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農產品通路多元化與農產品末端價格波動之關係辯證

「供銷平衡,是做為政權結構穩定性的基礎」,問題是,在甚麼樣的幅度內震盪起伏,是政權穩定結構的忍容界限?在產銷通路多元化的今天,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不是唯一的調節均衡的「水庫」時,政府政策工具又要如何善用/看待這樣的多元化通路,所可以發揮的功能角色?

焦鈞

1980年代末,桃園八德鄉出現第一家自荷蘭引進台灣的「萬客隆」,採取會員制飯量販售商品(Shopping mall),是為台灣零售通路革命之濫觴;爾後,法商「家樂福」、本土品牌「大潤發」與美商「好市多」紛紛進駐設點。另一方面,從過去供銷軍公教福利品為主的中華民國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簡稱全聯社)民營化後改制成的「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在1990年代末開始擴張,如今成為超級市場(Supermarket)龍頭。在台灣,還有世界密度最高、遍佈街頭巷尾的便利超商(Convenience store),各位讀者或許要問:「您,多久沒有到傳統市場了?」 這,就是台灣通路多元化的現況,農產品產銷通路自然鑲嵌如此,多元化程度自不在話下─上述各種型態通路,幾乎多有販售生鮮農產品,只是型態多寡不同差異而已!

農產品產銷通路多元化,各種型態通路,幾乎多有販售生鮮農產品,只是型態多寡不同差異而已。(本報資料照)

也就是說,傳統上認知的「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生鮮農產品:蔬果、肉類與海鮮,傳統市場的末端價格已經不是唯一;具備決定價格並成為市場末端價格參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重要性顯已面臨挑戰。最直接的衝擊就是來自於大型通路業者,直接與產地供應商(可能是農民生產者、盤商、冷凍工廠或其他)「契約供應」(或稱契作),更通俗的說法就是「產地直銷」;這種繞過批發市場而直接進入通路的產銷模式,早已顛覆、滲透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定位,也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

所以,多久沒上傳統市場,真的不是一個多麼奇怪的問題!對都市居民而言,這不僅僅是通路革命下的一種潛移默化,更應該成為農政單位去重新思考農產品市場末端價格「到底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而不要忘了,O2O、區塊鏈等新型態電商銷售型態正在快速崛起,通路只會愈多元化(傳統市場通路勢必逐漸式微)的情況下,整個社會要如何正確看待「農產品市場末端價格與其形成機制」,又要如何理解農產品市場末端價格的波動。

上述問題,是民生問題之首;不以新思維重新建構,不足以應付愈來愈頻繁的價格波動;價格波動的結構因素不破解,不足以找出生產端的問題癥結點,也就無法理出一個系統性脈絡,去快速面對農產品價格起伏震盪所帶來的政治衝擊。歷史上,沒有一個政權可以逃過民生物價失控所帶來的統治正當性風險,遠的不說,幾年前的茉莉花革命就是小麥價格狂飆致使突尼西亞民眾走上街頭,於阿拉伯世界引發一連串連鎖效應。

我們可以這麼大膽假設「供銷平衡,是做為政權結構穩定性的基礎」,問題是:在甚麼樣的幅度內震盪起伏,是政權穩定結構的忍容界限?在產銷通路多元化的今天,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不是唯一的調節均衡的「水庫」時,政府政策工具又要如何善用/看待這樣的多元化通路,所可以發揮的功能角色?

多久沒上傳統市場,真的不是一個多麼奇怪的問題!對都市居民而言,這不僅僅是通路革命下的一種潛移默化,更應該成為農政單位去重新思考農產品市場末端價格「到底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本報資料照)

本文無法立即給出答案,因為這需要更精準地從幾大都會區民眾消費習慣的統計數據中,去分析出各個通路型態(包括傳統的批發市場到傳統市場鏈結)所能承載的「市場風險」,以及需要多少配套工具/手段才能快速地讓市場回到「供需均衡」的穩定結構。也就是說,必須跳脫傳統市場連結批發市場、再連結農民生產者的單一線性框架,要有更立體化的產銷結構樹狀圖,去爬梳這個樹狀圖的每個「截點功能」與「引流方向」。

如此複雜的工程,只有官方高度與資源足以統籌調配農產品的供給去向,會「流向」甚麼樣的相適應通路;當然,這也不是短期間就可以達成,但相信在智慧農業、科技農民、冷鏈物流這樣的建構體系下,確實值得期待,去破解單一線性思考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當然,近來經常出現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其實仍屬於短期現象;特別是將農產品價格放在民生物價的框架下,一如日常所需的油、電價格,參照的國際原物料市場行情。是否讓國內的農產品價格導入這樣的一個「期貨概念」,也是值得思考導入的工具之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