」而生。

臺灣是一個多山、多河川的島嶼,但在每年夏秋兩季颱風肆虐之下,原本就短促的溪流也經常在暴風雨時氾濫改道,許多舊聚落、古廟遭洪水淹沒。當聚落遷移重建之後,一個個特殊的、以神像為中心的故事便相繼發生神像「本尊」的爭奪之戰也就此展開。

像在臺南的鹿耳門地區,有座始建於鄭氏時期的媽祖廟,清同治年間曾文溪改道,竟把這座廟宇給沖毀了。洪水過後的 80 年間,「土城庄」和「媽祖宮庄」兩地分別興建了新的媽祖廟。約在 1960 年代前後,這兩間廟宇開始一場激烈的爭論,雙方都宣稱,自己就是當初被沖毀的那座古媽祖廟的繼承者。

在這場爭奪正統繼承者的衝突裡,焦點之一便是神像。在雙方的論述中,唯有供奉於自家廟宇正殿的媽祖,才是那尊從古廟裡搶救出來的最初神像。

為了爭論這件事,兩個原本頻繁通婚、互相友好的聚落,有一段時間彼此敵視,甚至不再通婚。

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神像。(Source: 黃偉強提供)

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神像。(Source: 黃偉強提供)

如果我們對民間信仰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就會知道,擁有正統地位與否,將會影響廟宇的發展,甚至與聚落本身的發展也息息相關。

類似的例子在臺灣屢見不鮮,像是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也曾經相互爭奪正統地位。奉天宮宣稱最初的笨港天后宮在嘉慶年間遭洪水沖毀後,廟宇內的「大媽」神像便奉祀在奉天宮內,而奉祀在北港朝天宮的則是「二媽」神像──可以想像的,北港朝天宮則有完全不同的見解。

由於年代久遠,且缺乏明確的文獻紀錄,關於神像與正統的爭論,往往無法達成共識,最終總淪為雙方各持己見的狀態,爭議持續存在著。

但是,為什麼人們總是聚焦於「神像」的爭論呢?

神像、私有化與差異化

臺灣民間信仰中,神明需要神像,或至少是某種可讓神明安身之物,例如牌位。

許多信徒相信,神像的最大功用就是讓神明可以安居其中,即便有時神明會外出遊歷,但只要人們對著神像祈求,神明就會回到神像傾聽人們的祈禱。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神像的主要作用其實是「神明的私有化」 由於神明可以被物象化為帶有物質意義的「神像」,因而也具備物質的某些特徵。換句話說,一旦「神像」可以被特定人士所占有,祂將專屬於某個家戶或社區,上述鹿耳門或北港等地媽祖廟的案例,就是最佳的例證。

這種「神明私有化」的現象,將使神明跟祂的擁有者(例如社區)之間產生緊密的情感連結,特定廟宇與神明成為社區的集體象徵。由於物質具有「可區辨性」的特質,這也替神明分香、神像分靈現象提供了存在的基礎。

儘管人們都知道媽祖只有一位,但也因為神明可以被物象化為有形體的「神像」,於是乎,同樣一「位」媽祖,也就可以變成很多「尊」不同的媽祖神像。如果再經過每個社區以各自方式建構神尊與廟宇的典故或傳說,各地廟宇的媽祖自然會產生差異,成為了「不同」的媽祖。

本文原刊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觀‧臺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祭」承者們的戰爭:一場由神像引發的正統之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